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主动求知欲望的策略
2014-04-16季时伟
季时伟
摘 要: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只有吸收了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只有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唤醒;主动求知;策略
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唤醒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笔者就如何唤醒学生主动求知欲望做了以下探索:
一、利用好奇心理唤醒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一名言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是教学的目标,换言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然而,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其中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表演:老师用塑料梳子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老师再用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又可能会怎么样?(头发飘起来)。看了老师的表演,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我想弄清其中的原因,我想弄明白是什么缘故……)。这样的导入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
从建构主义思想出发,充分运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理,合理地设置情境,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由大胆地猜测,当探究成为学生内在需要时,教师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做到动手又动脑,方法由学生自己想,材料由学生自己选,结论由学生自己表达,整个环节,层层递进,学生高度投入。
二、利用熟悉的现象唤醒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时,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科学问题。
比如,教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接亮小电珠》一课,第一个探究活动是“连接比赛”。教师分别给各组准备了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比一比,哪组先接亮小灯泡?等各组点亮小灯泡后,问:我们这样用手按着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你们觉得是否不太方便?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经过学生一番讨论后,教师提供电池盒和小灯座,让学生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点亮小灯泡。在此基础上,请一组同学用实物演示电路,然后,教师介绍用简单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这样,经过思维论证后很自然地转入了实验验证的环节,整个流程体现“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的探究过程,各个环节步步推进,自然和谐,不露痕迹。
三、利用有趣的现象唤醒求知欲望
兴趣是探求新知时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自主探索的最活跃成分。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后,把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来。例如,笔者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当教师和学生分别把一个马铃薯放到一杯水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马铃薯是沉而老师的马铃薯却是浮时,就感到很意外,就很容易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中去发现与提出“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在做出“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可能与马铃薯的轻重有关。”“可能与水的不同有关。”等假说后,开展井然有序的科学探究。
四、利用结构材料唤醒求知欲望
有结构的材料蕴含着问题,向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某种特定的联系,体现有关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学生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操作,可以发现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一课时,要求学生观察食盐、面粉、沙子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对于面粉能不能被水溶解学生的争议比较大,有的小组说能,有的小组说不能,这时候教师不是一口断定是或不是,而是应该把问题抛还给学生:“为什么你们组这么认为?”“理由是什么?”“对其他组的结论有异议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验课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因为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不标准而出现的误差,这时也可以“我们再来做一次,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总之,我们教师要弯下腰来与学生一起参加探究活动,一起展开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老师也是我们的一份子,老师也在和我们一起探究、一起学习,是我们学习的伙伴,并且还可以让自己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从实践表明,运用以上策略,可以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為“我要学”。
参考文献: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龙泉市绿谷教育集团)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