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数学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氛围
2014-04-16占新海
占新海
摘 要:设立数学教学情境,须钻研透教材,巧妙創设情境;适时提问题,四两拨千斤;师生同一台,并肩克难关。
关键词:情境;生活;设问
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自制模具以及鲜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于真实场景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氛围。
何谓数学教学情境,笔者认为它应具有科学合
理性、实效性。师生互动无拘无束并充满乐趣,学生身心愉悦且入迷。我们教师应像导演一样,在课堂设立戏剧化情境,如增力剂一样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如何设立数学教学情境呢?教师本人首先应对教材有全面娴熟的了解,要有自己理解后的创新眼光和教学手段;其次针对教材所规定的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统筹安排合适的提问;再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一、钻研透教材,巧妙设情境
导演要导好一部戏,必定要吃透剧本。教师要教好学生,要设立好数学情境,必须要研究数学教材,根据数学需要和学生素质给教材进行合理“手术”——“增添”或“剪裁”,用诙谐的语言“挑逗”学生。如植树问题讲授时,我把学生分成几组带到学校操场,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栽树”,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明白:在直线上或不封闭曲线上植树三种计算定义:(1)有头有尾类,棵树=段数+1;(2)有头无尾类,棵树=段数;
(3)无头无尾类,棵树=段数-1。在封闭线路上植树(如圆、四边形、封闭曲线等)段数=棵树的计算来历。如此,学生对这种上课情境相当兴奋,学得快、记得深。
二、适时提问题,四两拨千斤
“学贵有思”,适时提问是课堂教学启动学生思维的点火剂,可把学生带到奇妙的问题世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要使课堂教学精彩,分量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效,教师须准备好精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适时巧妙的设问,尤其是新课导入和课与课过渡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会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教师一个好的设问,应达到帮助学生点石成金,做到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如,讲述追及问题时,教师在关键时刻,让学生通过线条式理清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三者的关系,便迎刃而解。又如,历史中广为传说的一例数学:“一百个包子,一百个和尚,大和尚一人吃三个包子,小和尚三人分吃一个包子。问大、小和尚各是多少?”教师点拨学生抓住和尚吃包子的份额(比),而横向思维则是大小和尚的多少。学生通过点拨,眼前豁然开朗,很快列出:100÷(3+1)=25(人),25×3=75(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四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师生同一台,并肩克难关
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适时的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倘若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行互动,讲台上只是教师一人哇哇喊,那只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真正好的一堂课,关键要看学生潜能是否发挥,学生技能是否达到长足培养和训练。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穷尽一切手段用生动语言去吸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切记热嘲冷讽和呵斥。只要学生肯谈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便清楚学生所领会的程度,并在今后不断完善。三尺讲台,不仅属于教师,也同样属于学生。师生同一台,才能演绎出精彩的教学大戏。只要我们的学生不畏手缩脚,做错也不要紧,这样的学习氛围一定会空前高涨,教师推波助澜,与我们的学生并肩耕耘,何愁难关不攻克。
参考文献:
李吉林,王林.情境数学典型案例设计与评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06.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金山咀神埠小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