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产能过剩: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的研究

2014-08-20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周丽群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18期
关键词:彩电企业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 周丽群

世界经济史证明,后天形成的技术资产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单纯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只会使落后国家更落后。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后发国家经济追赶战略的实现最终需依赖技术的追赶。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技术追赶过程中,除获得后发优势外,还可能产生“后发劣势”,“潮涌式”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就是典型的后发劣势。本文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尝试从后发追赶视角探索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的特殊性及其形成机制。

一、后发国家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

产业技术追赶是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产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技术努力缩小或消除与先发国家产业之间技术差距的过程。一种方式是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先发国家的过时技术来追赶先发国家;另一种方式是后发国家可能越过一些技术发展阶段甚至创造出不同于先发国家的技术路径去实现技术追赶。

关于后发国家的产业技术追赶,韩国学者Kim和Lee的研究被引用最多。Kim(1997)通过对韩国技术追赶过程的研究,提出了韩国技术追赶的模型是引进、吸收和提高,并从成熟技术向前沿技术,以一个逆向发展的过程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见图1)。Kim应用技术学习的五个模型:技术轨道、吸收能力、技术传递、动态学习能力以及危机应对能力模型,按照技术发展阶段(技术成熟期、技术过渡期以及技术不稳定期)从企业战略和政府政策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韩国的追赶过程。Lee和Lim(2001)在Research Policy上发表了《技术体制、追赶和跨越:从韩国产业中的发现》(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findings from Korean industries)一文。他们通过对韩国CDMA移动电话、汽车、消费电子、个人电脑、DRAM和机床等六个产业追赶过程的研究,试图回答成功追赶存在哪些条件和追赶过程是否存在不同模式的问题。

图1 两种技术轨道的结合

Lee和Lim(2001)注意到,韩国的产业和企业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追赶,即技术追赶(technological catching-up)和市场追赶(market catching-up),它们在本质上并不相同。韩国有不少产业(如CDMA移动电话和DRAM)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而另一部分产业(如消费电子和个人电脑),却在长期的市场份额增加后,市场增长神话一夜破灭。在这些产业中,后发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辅以廉价劳动力,就可以在不增加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对于这种情况,不存在技术追赶,或者说技术追赶和市场追赶是分开的。然而,由于没有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些企业在保持可持续的市场占有率或者增长率时显得十分困难。即便企业后来确实提高了技术能力,它们在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进入高端产品的市场时必须再去购买相关的技术,不过这也更加困难和昂贵。在这种情形下,两种追赶又相互关联。

Lee和Lim(2001)认为,在影响市场竞争力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技术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决胜因素之一。他们将技术能力视作技术体制(technological regimes)和现有知识库的函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以对企业的技术追赶和市场追赶进行分析(见图2)。Lee和Lim发现,技术流动性(技术轨道的变移性)、技术的积累性(创新的频繁程度)和知识基础(外部知识可得性)等产业技术体制的特征与企业的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等战略选择,以及政策作用等方面因素发生了复杂的综合作用,影响了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并最终影响了追赶绩效。

Lee和Lim(2001)提出了以下三种技术追赶的模式:

1.路径追随式的追赶。这种模式意味着后发企业沿着先行企业的发展道路进行追赶,但是后发企业所花费的时间比先行企业短。Lee和Lim(2001)认为,这是大多数后起者所采用的传统模式。

2.阶段跨越式的追赶。在这种模式中,后发企业在早期仍沿着先行企业的道路前进,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后起企业越过了某些先行企业的发展阶段,因此能够在追赶过程中节省时间。韩国现代公司汽车发动机的开发和三星公司DRAM的开发就是这样的例子。

图2 技术和市场的追赶模型

3.路径创造式的追赶。在这种模式中,后发企业在早期仍沿着先行企业的道路前进,但在后来探索出了自己特有的技术发展道路,实现了以新兴技术为突破口的另辟蹊径式的追赶。韩国CDMA移动电话开发过程就属于这种类型。

Lee和Lim(2001)认为,这三种追赶方式并非互不相容,这意味着,在一个完整的追赶过程中,几种模式是有可能交替出现的。他们还认为,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技术体制采取不同的战略来实施技术追赶。路径跟随式追赶往往发生在技术体制表现为创新频率低、技术轨道不确定性较低的产业;而路径创造式追赶发生在技术轨道不确定性较高的行业中。当技术轨道不确定性大且创新频繁的时候,外部知识的获取对追赶者尤其重要。在Lee和Lim看来,阶段跨越式和路径创造式都属于跨越式的追赶模式。上述三种后发企业(或后起企业)技术追赶模式中,“路径追随式”追赶最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发生产能过剩,因此,如何创造条件让后发企业实现由“路径追随式”追赶向“阶段跨越式”和“路径创造式”追赶的转变,才能真正避免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

二、产业技术追赶的后发劣势与发展中国家产能过剩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产业技术追赶中的“后发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模仿过程中容易产生技术依赖。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其引进技术的成本总是低于自主研发成本,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研发时间,这种情况大大削弱了研发的积极性,并形成“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不良循环。如果发达国家的某种技术已具有市场主导地位,后发国家的技术模仿就会陷入技术模仿的渠道性依赖,很难另辟蹊径打开新的研发渠道(就像大多数电脑主板厂商都要以适用INTEL处理器为标准一样)。第二,产业价值链发展选择容易形成“代工锁定”。后发国家在选择全球价值链发展环节时,从短期的成本收益考量,大多数后发企业都是从“代工”环节嵌入。处于研发和品牌等高端价值链环节的发达国家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绝对优势会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设置诸多障碍,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可能长期被锁定于低端环节。第三,如果技术模仿和产业替代与本国或本地区资源禀赋结构差异性较大,则会造成调整禀赋结构的成本远高于技术模仿和产业替代的成本,甚至是高于自主研发和自主产业升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从而陷入后发陷阱。第四,后发国家和地区模仿先进的技术容易,但模仿先进的制度比较难。因为技术进步对各个群体(或集团)的利益主要产生正面影响,较少有负面效应,但制度变革就会触犯一些群体(或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只有技术发展,没有相应的制度变革则会给长期发展埋下诸多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发展失败。

由“潮涌式”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是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追赶后发劣势的主要表现之一。发达经济与发展中经济的一个区别在于发达经济的各个产业大都处于世界产业链前沿,产业中各企业对于经济中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方向看法不同,较难以形成社会共识,而政府也不可能比企业有更准确的信息。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沿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台阶,由低到高逐级而上不断升级。于是经济的每一次发展,企业要投资的大多是已在发达国家发展成熟、技术相对稳定、产品市场已经存在的产业,“后发优势”使得它们得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历程以及已有技术、市场情况的分析,很容易对产业的前景正确预知并达成共识。良好的社会共识引发经济中的资金、企业大量涌入某个行业,出现投资的“潮涌”现象。此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常常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投资来源相对分散,更增大了投资规模并加剧了企业对其他投资情况的估计和协调难度。于是,在发达国家偶然出现的产能过剩,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但表现严重,还可能在一系列行业中一波接一波的出现。造成众多产业普遍产能过剩、开工不足、市场竞争激烈、大量企业亏损破产,导致普遍的银行呆坏账上升甚至伴随金融危机的严重结果。如果政府不进行有效引导,完全靠市场调节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很可能出现比发达国家更大而且更频繁的周期波动与经济危机。

三、中国彩电行业产能过剩案例分析

彩电产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发展起来的产业之一,也是中国众多行业中竞争较充分、市场要素较完备、走向国际化起步较早的产业之一。我国彩电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从无到有,规模逐步壮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追赶成就(见图3),涌现出包括长虹和海信等在内的一批知名企业。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2010年、2011年我国彩电总产量分别达到9898.8万台、1.18亿台和1.22亿台,同比分别增长9.6%、19.5%和3.4%;从1990年至今,我国彩电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全球彩电产品制造基地。

然而,辉煌的产、销量数字背后潜藏着隐忧。近几年来,采用新一代光电显示技术的平板电视(主要为液晶LCD和等离子PDP)先是在发达国家市场,随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上迅速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并逐渐取代传统的CRT彩电。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在面临这一技术变革的机会时却陷入再度落后的境地。

图3 我国历年彩电产量及增长率示意图(1980~2008年)

截至2008年,我国彩电企业在平板电视领域无论是核心技术实力,还是市场份额或利润率,相对于国外企业整体上都处于下风。与CRT领域中国彩电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相比,2008年LCD和PDP领域我国彩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不到8%和4%,①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09-02/19/content_1236568.htm,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助推中国彩电工业转型。并总体处于亏损状态。更重要的是,平板电视的两个核心部件——显示面板和机芯集成电路——均集中在产业链条上游,而这些上游资源和专利技术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由于关键资源受制于人,国内企业定义产品和控制成本的能力大为削弱,国内市场竞争地位也显著下降。市场调查机构中怡康(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日本、韩国等国外品牌的液晶电视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3.3%,国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则为46.7%;在一二级市场,三星、索尼和夏普三家份额加起来超过30%,而零售量份额超过10个百分点的国内企业一家也没有;零售额方面的差距更加明显,日本、韩国品牌的零售额份额达到63.2%,国内企业的份额仅为36.8%。②胡洪森:《日韩企业掀起价格战,平板电视需防不正当竞争》,载于《中国电子报》2008年7月3日。

在传统的CRT时代,中国的彩电产业成功追赶上先进国家,我国成为世界彩电大国,但彩电产业的价格战频发;在主导技术出现变革情况下,中国彩电产业却再次陷于落后并追赶的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现追赶—再度追赶”的情况?这种“实现追赶—再度追赶”产业发展轨迹中产能过剩的特征是什么?形成机理又是什么?

(一)中国彩电行业产能过剩的总体状况

中国彩电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格战。如表1所示,截至2008年11月,我国彩电行业著名的价格战就有17次。尤其是自1996年起,我国彩电行业掀起了一股降价的狂潮。随着领头厂商长虹的率先降价,各厂商纷纷跟进,造成了彩电价格步步走低的局势。截至2006年上半年,传统的29英寸电视机,已从1996年以前的5000~6000元降到1000多元,21英寸的电视机也已经降至800元左右。毫无疑问,这种大幅度的降价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减少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购买支出,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从而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于生产者来说,却是一场整体失败的“恶战”,中国彩电企业已经连续多年利润为负,2004年9家大型彩电企业的利润总额为负30亿元,长虹就负37亿元,而半数企业出现亏损,全行业的利润率达到历史最低。

二是产能利用率受国际市场和技术变革影响较大。如表2所示,彩电行业产能利用率在1993~2000年比较稳定,保持在50%左右;2001年以后,波动幅度较大。其中,2001~2002年、2005~2007年两个时间段,变化特别突出。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这使我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更紧密,同时,国际市场的波动也更容易传导到国内市场,企业产能规划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环境。从彩电产业技术发展轨迹看,2004年是CRT彩电技术和平板彩电技术发展的分水岭:第一,从整个彩电产业角度观察,代表新技术轨道的平板电视虽然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出现在国内市场上了,但是由于其本身性能和价格的原因,在2003年之前都未能取得迅猛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液晶、等离子电视技术实现了长足地发展,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取得了对纯屏彩电、背投等CRT产品的竞争优势,加之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持续改善以及其他相关产业拉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市场需求开始爆发。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 Search的调查数据,2004年与2003年相比,我国平板电视产量增幅接近3倍;2005年与2004年相比,增幅接近4倍。①China TV Market Trends by Technology.DisplaySearch.2006.第二,2004年之后,全球范围内平板电视的发展,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市场的增长,都表现出与以前几年不一样的态势(与之对应的是CRT彩电产量的下滑)。如到2004年,液晶平板领域日、韩、台三强局面已经形成,构筑了相对中国企业的进入壁垒。最后,从企业角度观察,2004年是国内主要彩电企业进行战略调整,进军关键的面板领域的起点,其战略规划、技术发展方向等和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创维与美国德州仪器建立开发3片式液晶的联合实验室,长虹做出进军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决策。

表1 中国彩电业著名的价格战

表2 1993~2008年彩电行业产能利用率

三是行业利润较低。首先是CRT阶段的利润。在CRT电视阶段,与我国彩电产业的整体利润额并未如规模数据那样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这表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多数年份的整体利润额在20亿~30亿元人民币左右波动,甚至在个别年份(1996年),出现了负利润(见图4)。负利润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年国内彩电市场上出现了激烈的价格战(由长虹发动)。行业利润率水平不高,除了在行业出现负利润的1996年之外,其他年份的行业利润率在1.5%~4.7%之间波动,而且在1999年之后总体呈现为下降趋势(见图5)。图6显示了国内几家主要的彩电企业历年的利润率。虽然部分企业(长虹、厦华)的数据波动幅度较大,但从图中仍可看出这几家企业的利润率在2003年前呈总体下降的趋势,10% ~20%的利润率在1998年以后就再也未曾出现过。

其次是平板阶段的利润。2005年,索尼等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率先发动了价格战。其中索尼下调了5款液晶电视价格,最大降幅达到20%左右。同时,夏普的7款液晶电视同时降价2000元;LG的32英寸液晶电视由15 000元降至8990元;三星将其40英寸液晶电视的价格由27 000元直接压低了8000元。在等离子领域,除三洋将42英寸等离子直落4000元以外,三星也将同尺寸等离子直降5000元。国内彩电企业的平板资源不能自给,虽不具备多少成本优势,但在外资品牌平板电视大幅降价的压力下也只能被动应战,这直接导致当年彩电行业再一次出现负利润的情况。

在平板阶段的其他年份,虽然行业利润额与CRT阶段相比略有提高,但利润率却保持在2%左右,一直未能恢复在CRT阶段曾达到的3%或4%的水平。图6所示的5家主要彩电企业在平板阶段的利润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其中长虹、TCL和厦华都出现了负利润。目前,TCL、长虹、康佳、海信、创维、厦华等国内企业的彩电业务利润率一般控制在5% ~10%,每台彩电的利润一般保持在50~100元之内。

图4 我国彩电产业利润额

图5 我国彩电产业利润率

图6 国内几家主要彩电企业的利润率

四是平板电视(也称液晶面板电视)投资热潮的隐忧。根据国际著名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 Search预估(见图7),中国大陆薄型平板电视出货量,将从2009年的3100万台,大幅成长至2014年的5900万台,年复合成长率为14%。而薄型平板电视的市场渗透率,也将从2009年72%成长到2014年100%左右。液晶电视市场呈现的“繁荣”景象,让业内人士均看好液晶的发展前景,纷纷进军面板行业。目前,国内浮出水面的8代线已经有7条,其中包括由TCL集团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的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正式落户广州开发区的LGD8代线项目,夏普与南京达成6+8代线合作计划,三星与苏州市政府计划投资220亿元兴建8代线,龙腾控股与昆山开发区投资230亿元共建龙飞光电8.5代线,奇美与佛山广新光电准备在佛山南海区建设8.5代线,以及京东方投资总额达280亿元的8代线(见表3)。

彩电企业“潮涌”面板电视,导致该细分行业产能过剩隐忧已现。Display Search预计,到2012年中国本土及外资企业大量生产线“开始量产”时,整个FPD(平板显示)产业将“陷入供给过剩局面”。①高世代液晶面板产能过剩谁受伤,LED环球在线,2010年7月13日。这种担忧导致工信部叫停平板玻璃新扩建产能,于2009年12月3日下发《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平板玻璃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图7 中国大陆液晶电视出货量预估

表3 国内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一览

四、大力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既是转变经济方式的现实要求,也是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取向和迫切需要。

第一,防止和治理产能过剩要求采取有利于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技术政策。彩电行业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只有走自主路线才能发展这一工业:后来居上不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而是后进国家的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培育起更强能力的结果。虽然全球化的条件使技术知识和信息高度流动,但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而实现发展仍然只能依靠通过学习而来的自主能力。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技术变革为我国实现前沿和自主创新提供了机会,尽管不少产业仍需跟踪式追赶,但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我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竞争的前沿。从战略层面看,在这些领域我们不应该再做追随者,亦步亦趋,总是步人后尘,要敢于和善于在创新的前沿与强者竞争。因此,坚持自主的技术学习和创新既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道路,也应是治理产能过剩政策的原则和重点。

由技术追赶进入技术前沿竞争,主要的障碍不是外部的干扰,而是内部的因素,即技术能力、政治意识和制度环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要求追赶者从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到体制机制的全面革新。这种革新要求我们在产业技术战略和政策设计上应多手准备,多重组合,多轨运行。并且这些政策应该以支持和保护中国企业的技术学习和创新为核心内容。

第二,防止和治理产能过剩需要探索多种产业转型方式。为了不在同一个过度竞争的行业中饱受产能过剩之苦,过剩行业中的企业可以通过探索和实践多种产业转型,开辟产业发展新蓝海。以下几种转型升级战略可以作为发展的选择借鉴。

一是基于比较优势的空间转移战略。一些企业将生产能力在区域间转移,例如,加工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采矿业向新探明储量地区转移。典型的案例包括富士康、华能集团等。二是基于全制造产业链技术优势的一体化战略。企业不断将主业产品的整个制造产业链做强,将技术、工艺、质量和售后服务做精,成为业内最具竞争力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如湖南的三一重工、中联中科等。三是向全球制造体系渗透的精致制造战略。在产业链的各细分环节中成为持续保持分工优势的专业化制造企业。例如,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为专业化和工艺水平很高的优秀企业,成为各行业中的“隐型冠军”。四是“跨业转型战略”,其中又可分为“跨业经营转型战略”和“跨业投资转型战略”两种类型。通常是,当企业在某一行业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较强或一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能力,而在本行业中继续发展空间有限,或者发现了更有利的发展机会时,通过向其他产业投资而实现跨行业的战略转移,往往是(或者理想地是)进入技术和资本密集度更高的行业。五是向服务业延伸的第二、第三产业互融战略。工业企业实现以核心实体产业为基础的服务业化,如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发展与汽车制造相关的金融服务业(汽车信贷);一些工业企业进入银行、证券、物流等服务业。还有一些工业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六是向重型高端制造领域的顺势攀进战略。即顺应中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强劲增长阶段的需要,向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领域推进。七是进入高端、新兴产业的新技术突进战略。在高技术和新兴产业中进入世界高端制造业竞争领域,如华为、比亚迪等。还有众多太阳能、风能、核电、高端电子、生物工程等企业。这类企业又可采取从专业化分工的制造端进入、从组装端进入、从研发领域进入、基于某种制造优势而进入新兴产业等不同的策略。向这一方向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核心技术上的创新。

第三,防止和治理产能过剩需要寻求和拓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通过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鼓励企业出口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跨越。支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完善贸易、产业、财税、金融、知识产权政策,强化政策协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拓展,向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转移。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1]谢伟:《追赶与价格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谢伟:《中国彩电总装企业的技术学习》,载于《科研管理》2001年第3期。

[3]谢伟:《中国消费电子业的崛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4]谢伟、吴贵生:《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载于《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期。

[5]谢伟、吴贵生:《技术学习的功能和来源》,载于《科研管理》2000年第1期。

[6]谢伟、吴贵生、张晶:《彩电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载于《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7]徐明天:《长虹隐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8]杨志刚:《复杂技术学习和追赶研究——以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年。

[9]余旭辉:《长虹的回头路》,载于《21世纪商业评论》2008年第1期。

[10]喻金田、皮特、黑尔特、汤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微观机理分析》,载于《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3期。

[11]曾国安、王继翔:《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评析》,载于《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

[12]曾铮、张路路:《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界定——基于中国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的研究》,载于《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3]张胜:《系统竞争、网络效应与工业发展初期的政府作用——我国彩电工业竞争力发展的实证研究(1978~2002)》,载于《系统管理学报》2007年第16期。

[14]钟俊元:《台湾显示器产业2006年回顾与2007年第一季展望》,工研院IEK电子组2007年。

[15]邹永祥:《台湾显示器产业的大未来》,工研院IEK电子组,ITIS计划1999年。

[16]吴伟:《韩国和台湾地区液晶显示(LCD)产业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年。

[17]王淑珍:《台湾迈向液晶王国之秘》,中国生产力中心2003年。

[18]吕一博:《模块化背景下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9]吕一博、苏敬勤:《后发国家汽车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路径研究》,载于《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0]李靖华、葛朝阳、吴晓波:《追赶和学习的创新型式》,载于《科研管理》2002年第4期。

[21]贾佳、王汝梅:《我国彩电业的价格竞争与产业绩效分析》,载于《价格理论和实践》2003年第1期。

[22]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3]郭斌:《我国彩电产业的价格竞争、价格战与产业绩效》,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

[24]高旭东:《“后来者劣势”与我国企业发展新兴技术的对策》,载于《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

[25]杜建君:《彩电启示录》,载于《IT经理世界》2004年第15期。

[26]程源、高建、杨湘玉:《电视行业演化创新分布模式:A-U模型的新解释》,载于《科研管理》2005年第1期。

[27]迟宇宙:《海信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28]蒲欣:《技术变革条件下产业追赶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

[29]路风、蔡莹莹:《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挑战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载于《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5期。

[30]张永伟:《从追赶到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之路》,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31]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7期。

[32]林毅夫:《“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载于《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彩电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国彩电技术创新联盟启动
春节期间彩电销量下降2.1%
星宝TD—1538DP中频处理电路故障检修
遥控彩电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16)——无光栅,有正常伴音的故障检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