APP下载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2014-04-16杜玉根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培养问题生活

杜玉根

摘 要:如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越来越生活化,不是一味理论知识的疏导,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反复思考,认为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数学;生活;问题;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課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景,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学生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了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不知不觉中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学到数学知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部门是用24时计时法的,哪些地方、部门又是用普通计时法的。

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转变为能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时,教师可布置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去完成:“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每人预收50元,结果乘车费每人16元,门票费每人28元,盒饭每盒5元,预收的钱够了吗?”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解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其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又如,在教学“折扣”时,可作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中兴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天汇百汇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必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样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时就不会感到乏味了,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精打细算。教师可又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引出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到单位“1”的量。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前面有8个人,后面有5个人。小红站的这一行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解答,出现有两种解答方法:8+5=13(人),8+1+5=14(人)。这时教师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是带学生走出课堂,到操场让学生亲身实践一下。回来后设疑,这两种解法到底那一种对呢?问题一提出,引起激烈争论,各抒已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让小朋友学会运用、获取知识。同时,让小朋友在无形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华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C],2007.

[2]魏昌芹.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黔西南日报,2009.

[3]赵霞.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石排小学)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培养问题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无厘头生活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