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谢赫“六法”谈紫砂艺术之美

2014-04-16董亚平

江苏陶瓷 2014年1期
关键词:六法谢赫气韵

董亚平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江苏无锡 214206)

考古学和艺术史论告诉我们,审美是人类的天性,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知道用石珠、兽骨染上不同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进行装饰,出现了装饰品、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中国的美学史上,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论画》、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和宋代画家王微的《叙画》是现存最早品评山水画的著作,中国南朝齐梁间的绘画理论家谢赫的《画品》标准是“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直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后世绘画技法、书画艺术最重要的美学品评标准,其影响甚为深远。

紫砂艺术作为众多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员,从北宋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积淀,成为介于陶器和瓷器的的一个新鲜的生命。用原矿泥料烧制成的紫砂壶具有独特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具有泡茶隔夜不馊的实用性,同时随着明、清文人士大夫参与设计创作,在泥胚上刻字、作画、篆刻和雕塑等多种装饰手法的运用,使得紫砂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谱写独特的一章,并成为现在收藏市场的“文人紫砂热”。紫砂艺术的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审美和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

在清朝中期,以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曼生)和“诗书画三绝”之称的瞿应绍(子冶)为代表的文人参与到紫砂作品的创作中,他们大都精通诗词做歌赋、金石考据、书画篆刻之学,紫砂已经不单是一种具有泡茶功能的器物,而成为具有文人气息、艺术美学相融合的产物。因而,我们可以用谢赫的“六法”来阐述紫砂的造型、装饰艺术,并从不同形式紫砂壶艺的审美趣味中提升紫砂艺术的学术气息和理论高度。

1 气韵生动之神器

气韵生动是“六法”首要标准,重中之重,是“六法”中的灵魂。谢赫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在,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作为人物画的创作和品评标准,表现艺术作品的内涵和神韵,陈善所著《扪虱新话》也说:“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亦非佳作也。”气,是宇宙中的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韵,是指艺术作品的风姿面貌、个性特征,气和韵结合后,艺术作品开始生动起来,鲜活有力。由此可见,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把它视为创作的最高标准,或者把它视为美学的基本要求和衡量准则,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是对外界物象再加工、再提炼、再典型后和艺术家的精神面貌相结合的产物。

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也讲究气韵。一代代紫砂名匠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因物立意,把个人的精神气质、风姿面貌、艺术修养与意境融合,凝神静气、汲取物象的精华,塑造了“方匪一式,圆不一相”、风格各异、色泽光润、肌理丰富、浑厚素朴、雅俗共赏、生动有趣的紫砂作品,开创了光器、塑器和筋纹器三大流派的紫砂艺术,达到气韵生动、气脉相连,体现了醇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大自然之砂陶经艺术家本身的元气浴火重生的产物,赋予了紫砂作品艺术美、实用美的生命力,造化出“神”与“妙”的境界。

2 骨法用笔之重器

“骨”始于顾恺之评《周本记》:“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记》:“有天骨而少细美。”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表现了魏晋时期用“骨”来比喻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的外在表现,指所画人物形象的骨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画论 《古画品录》“骨法,用笔是也”,更表现了要通过骨力、美感的笔力表现线条的造型、结构和体态,来准确表现变化性、力量感和节奏美。

紫砂作品中,时大彬的筋纹器表现了节奏美和韵律美,顾景舟“点、线、面”三元素的结合表现了抽象美和圆润美,朱可心的花器表现了自然美和生动美,吴鸣打破器物的实用重归老庄审美趣味之抽象美和肌理美,吕尧臣的“纹泥”法创“天然图画”的写意美和虚实美,何道洪的夸张壶嘴形成了风韵美和壮硕美。他们观感一新、自成一家,作品“圆、稳、匀、正”,不单体现在材质的选择上,也在风格鲜明的壶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紫砂的历史沉淀、人文艺术精神。大师们将变化、统一、动静、节奏、韵律、比例、尺度、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有机的组合,创作出厚积薄发的紫砂艺术作品,成为蕴含力量的风骨之器。

3 应物象形之真器

战国时期 《庄子·知北游》:“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公史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宗炳《画山水序》:“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些观点都包涵了人对于客观事物都应该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谢赫的“应物象形”更加突出艺术家应该尊重客观事物,重视描绘对象的真实性,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内在表现与联系。

紫砂艺术师法自然,应物立志,制作出“真善美”之器,作为一颗璀璨的陶艺明珠屹立东方艺术文化之林。以蒋蓉为代表的花器大师自幼热爱自然、观察百态,制作出如 “荷花茶具”、“芒果壶”、“莲藕”等紫砂作品,这些作品构思巧妙、形式逼真、栩栩如生,以喜闻乐见、富有吉祥寓意的题材表现出大自然中各种花草瓜果融合紫砂艺术之真实性和概括性,融合了中国的多种传统艺术和民俗风格,体现当代的、民族的审美需求,具有较好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4 随类赋彩之色器

随类赋彩,是指按照物象本身的颜色去上色。《文心·雕龙》:“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表述了彩色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尊重物象的客观存在性为依托对物象色彩的模仿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原则要求。画家是用颜料作画,紫砂艺人可以用“五色土”之称的紫砂泥提炼成泥浆作为颜料,通过刻画、泥绘、堆花装饰壶胚,还可以用金银粉、丙烯颜料、釉水、印贴、珐琅彩、镶金银丝等多种材料及工艺相结合进行造型和装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迎合“君不可以一日无茶”的皇室喜好,追求奢侈繁缛的风尚,紫砂壶造型艺术形式越发多样,装饰手段更为丰富多彩,制作工艺日趋精致典雅,配合诗书画、雕塑装饰壶艺,使得质朴的紫砂变得更加华丽精致,改变了从绘画层面上用颜料做画的单一性,提升了中国的各种传统工艺在紫砂艺术上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得紫砂艺术在现代陶瓷艺术中作为一个独特的门类受到人们的喜爱。

5 经营位置之谋器

顾恺之评画中说“置阵布势”;谢赫“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姚最评画说:“咫尺之内,而瞻仰万里之遥”;唐代张彦远“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重要”。由上可见,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须花心思安排揣摩,有思维性、审美性的来摆放画面的各个元素。在传统绘画中,构图称为“布局”,在紫砂艺术中则表现为深思熟虑、周密反复地来斟酌身筒、嘴、把、的之间的比例关系、摆放的位置、构图和空间关系,产生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调和统一、主次分明、整体协调、细微精致、扣人心弦、美观实用的紫砂艺术作品,使得紫砂艺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情感得到升华。

6 传移模写之摹器

传移模写,是谢赫“六法”中的最后一项。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模,法也,通摹、摹绘、摹效,或亦解作摹。画摹写的功能,一是可以学习技法,打下基本功;二是可以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在现今的理论和实践中依旧留存,而且非常实用,是指导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之一。紫砂艺术的发展基本就是一个传移摹写的过程,一件紫砂艺术品一般要经过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紫砂从业者通过打泥片、打泥条、拍身筒、篦身筒等等一道道自成规律工序的多年学习,并且长期从传统的“仿古壶”、“掇只壶”、“石瓢壶”等品种的制作中逐步逐渐掌握了各种工艺、比例要求、技法、泥性和审美修养。在多数紫砂从业者的艺术生涯中,对传统款式、经典壶型、名家名作的模仿与制作占据了壶艺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师古、摹古后,一批紫砂艺术名家在以高等院校艺术类老师为代表的一些文人雅士参与设计与装饰紫砂作品的影响下,继承传统,师从自然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与时俱进的紫砂艺术品,蕴涵了深厚的文人趣味与美学价值。

由此看来,谢赫“六法”不仅是关于绘画实践的理论总结,对于文学、艺术等美学门类也是重要的理论品评依据,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紫砂艺术的发展也起着理论的指导和启蒙作用。紫砂艺人要掌握高超的制作技艺,传承“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的理论精神,尊重和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种造型延续和各个流派的产生,促进紫砂艺术向大胆创新、艺术风格及理论深度研究的方向发展。每位紫砂艺人应该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加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和鉴赏,提高紫砂艺术创作的理论水平,达到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统一,使紫砂艺术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作为一门整合性较强的历史文化产物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陶文化中作为一朵奇葩开得更美、更艳。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六法谢赫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
谢赫
尼古瑪六法略述
作物药害急救“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