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课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14-04-16满春燕
满春燕
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所谓“民主课堂”,就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建立符合这个要求的“语文民主课堂”,我们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鼓励质疑,开发问题资源
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倾向在现实课堂中很容易产生诸多疑问,有时还会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提出新的问题。建设民主课堂,就要鼓励学生质疑,把学生的问题作为生成资源加以开发,从中不断发现新的教学价值。
一位教师在教《草船借箭》时,突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国演义》里好几次交战,都是使用火箭,进行‘火攻。当时的船都是木制易燃,曹操那么聪明,怎会没想到用火箭来击退敌人呢?诸葛亮的计划不就落空了吗?”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回避的方法有很多,但既然同学们的思维已被激发,它就是课堂生成的最佳资源,绝不允许错过。
老师先是赞扬这位同学敢于大胆质疑,并接着进行引导:“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火箭战术,还是诸葛亮计谋不全,或另有原因?”教师对“曹操为什么没有想到火攻”这个问题提供了两个回答角度:“曹操忽视了火箭战术”和“诸葛亮的计谋不全”,同时还设置了开放性提示“或另有原因”,利用新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静默一会后,同学们从时间、天气、弓弩手、煤油资源以及大火可能对曹军舰船本身的影响等角度对曹操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天还没亮的时候,曹操被吵醒,证明他们是没有准备的。”“大雾的天气使曹军看不清对方,火箭会暴露自己。”“6000个弓弩手证明曹军离诸葛亮的船队较远,看不清是草船。”“东汉末年,石油煤油资源金贵,曹军远离本土,储备不多……”“曹军舰船本身容易着火,搞不好会祸及自身”。
教师继续引导:“是呀,同学们的想法曹操想到了,还有谁也想到了?”学生回答:“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建立民主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才敢于进行质疑,超越老师预设的生成资源才会不断产生。开发这些生成资源,不仅有利于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民主课堂才真正能实现它的价值。
二、精心预设,引导科学思维
民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仍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引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位老师上《愚公移山》时,从电视上看到河北济源王屋山区的农民立志做当代“愚公”,不再干挖山这样破坏生态环境的蠢事,而是通过打隧道修路来解决交通问题的报道,立即意识到对“愚公”的形象一定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于是按学生可能的思路合理安排了预设。课中讨论愚公形象时,果然有学生提出:“愚公是傻子”、“愚公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我们不能学习这样的愚公”。
对愚公到底该如何评价?这个难题摆在了教师的面前。愚公的精神是可贵的,但从今天的标准看,愚公的行为确实是愚蠢的,甚至是在犯罪。学生能这样提出来,就应该赞扬、肯定。其实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当人们庆贺改造自然的成果时,大自然正悄悄地在惩罚人类”。学生思维中隐藏着创新的幼苗,教师必须宽待、容忍学生“不合情理”的想法,这是教学民主的应有之义。除了赞扬和肯定,案例中该教师还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行为。
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圈:一个代表“愚公”,一个代表“山”。形成矛盾的两个方面:“愚公”与“山”。开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分析:
矛盾的关键是:愚公要出门,遭到大山阻挡。
老师先从“大山”这个圆圈向外画几条线分别代表大山的不同作用。同学们纷纷发言:“大山阻挡愚公出门,使交通不便”,“大山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开发旅游”,“大山是一笔自然财富,可以种树种果”,“大山是重要的生态环境,能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教师接着问:“愚公与大山的矛盾如何解决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按愚公的办法,把山挖掉,能解决交通问题,但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按愚公的办法,会阻碍交通,但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解决交通问题,并非只有挖山一途,还可修路或挖隧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把交通不便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破坏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很明显,愚公是不该挖山的。
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分析“愚公”,从“愚公”这个圆圈向外划几条线分代表愚公的特点、关系人和优缺点。学生有的说“愚公年龄已大,毕其一生不可能挖掉大山”,“愚公还有子子孙孙,他企图以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来解决问题”,“愚公这样做,不仅要耗尽他自己的一生,还要耗尽子子孙孙的精力”,“愚公挖山是在毁掉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愚公精神可嘉,但从简单的利益关系讲,愚公简直是愚不可及,愚蠢透顶,而且因为他的坚持而更加可恨可悲。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客观地评价愚公?”有学生回答“愚公那种对认准了的事,‘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和韧性,是值得肯定的”;也有同学说“‘愚公移山的精神鼓励我们的先辈推翻了三座大山,我们应该继承这种精神”;还有同学说“这种坚持和韧性只有在做对事的基础上才值得肯定,如果事做错了,那就更加危险”;“愚公恰恰是做了错事还要坚持,就非常糟糕了”;还有同学说“书中说愚公的行为感动了上帝,派人把两座山背走了,完全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上帝知道愚公行为的后果,不仅不会感动,而且会给以严厉的惩罚。今天,太行、王屋二山不是仍矗立在原地吗?”
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1)“愚公移山”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推翻三座大山的强大精神动力,必须肯定;(2)“愚公移山”的精神只有在做对事的时候是可嘉的,否则就是可恨可悲的,不值得肯定;(3)要把愚公的精神和他的具体行为分开。愚公的行为,直接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毁掉了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利益,愚公行为的后果,非常严重,完全是一种犯罪行为,不值得肯定。
总而言之,对愚公的评价是“精神可嘉、想法愚蠢、行为可恶、后果堪忧”。
教师作为民主课堂的组织者,在恰当的时机教给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有一个精彩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其它问题时进行迁移。民主的课堂不是灌输一个正确的结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来完成这个探索的过程。
三、角色互换,合作探索研究
民主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教师、学生和书中人物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角色互换的好处是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有利于理解文本,理解对方。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师作为普通的一员参与学生的互动,能与学生互相包容、合作共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老师承担了“教”与“学”的双重角色,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具有了“教”的功能。让学生当“小先生”,更利于实现师生间的互相尊重。
有位教师在教《项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角色互换活动。
老师先把学生按六人一组分成八组,让学生讨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然后向学生提出:“假如我是玛蒂尔德,你们会向我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们七嘴八舌后,纷纷开始提问:“你曾经做过哪些梦?”“你拿到舞会的邀请后,是选择去还是不去?”“你是穿普通衣服去还是精心打扮后再去?为什么?”“有钻石项链借,你借不借?”“发现项链丢失后,你会怎么办?”“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借给你时又没有让你写借条,你有没有想过赖账不还?”“买条假项链可以避免十年辛苦,你会不会买条假项链去还?”“花十年工夫才还清债务,你觉得值不值?有没有后悔过?”“当你知道当初所借项链是假的,仅值500法郎时,你是什么感觉?”
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后,反过来与学生一起扮演玛蒂尔德,共同来回答所提问题。结果答案是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有两类:
一类是与玛蒂尔德共同的一面:(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梦想着“宽敞的客厅”、“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2)不想放弃参加舞会的机会,并且一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艳;(3)丢失借来的项链,不想失信于人,会像玛蒂尔德一样,即使破产也要归还。
一类是与玛蒂尔德不同的一面:(1)丢失借来的项链,还有另一选项:赖账。因为借项链时既无借据又无旁证,完全可以一赖了之。(2)买一条假项链应付过去,这样既不失信用,又不至破产。(3)玛蒂尔德还可凭着她“美丽动人”的资质,出卖灵肉,换来大把大把的金钱。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与玛蒂尔德的做法进行比较,大家明白了莫泊桑的《项链》通过对玛蒂尔德、路瓦栽先生和佛来思节夫人三个人物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宽容大度等人性之美:
(1)玛蒂尔德追求美好的生活,尽管有些不切实际,但本身没有错。丢失借来的项链后,压根没想过赖账。在信用与破产危险之间,她选择了信用。她挑战厄运的勇气可敬可嘉,十年辛苦,玛蒂尔德变得自信、高兴和得意。她的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异彩──由以泪洗面的弱者转变为粗壮耐劳的强者,赢得了丈夫的真爱和朋友的尊重:在玛蒂尔德内心有着挥之不去的真诚与善良。
(2)第二个人物路瓦栽先生则具有珍爱妻子、勇于承担生活重担的高尚品质。玛蒂尔德苦于没有像样的衣服出席舞会,路瓦栽将积攒多时、准备用于购买猎枪的四百法郎拿出来;妻子不慎丢失项链,路瓦栽一句埋怨、责备的话也没说,而是连夜四处寻找;为了归还项链,路瓦栽不仅全数动用了遗产,而且到处借债,不顾“未来的苦恼,将要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为了还债“他一到晚上就给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路瓦栽对妻子的理解与宽容、承担重压的勇气,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好丈夫,这是《项链》向我们展示的又一人性美。
(3)第三个人物佛来思节夫人也是善良的。她是一位贵妇人,但并没有歧视贫穷的玛蒂尔德。玛蒂尔德向她借首饰,她二话没说,任其挑选,连借条也没索要;玛蒂尔德归还项链,她“没有打开盒子”检查,表明了她对朋友的信任;得知玛蒂尔德为归还项链,变成“显得老了的”妇人时,她“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十年都过去了,谁也没有怀疑那挂项链的真假,佛来思节夫人完全可以隐瞒真相,心安理得,以假取真。然而,她没有。
小说最后一笔意味深长,它集中体现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先生和佛来思节夫人三人的真诚与善良,集中体现了人性之美。
由于采取了角色互换,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从角色体验中更好地理解了故事中人物的深层次问题。许多年来,我们对《项链》中女主人公的看法,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当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研究,重新审视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论定时,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在这段案例中,老师作为课堂中的共同学习者,参与了讨论,他不是一般的“普通一员”,而是将自己扮演成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直到最后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也是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的深层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民主课堂,我们大有可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在尊重学生、鼓励质疑、合理预设、科学引导、角色互换、合作探究等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