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4-04-16杨妮
杨妮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因此,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生;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培养
近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與要求。
一、联系实际生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巧
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在上课时,多数学生能有条理地介绍分类方法。再如,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二)》,主要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这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周六时一项一项分别干,并记录干每件事的时间;周日时试着统筹安排,看能否尽量节省时间。周一时,请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小组汇报,发现学生人人都认真按要求做了,汇报时说得有理有据,对于统筹的理解也十分透彻。这样结合实际教学,既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规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做到举一反三,通过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举例验证—归纳结论。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在之后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就可以应用前面的经验大胆地猜想,寻找规律,小组合作积极验证,最后总结归纳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了学习方法,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改以来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上提供了大量的情境图。教学时,我多是利用处理过的情境图(课件:去掉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看图,发现数学信息,并积极提出数学问题。已经学过的,当即让学生口头解答;不会解答的多半就是当堂要学习的新知识,就相机引入,这样的开课,学生往往能踊跃发言,问题是自己提的,方法是自己想的,对于新知的学习就能积极开动脑筋,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创造动手机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这样让学生亲身参与,直观地操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大小相同正方体的学具搭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拼、搭初步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搭出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数出体积,数出长、宽、高,最后引导学生谈谈通过操作、填表发现了什么,学生因为直接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很自然地发现并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学生不仅理解透彻,而且兴趣高涨。
五、体验数学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内在的美,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完三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旋转”后,我制作了应用自如的多媒体课件及游戏,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电脑上操作,给出的基本图形,如等,让学生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一些美丽的图案,感受平移或旋转在生活中运用,同时感受数学内在的美。
总之,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因素,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393-394.
[2]施晓光.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22-223.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金牛小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