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品供给效益研究的有益探索——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效益评估研究》
2014-04-16马海涛
马海涛
公共品是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个体成员都无法离开的用以满足公共利益的物品。遗憾的是,尽管人们知道公共品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却由于公共品存在的效益社会性产生的监管障碍,始终难以有效解决公共品供给中的效益低下问题。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通病。为此,学术界长期都在致力于探寻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益的有效途径。
孙健夫等学者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基础上出版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效益评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从信息资源公共品的特点出发,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投资效益评价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概括,并对其指标体系设计及其应用提出了完善思路和方法,开辟了公共品供给效益研究的新领域,对深化我国公共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研究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要素。但是,信息资源的提供并非都是社会自然产生的,有用的信息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借助于人财物力的投入,对自然存在的信息资源加工生成。有些加工过的信息资源会变成可供私人部门经营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每天使用的诸如电子商务、通信网络等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都需要使用者按照市场价格付费购买才能享受。当然,与之相适应,这些信息资源也需要由私人部门建设和提供。而另一些信息资源却不同。反映政府部门服务内容的各种信息,反映普及社会知识的各种信息,反映教育、卫生、科技发展的大众化信息等,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掌握这些信息显然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必要条件。这样的信息资源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如果让私人部门投资建设和提供,将会因为它的效益外部性而出现空白或短缺。因此,通过公共部门承担建设和提供的责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那么如何避免这类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和提供中的低效率问题?
孙健夫等学者在此书中以图书馆信息资源为例,详细阐述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对提高公共投资效益的积极影响。他们指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意味着它要突破传统的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模式,让信息资源正的外部性特征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得以充分释放,使优质的信息资源让更多的消费者从中受益。但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不仅面临着复杂的技术组织难题,同时也需要很好地解决信息资源建设和提供中的社会组织因素难题。也就是要在克服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障碍的基础上,提升信息资源的公共化水平,并达到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和利用的便利性与高效性之间的最佳结合。而投资的效益评估是评判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我们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案做出理性选择。
该书的出版使人们对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和效益有了新的认识。在一定的公共投资支持下,让社会成员通过公共品的供给享用到更多更好的有效福利,无疑给我们的公共部门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效益问题的研究让我们注意到,传统的图书馆公共信息资源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重新整合其组织架构,让分散的信息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益的结果将是十分显著的。在图书馆信息资源领域能够做到的事情,在其他公共品领域同样能够做到。
提高公共品投资效益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获取高效益必须配合以科学严谨的保障机制。这就是该书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