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2014-04-16陈文翁
陈文翁
摘 要: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加强锻炼,注意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引导想象思维,发挥其想象力,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關键词:思维;语言;感受力
在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些重点词句,理解了这些词句,文章的中心思想便昭然若揭。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要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发挥其想象力,把文字转换成具体生动的图像,以便更好地领会语句含义和文中包含着的深刻思想,我认为可按以下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一、绘形
所谓的绘形,即在欣赏文字时,把语言文字化成生动的画
面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绘形能力。
绘出方位:作者写景或描绘场面常以空间为序。在阅读文章时如能找出空间变化的词语,绘出方位图,便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在《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中,在理解描写泸定桥的文字时,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桥上是什么?桥下又是怎样的?对岸呢?接着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用方位词安排画面,结合有关文字,便抓住了“桥险”“水急”“敌狂”等主要内容。
涂上色彩:不同的色彩反映出画面的不同格调,反映出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如《草原》这一篇课文,通过对天空、草原、羊群这些景物颜色的描绘,写出了草原的景色美。在教学时,可用色彩粉笔在黑板上绘出这些景物,增进学生的理解。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绘出连续动作的分解图:在《飞夺泸定桥》这一篇课文讲到“攻城”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一系列动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如果把这些动词连起来想象,便仿佛看见雄赳赳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冲向对岸的感人画面,从而突出人物的品质。
总之,在绘形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想象,理清句序,理解句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感受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进境
绘形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境。境就是指文章的意境。读文章时,只有读懂了语句,才有可能领略文章的情趣和更深的内涵。
拿《小英雄雨来》第五节中的那段景物描写来说,当学生感受到蓝天绿水罩上一片红色时,我们可问学生为什么作者在写枪毙雨来后,才要描绘这幅画面呢?学生通过思考,都能说出那是赞美雨来勇于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可见,学生已领会到这段文字的内涵。只有在具体的意境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诵读、揣摩,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在《渡船》这篇课文中,最后一段写了人们的两个动作“看看”“望望”,如果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只是懂得那只是看的远近程度不同而已。但如联系前文,就知道人们都很关心孩子的病。这样一提,学生不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同时体会了在社会主义新型制度下人与人互相关心、帮助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入情
就是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绘形、进境都是为了入情,使学生受到文章的感染熏陶,激起强烈的爱憎情感,从而达到文道统一。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对小女孩的描写中,写出了她的美丽。“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的……”但她为何没注意到自己的美呢?她不爱美吗?是什么使她顾不上欣赏自己的美?在大年夜,她为何要受冻挨饿?……这组问题可逐个向学生提出,层层深入,使学生明白那是黑暗的社会造成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从而使学生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平时还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去审视美,去感受美,并记录下来。当要完成相关的习作时,才会有材料可写。平时还要让学生多看电影、电视以及报纸杂志,增长见识,丰富见闻。同时,还可多背诵一些写景的古诗,多诵读,领悟其含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魁斗中心小学)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