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祖籍在泰和县还是太和县——兼析《辞海》《辞源》的二处疏漏
2014-04-08黄开国
黄开国
魏源祖籍在泰和县还是太和县——兼析《辞海》《辞源》的二处疏漏
黄开国
(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魏源的儿子魏耆说魏源的祖籍在江西太和县,而《辞源》《辞海》只讲到历史上山西、云南、安徽三省设有太和县,却没有关于江西太和县的只言片语,但说历史上的江西有泰和县。依《辞源》《辞海》之说,若魏源的祖籍在太和县,就不可能在江西,若在江西则应该是泰和县。考历代史志,江西历史上确有太和县,但明萧执《洪武志序》关于太和县得名的天人感应说法,不足为信。泰和县不仅江西有,安徽也有。故《辞源》《辞海》关于“太和”“泰和”的辞条,叙及历史上的太和县与泰和县,都应作相应的修改。
魏源;祖籍;太和县;泰和县;《辞源》;《辞海》
魏源的祖籍在什么地方?魏源的儿子魏耆在《邵阳魏府君事略》说:“先世江西太和县人,于明初迁湖南邵阳之金潭。”明确说魏氏的祖籍在江西省的太和县。在重视孝道、家谱的时代,以魏源后代这样的人才,是不大可能将自己的祖籍搞错的。所以,关于研究魏源的论著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都据魏耆之说。
但如果查阅我国最权威的两部辞书,魏耆之说却出现了问题。《辞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与《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的“太和”辞条,只讲到历史上山西、云南、安徽三省设有太和县,而没有江西太和县的只言片语;关于“泰和”的辞条,只讲到江西有泰和县。《辞海》还说泰和县是三国吴所置,初名西昌县,隋代改为泰和县,而且未言及历史上其他地方有泰和县。依此,若魏源的祖籍是江西,就不会是太和县,似乎应该是泰和县;若一定是太和县,就不可能是江西,而可能在山西、云南、安徽三省之一。故魏耆说魏氏的祖籍在“江西太和县”似有问题。魏源的祖籍究竟是太和县,还是泰和县?这个问题不搞清,连魏源的祖籍是江西省还是山西省、云南省、安徽省都存在问题。
关于太和县的记载,在正史中最早见于《隋书·地理志中》,为隋代开皇初年所置,是由后周的乌突县改名而来,在今山西省。但是,《辞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说隋代山西的太和县为“太和郡”的治所,却与史实不合。《隋书·地理志中》说:“太和,后周置,曰乌突,及置乌突郡。开皇初郡废,县寻改焉。”可见,后周有乌突郡,但隋初即废,查《隋书·地理志》隋代并无所谓太和郡。在《隋书·地理志》中,以太和县属离石郡,若隋代设有太和郡,太和县又为郡治所在,太和县当属太和郡,而不应归属离石郡。山西的太和县在唐代发生了变化,已经改名临泉县,属石州即隋代的离石郡。
历史上有太和县的省份还有安徽,据《元史·地理二》,“颍州,唐初为信州,后改汝阴郡,又改颍州。宋升顺昌府。金复为颍州。旧领汝阴、泰和、沈丘、颍上四县。元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州。后复领三县:太和、沈丘、颍上”。元代的太和县属颍州,颍州在今安徽的阜阳,与江西的太和县相距数百里。安徽的太和县是由泰和县改名而来,时间在元代至元二年。但据《明一统志》卷七,安徽的太和县是在北宋宣和年间,由万寿县改名而来,与《元史》之说不同。另外,《元史·地理四》载有云南的太和县,属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所辖之县,在明代云南的太和县属大理府,见《明一统志》卷八十六。无论是隋代山西的太和县,还是唐代山西的太和县以及安徽的太和县、云南的太和县都与魏源的祖籍地无关。
历史上除了山西、云南、安徽有太和县,实际上江西也有太和县,这也就是魏耆所说的魏源的祖籍。只不过《辞海》《辞源》在太和县的条目下,都没有江西太和县一说。《辞源》只是在泰和县的条目下,言及江西的泰和县是由太和县改名而来。江西太和县最早的记载见《旧唐书·地理志三》:“太和,隋县。武德五年,置南平州,领太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八年,废南平州,以永新等三县并太和,属吉州。”据此隋代江西已有太和县,到唐代为南平州的属县,但不久南平州被废,太和县隶属吉州。《新唐书·地理志五》载,吉州庐陵郡所辖五县,也有太和县之名。吉州即今江西吉安,太和为吉州下辖之县,可知江西自隋代开始就有太和县了。但《隋书·地理志》无江西太和县的记载,却有泰和县的记载,见《隋书·地理志下》:“泰和,平陈置,曰西昌,十一年省东昌入,更名焉。”属庐陵郡。这就是《辞海》所说的江西泰和县。《隋书》成于唐初魏征等人之手,不存在避讳需要改太为泰的情况;《旧唐书》成于五代,《新唐书》成于宋代,也不存在避讳需要改泰为太的问题。所以,隋代江西究竟是有太和县还是泰和县,是一个问题。
依据《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地理志》,可以肯定的是唐代江西有称之为太和县的县份,而没有泰和县的名称。宋代沿袭唐代,仍称太和县,《宋书·地理志四》的吉州辖八县,其中也有太和县。《宋史·文苑六》载,黄庭坚还做过太和县的县令,“知太和县,以平易治”。元时吉州改名吉安,改州为路,太和县一度升州,但一直为吉安路所辖。《元史·地理志五》于吉安路下说:“唐为吉州,又为庐陵郡。宋升为上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总管府,置录事司,领一司、八县。元贞元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县升州,改吉州为吉安路。”元代学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八载,吉州所辖县中也有太和县。江西的太和县在明代发生了名称的变化,《明史·地理志四》关于江西省的记载,在吉安府条下面有如下记述:“元吉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为府。领县九。”其中有泰和县,无太和县,而泰和县是由太和州改名而来,改名的时间在洪武二年,《明史·地理志四》说:“元太和州,洪武二年正月改为泰和县。”《清史稿·地理志十三》江西省吉安府条下说“沿明制,领县九”,而泰和县为其一。
清代雍正年间成书的《江西通志》一书,在卷二部分有关于江西“泰和县”从汉到清的名称沿革的详细说明:据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泰和县汉为庐陵县,属豫章郡。据宋代的《舆地广记》,泰和县在三国吴时为东昌、西昌二县,晋、宋皆属庐陵郡。据《隋书》,平陈置西昌,十一年省东昌入,更名太和。据《唐书》,武德五年,置南平州领太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八年,废南平州,以永新等三县并太和。据《泰和县志》,南唐保大元年析县四乡入龙泉场,寻升为县,宋熙宁四年析县诚信乡六堡,置万安县。据《元史志》元贞元年升太和州。据《嘉靖通志》,洪武中复为县改太为泰。
关于江西太和县的最早得名,《江西通志》引用了一条值得注意的材料,就是明萧执《洪武志序》说的:“县自汉时得名庐陵,继升庐陵为郡,而改县为太和,其地产嘉禾故也。”按照此说,太和县的得名在汉代,不是隋代,其原因是得嘉禾之故。后来的《寰宇通志》也据以为说,而《辞源》也采以为说。然而,此说是值得怀疑的。首先,这与《汉书》《后汉书》的记载不符,在两汉书中均无江西有太和县的任何记录。其次,汉代并无江西太和县出嘉禾而得名的记载。考《汉书》关于嘉禾的记载有四:一出于《郊祀志上》,托管仲之口说的“嘉禾不生”;二是《公孙弘传》载的汉武帝制曰“嘉禾兴”;另外两处见于《王莽传》,为王莽篡汉的“嘉禾之祥”,并没有所谓江西太和县出现嘉禾的记载。《后汉书》记载嘉禾较多,但出现嘉禾县份的地方只有3处:山东的济阳,是光武帝出生的瑞祥,见《光武帝纪》;湖北的九真,见《孝安帝纪》;陕西的山阳,因秦袁任太守,六年政治清明,而有嘉禾等瑞祥,见《循吏列传》,皆没有所谓江西太和县出现嘉禾的记载。嘉禾出现表示太平的瑞祥是天人感应的说法,萧执的说法于史无据,是受天人感应影响而作出的臆说。
此外,《江西通志》据《隋书》说隋代江西名太和县,这与《隋书·地理志》说的泰和县不同。唐代的《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九、《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舆地广记》卷二十五、《明一统志》卷五十六、《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四十九都持此说。但是,这些志书皆出于《隋书》之后,而《隋书》只说江西有泰和县,而无江西有太和县之说;而且,《隋书》载隋代山西已有太和县,江西再名太和县,就有重名之嫌。所以,魏源祖籍在隋代应该名为泰和县,而不是太和县。只是因唐代至元代初皆名太和县,又有萧执的得名于嘉禾之说,才有隋代甚至是汉代已名太和县的异说。《江西通志》在“泰和县”的条目下收入萧执的说法,并将《隋书》的泰和县说成是太和县,是不审慎的。
依上,魏源江西的祖籍在汉代名庐陵县,隋代称泰和县,唐代至元代称太和县,明代为泰和县,清代沿用明代之名。所以,江西历史上是有太和县的,魏耆追溯其祖先从江西迁徙湖南,是在元代末年,称祖籍为江西太和县,是正确的。清代的《宝庆府志》卷三十五也说:“金滩魏氏,其先吉安人。元季徙长沙。永乐间有万一者自长沙徙邵阳隆回一都金滩。”以魏源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而太和县正是吉安府的属县之一。这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尽管“太”与“泰”可以通假,如《尚书》的《泰誓》又作《太誓》,但是,在确定特定历史时期的地名时,通假决不能乱用。太和县、泰和县的地名在不同时期,是有确定的地区与其相应的,决不能张冠李戴。在特定的时间内,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特定的正式名称,不能因名称历史变化的沿革,而随意为说。所以,魏源的祖籍应该是江西的太和县,而不是泰和县。
《辞海》《辞源》关于“太和”的条目,以江西历史无太和县、只有泰和县之说是不全面的,存在疏漏,容易引起误解,使人误以为魏源的祖先元末居住在江西吉安的泰和县,而不是太和县,而元代江西并无泰和县之名,只有太和县。所以,建议《辞海》与《辞源》这两部辞书,在“太和县”的词条下,增加历史上江西从唐代开始就有太和县的内容,不能只说历史上山西、安徽、云南才有太和县,并修正隋代山西太和县为太和郡治所在的内容;在“泰和县”的条目下,增加安徽历史上也有泰和县,但在至元二年后才改名太和县的内容;并说明江西在隋代已有泰和县,唐代至元代名太和县,在明代初年又恢复泰和县之名,去除汉代江西就有太和县,及其太和县得名与嘉禾现的说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疑惑。
Wei Yuan’s Ancestral Home: Taihe(泰和) County or Taihe (太和)County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Oversights inand
HUANG Kai-guo
(Colleg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Wei Yuan’s son Wei Qi said that Taihe (太和)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was his father’s ancestral home. But bothandprovide the information that in the history Taihe (太和) County has been set up only in Shanxi Province, Yunnan Province and Anhui Province but didn’t offer any information that Taihe (太和) County has once been set up in Jiangxi Province. Yet, they offered there was Taihe (泰和)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 . Thus, according toand, if Wei Yuan’s ancestral home is Taihe (太和) County, it should not be in Jiangxi Province. Once it is in Jiangxi Province, it should be Taihe (泰和)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Annals there was really Taihe (太和) County. But it is unbelievabl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on the synonymy of Taihe (太和) County said in “Hong Wu Zhi Xu” by Ming Xiao. Both Jiangxi Province and Anhui Province had Taihe (泰和) County. So, it needs to correc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aihe(泰和) County or Taihe (太和) County provided inand.
Wei Yuan; ancestral home; Taihe (太和) County; Taihe(泰和) County ; Ci Yuan; Ci Hai
2014-05-13
黄开国(1952-),男,四川大英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6.020
K207
A
1673-2065(2014)06-0096-03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