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评改,成就丹青妙笔
2014-04-16陈先钗
陈先钗
摘 要: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个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作文评改效益低下的现实却备受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斥责。要有效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率,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地位,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重点讲述优化作文评改的策略,期望对广大语文教育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作文;评改;有效;示范
作文!这总是挂在大家口中的所谓的“半壁江山”在孩子们的眼中似乎就是孽障。孩子们对它畏手畏脚,不敢碰触,不敢亲昵,不敢抚摸,不敢操作,不敢排列,不敢玩耍……害怕犯错误,害怕红叉叉,害怕“具体生动,有进步,有意义”这些乏味的字眼。要怎样才能让学生面对习作时,有着质朴的探究欲望和能力呢?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内心的想法和曼妙的感受呢?面对纷乱的作文魔咒,老师有效的作文评改对学生大有裨益,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点燃写作的激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师生互动,有效激发评改的动机
一篇习作的完成除了浸透着教师指导的心血,也凝聚着学生思考的力量。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二者的出发点和目标归宿都是统一的——希望提高作文水平。因此,在作文评改课时,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文中穿梭,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习作的闪光点和需完善之处,而不是教师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对习作批改结果乐见,愉悦地接受,并能有效地二次修改,真正落实在批改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一次作文评改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修改的。
投影出示一名学生的作文片段(描写当时刚认识新老师的
情景):
上课了,同学们都坐好,等待老师的到来,我的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那样,一直跳来跳去。我的心里满怀着期待。这时,门突然被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打开了。“哇!这个女老师可真是又年轻又漂亮,她应该就是新的语文老师吧!”我心里想。老师,一头棕褐色的短发,柳叶般的眉毛……可真是漂亮极了!我心里又想:不知道语文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感觉怎么样?不知道我是否会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呢?于是,老师就开始作自我介绍了,我真喜欢这位老
师啊!
“修改习作,要学会看到自己习作中闪光的地方,你觉得,你这篇习作哪些地方最闪光?看出来没有?”(生语塞)
“大家帮他找,找找他作文当中闪光的地方。
“蔡××同学的开头的心理描写特别好!写出了自己对老师的期待。”
“他的用词也挺生动,比喻句很形象。”
……
“蔡××同学的这篇习作,大家帮他找了很多优点,但他自己对这篇习作还不是太满意,如果让你帮他修改的话,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怎么修改?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好吗?”
老师期待的话语使孩子们的脑子飞快地转动,不一会儿小手林立。
“我觉得对老师的外貌描写可以更丰富些,‘老师,一头棕褐色的短发,柳叶般的眉毛……可真是漂亮极了!可以改为‘老师,一头棕褐色的短发,柳叶般的眉毛,水灵灵的眼睛中放出一丝温柔的光芒,嘴角挂着一丝微笑……可真是漂亮极了!这样一补充,更能体现人物的个性。”
“了不起的见解!谁再接着说?”
“‘我的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那样,一直跳来跳去。我的心里满怀着期待。临近的两句话出现了两个‘我的心里,显得重复啰嗦,应该删去一个。”
“‘哇!这个女老师可真是又年轻又漂亮,她应该就是新的语文老师吧!我心里想。这句话后面马上接着是老师的外貌描写,那么‘我心里想就显得衔接不自然,可以直接改为‘只见,‘只见老师,一头棕褐色的短发,柳叶般的眉毛……”
……
多么精彩的主意!思维与思维撞出了火花,心灵与心灵架起了彩虹!教师成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著名的管建刚老师说过: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作文的能力是改出来的!学生亲历了这样的作文修改,别人的经验和不足就成了他们写作文的财富,改完后学生欣然命笔,意气风发。
二、教师示范,有效营造评改的氛围
学生作文写好了,发表了,就需要有读者。作为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倾听儿童心声的读者,带着欣赏的眼光,用具有独特的视点去审视学生的习作。在作文的批改中,我们教师经常在评语栏中用一些简略和概括的语言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那么尝试地用一些古诗名句作为作文评语,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案例1:一条条乌黑发亮的紫菜在汤汁中舒展着婀娜的身姿,一根根绿油油的葱也点缀其中,真是五彩缤纷,一看便令人食欲大增,满嘴生津。
教师旁批:“万花丛中一点绿”动人春色何须多?
案例2:只见那一片晶莹剔透的馄饨皮泛着诱人的光,仿佛一层朦胧的雾霭,温柔地笼罩着里面娇嫩的花朵;又如一块薄薄的轻纱,精心地呵护着里面熟睡的婴儿。
教师旁批:“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如此精致,任谁都是胃口大开哦!
案例3:我跟爸爸来到亲戚家以后,我爸爸在和别人做一些
事,而我却坐在椅子上。之后,一个他们的儿子从楼上走了下来……之后,我们就一起玩了起来,很快我们就交了朋友……之后,我们如同两只笼中之鸟飞出笼
外……
教师旁批:“文似看山不喜平”,老师期待着“领异标于二月花”。
习作的课堂,来源于学生的资源,基于学生的实际,运用这些赞美、欣赏和激励性批语,让学生耳目一新,带着欣喜、自豪去閱读,去寻找学生思维点拨的生长点,激发习作兴趣。有心的习作课堂,用心的习作指导,相信学生幼嫩的小手不会再拿不起沉重的文字,让对作文的望而生畏慢慢还原到最初的模样,成为控制习作的主人。
三、学生自评,有效落实评改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习作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管建刚老师引导学生修改习作这一要求打破了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改”的局面,改变了高劳动、低效率的习作评改模式,把“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改是为了不改,只有让学生不断地产生一种源自心底的自发自觉修改意识,才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持续作文评改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修正和内化作文表达和修改能力,最后达成以自评促发展的目标。为了促进学生自评能力的提升,除了采用常用的写后讲评确定标准,学生依据标准自评自改之外,我还采用“自读缓改,听读促改”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评改作文的能力。
由于课堂的时效限制,学生必须在两三节课内解决初稿、修改稿和誊抄正稿的作文评改过程。但实施上,学生因为囿于思维的固定局限,修改时常常是做一些小的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自己习作中真正与要求不契合的毛病却依然存在。究其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的习作修改知识和习作修改能力之间的不匹配。所以,此类学生只能是先“自读”缓改,在读中理顺文章的顺序条理,贯通语句顺畅,而不必要在习作的重要要求上去大“改”,稍微缓一缓。利用这个时间,多听听他人的作文,进行“听读”促改的合作。在聆听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对照,赏他人之长,在熏陶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他人的表达,形成能力,以能力带动知识的顿悟;同时,阅他人的不足,构建自身正确的认知,巩固自读和修改能力。总之,既取长,又补短,二者相得益彰,学生也是在这种独特的自改实践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每一位学生笔下的“丹青妙笔”的“妙”,正是源自于我们评改实践中的有“效”。我们只有不断地在习作教学评改中追求“有效”,学生才会在心灵上留下更多的丹青之“妙”。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龙山小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