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微”为机 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

2014-04-16薛琦

中国广播 2014年4期
关键词:多元互动微信平台

薛琦

【摘 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利用微信创新广播媒体新闻报道模式,成为主流传统媒体中借助微信这一新媒体寻求突围的先行者。本文试图以中国之声的微信平台报道实践为主要样本,探究广播媒体如何借助微信创新发展。

【关键词】微信平台 中国之声 多元互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微博风暴未平,微信旋风又起。微信于2011年1月由腾讯公司推出,它是一款手机终端上的即时通信软件,通过移动网络可即时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它支持多人群聊,具有资费低、互动快、移动性强等传播特点和优势。2012年8月,微信面向明星和机构推出了公众平台功能,通过此平台可向关注用户实时推送语音、文本、视频、图片信息,实现即时的多方式互动。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是无动于衷,还是借势而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最悠久的第一套节目,中国新闻广播第一品牌中国之声,2011年1月在全国率先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开始挖掘微信这一新平台的特色和功能,探索广播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和创新发展道路。

一、微信与广播媒体的高度契合

《华盛顿邮报》CEO凯瑟琳·韦莫斯认为传统媒体其实是新媒体的基础。一项近期调查发现,80%新媒体链接的终端都是传统媒体。①从本质上来看,微信与广播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

广播是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广播的媒体特性决定了它的传播优势:可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新闻,随时更新新闻,并实时迅速地传达给在任何地方的听众,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是广播屹立至今的重要因素。而微信作为最年轻的新媒体,最深得人心之处也是声音,能将文字传播有效地转化为语音传播。这一功能是具有革命性的,它不仅将使用者的双手从手机键盘上解放出来,而且还将那些对键盘望而却步的人群有效地“收编”进来,同时,语音传播还大大增加了它传播的热度和个性化。

微信也和其他新媒体一样在内容生产上缺乏专业能力。而新闻内容的采写和录制,依然是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专业新闻媒体的强项。经过近百年的历练发展,今天的广播拥有强大的专业新闻操作能力,可快速实时传播新闻,但互动性和多样性仍是其传播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而微信所具有的“点对点”“点对面”和“面对点”的传播特性恰好可以弥补广播传播环节上的不足。将微信打造成为广播与听众间的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广播电台迅速了解听众的需求和看法,第一时间对节目进行调整,还可以广开新闻信息渠道,获取更多新闻线索与资源,扩大新闻报道的地域与领域。同时,听众也可通过微信更好地获取广播消息。利用功能上的互补性打造广播微信传播平台还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即借助微信强大的、丰富的、互动式的和具有亲和力的推送功能,广播不仅可以用声音,而且还可以用文字、图片甚至视频来传递新闻,沟通听众,从而实现广播媒体在传播和传播效益上的最大化。

当广播遇到微信,上演的不再是从前新旧媒体间“两头怕”的戏码,而是一出互补互利的双赢好戏。微信的传播特性契合了广播媒体的传播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媒体的传播短板,广播深厚的媒介文化积淀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也使微信变得丰满而自信。

二、中国之声运用微信平台的新闻报道实践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了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于2013年1月18日(周五)全天推送的消息内容,结合中国之声当日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央广新闻》《新闻晚高峰》四大新闻板块一同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之声是如何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到新闻报道实践中,从而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的。

1.中国之声微信客户端推送广播消息分析

经统计,2013年1月18日当天,中国之声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共推送6条消息,邀请微信用户进行语音留言参与互动,详细分析见表1。

表1 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全天推送的消息②

消息序号 推送时间 消息内容 对应新闻版块 消息形式 广播节目中是否采纳微信端材料

1 13:14 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欢迎语音留言发表看法,节目19:45播出。 新闻晚高峰(提前新闻调查) 文本 是

2 17:08 新闻特稿:爱心护送青岛中心盲校学生寒假返校。欢迎语音留言互动,节目19:50播出。 新闻晚高峰 文本 是

3 19:27 军工装备专家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欢迎语音留言互动。 央广夜新闻第一时段 文本 否

4 20:06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继续空缺。欢迎语音留言互动,节目第二天早晨播出。 新闻纵横 文本 未知

5 21:12 浏览器抢票插件被叫停。欢迎语音留言互动。 央广夜新闻第二时段 文本 是

6 21:45 辽宁丹东励志操引热议。欢迎语音留言互动。 央广夜新闻第三时段 文本 否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平台在消息推送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全天共推送6条,数量上较为恰当,既没有惜字如金,也没有进行信息轰炸。平台化的微信传播是一种强行介入式的传播,量少,会被认为服务不足;量大,则有叨扰之嫌。据统计,目前广播微信平台每天平均推送的信息一般都在5~8条之间。当然,这是相对的,随着服务的更加人性化、个性化,这个数字完全可以增加。

其二,推送时间选择在下班休息时间,即午间休息时间和下午下班之后到晚间休息之前的时间段。其中,进入19点以后,即《央广夜新闻》时段,推送时间开始密集,一般为1个小时一条。如此做法,体现了微信作为大家休闲娱乐工具能够填补空余时间的特性,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还尽可能做到人性、体贴。

其三,从推送内容上看,该微信平台所推送的每条消息都对应当天广播平台播出的一条富有争议性的热点新闻,同时邀请微信用户用语音留言的形式对新闻发表看法。这是典型的再度传播和深度传播的做法,符合甚至是引领当前新闻传播国际发展走向。

最后,从推送形式上看,显得较为单一,只是文字消息,未含图片、视频、语音或者网页链接。

2.中国之声播出微信客户端消息分析

经统计,2013年1月18日中国之声分6个时段共选用了18条来自其微信公众平台的语音信息,详细分析见表2。

表2 中国之声使用的微信来源材料③

与表1对应序号 出现时间 内容 播送语音微信数量(条) 出现新闻版块 备注

1 16:58 是否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 3(2赞同,1中立) 央广新闻晚高峰

1 17:28 是否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 2(2赞同) 央广新闻晚高峰

1 18:25 是否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 3(2赞同,1反对) 央广新闻晚高峰

1 19:49 是否支持重庆工商大学温馨驱逐令。 2(1赞成,1反对) 央广新闻晚高峰 公布调查结果

2 19:55 新闻特稿:爱心护送青岛中心盲校学生寒假返校。欢迎语音留言互动,节目19:50播出。 2 央广新闻晚高峰

5 22:24 是否支持浏览器抢票。欢迎语音留言互动。 6(都不支持) 央广夜新闻

从表2中可看出,中国之声播出微信语音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整点或半点前几分钟,微信语音集中播出在央广新闻晚高峰时段(17:00~20:00);微信内容选择上重点为当天新闻晚高峰板块提前在微信发布的新闻调查所获的语音回复;数量上,在一个时段中选择3~4条具有代表性的语音回复。

结合以上两表可总结出,目前中国之声在新闻报道中对微信的使用尚处在初步融合阶段,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互动形式上看,只是初步挖掘了微信的语音互动功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少量文本新闻,筛选少量语音形式的新闻评论或看法在广播端播出,尚未有进一步的互动。

第二,从互动内容上看,受众端仅限于对推送的指定新闻事件进行评析,无法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编辑等提出个人建议和看法,也无法为广播提供新闻源;从广播新闻制作的采集、编辑、播报、评述四个阶段上看,微信用户仅参与到新闻评述阶段,只能针对新闻事件,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补足信息和话语链条、开掘新闻信息源以及丰富传播形式等方面的探索,表现明显不足。而这也是当前其他广播媒体微信平台共同的局限,亟待提升、突破。

三、对广播媒体运用微信平台创新报道模式的几点思考

目前中国之声新闻报道中对微信的使用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严格遵循广播新闻生产规律,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发挥微信平台的传播功能。笔者认为,广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可考虑从新闻来源、与听众互动这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媒体从业人员新媒体意识和技能,深入挖掘微信的传播性能,从而拓展广播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

1.利用微信拓宽新闻来源

《华盛顿邮报》CEO凯瑟琳·韦莫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配有手机和推特(Twitter)账户的‘平民记者们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反之,他们是现场的信息来源,因他们更早地出现在现场。只要运用得当,他们的照片和言语会丰富新闻,也会加深读者对正在展开的故事的理解。”进入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名“准记者”,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新闻消费者,也是新闻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微信用户数量拥有3亿之众,这是一个庞大的新闻消费群体和新闻生产团队,广播媒体需要顺应趋势,深入挖掘他们身上潜藏着的巨大的新闻生产能力。广播媒体可在强化把关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新闻爆料通道,鼓励微信用户用文本、语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提供新闻线索和素材,集众人之力,扩大新闻源,让“准记者”们的新闻生产能力在专业新闻平台得以充分发挥。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微信用户虽然众多,但是否能成为广播微信平台上的一分子还需广播媒体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乃至良好的口碑,来吸引、吸纳微信用户主动加你为“好友”并参与到传播中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FM93)就凭借良好的服务,创下单日微信好友增加6000人的骄人纪录。2012年8月8日那天,台风袭浙,浙江电台交通广播仍及时报道台风动态及相关新闻,当日该频率微信平台好友增加6000多人,收到微信7000多条。

2.利用微信加强与听众的多元互动

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资源和传播速度,因此必须发挥广播自身优势,创新节目形态,为用户提供“点对点”、交互式、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满足特定目标受众不断增长的个性需求。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受众市场的不断细分和传播业的多元化发展。受众是媒体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多方面满足受众需求是媒体发展的责任和契机所在。广播电台以声音作为传播介质,这是其最大的传播特色也是传播短板。广播媒体在微信平台可扬其所长,传送语音新闻,进行语音互动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加亲近感。而针对广播只能闻其声不可观其人的缺陷,可在微信客户端将文本、图片、视频信息相结合,丰富新闻传送的形式,弥补广播媒体传播元素的不足。

3.对广播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新挑战

广播微信传播平台的建设并不是广播新闻报道和微信技术手段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创新式广播新闻报道,因此也对广播媒体和广播新闻报道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广播新闻报道微信平台的开设,要求从电台的决策层、执行层到操作层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科学的把关意识。多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中泥沙俱下,加之国内外形势的日趋复杂化,给微信平台传播把关带来了更新、更大的挑战。也正是基于此,许多广播媒体至今对于是否开设微信平台仍顾虑重重。因此,开设微信平台时除对技术和设备把关要充分考量外,把关程序的设置和把关人的选择也是决定性因素,其政治素质、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往往决定这个平台的命运。

打破现有的传统广播市场,寻求未来手机数字广播节目市场价值,这是广播与新媒体结合的发展趋势。④微信在手机通信软件中的火爆,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无疑给广播媒体借力新媒体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微信在创新广播媒体新闻报道模式中的作用也等待着业界和学界进一步的探索和开发,而中国之声的实践探索,对于其他广播媒体的报道模式创新无疑具有启迪和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多元互动微信平台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巧用电子白板彰显现代魅力
新媒体时代微信舆情的监控策略研究
网络环境下ESP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活问,问出英语课堂“不一般”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