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春节文化

2014-04-16

中国广播 2014年4期
关键词:模式化传统节日影响力

春节作为我国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形式丰富的较为固定的年俗。民俗是生活文化,不是典籍文化,生活文化的典型特征是随着生活方式和形态的变化而增减形式,产生变异。所以,年俗一方面具有模式化、传承性,另一方面具有变异性、时代性。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年俗,首推短信拜年,其次是借助网络、视听媒介的各种春节主题的联欢晚会,以及视听手段丰富的微信、微博、视频拜年。这些新年俗急速兴盛,传播影响力大,正是源于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礼敬,源于现代生产方式下的人类社会的交往需求、情感表达。

这些在数字技术条件支撑下创造和形成的新年俗具有三个特性: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速度快,数量庞大,网络化程度高;点对点的人际直接交往弱化,情感表达虚拟化;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低,便于实现和实施。这三个表现,其实是新媒体传播的共同特征。通过数字技术构筑的信息快速通道,彻底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理论上可以将信息在同一时间及时、准确地传播到每个角落,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解放了人的腿脚。借助新媒体表达情感,建立人际交往模式,成为一种趋势。新年俗,形式虽然新,但情感内容表达的模式化,降低了新年俗的情感容量和影响力,削弱了记忆的深刻性和虔敬感。

在这种背景下,守护传统节日,守护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形成的生产、生活、情感、审美等形态,不仅仅是记住一份乡愁,也是对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文化存在的审视。而当前最现实而迫切的是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人们借助网络表达节日情感,这种变化起初是偶然的,但明显的使用效果和传播优势,使其迅速被接受、被传播,甚至被固化成一种年俗,之后的使用便是人们自觉选择的结果。在新媒体时代和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对于春节文化的传播,提倡用多种形式将春节作为一个节日具体化、可操作、可传承。

(刘琼文,摘自2014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模式化传统节日影响力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透气感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