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太和清音戏曲保护

2014-04-16

剧作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太和县清音太和

李 燕

李 燕

太和清音历史悠久,曲调清丽,让聆听者清心抒怀,感受到美的享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太和清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成为我国稀有曲种之一,目前已被纳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清音戏曲的发展和衰落

据史料《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他性喜弦歌,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清代中叶,清音流传到太和,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大家围桌而坐,各执乐器,边弹边唱,自娱自乐。1954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业余剧团,率先把清音搬上舞台演出。1958年,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清音剧团——太和清音戏剧团,在全省巡回演出,广受欢迎,迎来清音发展的繁荣期。曾为董必武、邓子恢、曾希圣等国家、省领导同志专场演出,获得高度评价。

随着三年自然灾害来临,尤其是进入十年动乱时期,传统文化在经济扶持、意识形态领域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先是清音剧团裁撤,并入太和县梆剧团。1969年3月,梆剧团解散。从此,淮北大地上一支戏曲奇葩——太和清音进入枯萎期。传人相继辞世,曲谱散落民间, 濒临灭绝。幸亏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凭借一腔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私下里抄曲谱,忆唱词,定期演习一番,才保留下来些许清音的种子。

二、清音戏曲的传承与保护

清音是我国的传统戏曲。中国的传统戏曲具有虚拟性、程式性和综合性的艺术特色,他充分利用舞台的时空性,极大发挥演员的表演才能,使传统戏曲具有特殊的魅力。进入新时期以来,戏曲舞台上以表现现实题材为主的现代戏大量涌现。因为它没有严格的艺术规范,程式的运用与传统戏的演出也有很多不同。所以也有一些人认为现代戏离戏曲的要求越来越远。清音戏的发展目前也存在着传统与现实的困惑与冲突。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我们应该秉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原则,既要汲取传统艺术的营养,又要用崭新的思维洞察时代变化,表现时代强音,创作出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搭建文化平台、尤其在人才建设等方面要加大投入。太和清音在2006年被纳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县委县政府便高度重视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先后下发《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太和清音”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建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清音”传承基地的通知》等文件,把传承与保护工作从民间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2013年11月,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太和县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为“太和清音”传承基地,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

三、传统戏曲的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与时俱进

传统戏曲的传承只有引入创新机制,才能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传统清音的曲调比较单一,音乐工作者为丰富清音戏唱腔,创作出“小生调”、“老生调”、“小丑调”等专用曲调,既保留了传统清音的韵味,又使之有逐渐向板腔体发展的趋势。为弥补原唱腔激昂不足的弱点,又创出新腔板式,这些新腔融合黄梅戏、梆剧等声腔艺术,在风格和韵味上不离清音本色,既丰富了清音唱腔,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同时,对古老的清音乐器进行较大的改革创新:弦乐器在保留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西乐器。打击乐用上了铜器,淘汰了法器,并沿用京剧、梆剧的锣鼓经。“太和清音”传承基地建成以后,在传承人和清音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曲目已经创作完成,太和清音必将唱得更响。

太和清音丰富了我国戏曲宝库,唱腔舒缓悦耳,听来婉转柔和,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太和清音艺术,使其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太和县清音太和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勤廉双优公仆”倒在石榴裙下(下)——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
“勤廉双优干部”倒在石榴裙下(上)——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魏源祖籍在泰和县还是太和县——兼析《辞海》《辞源》的二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