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顾黄初“重读叶圣陶”的深意
2014-04-16张一山
张一山
至今难忘顾黄初先生于2007年发表在《中学语文》杂志第12期上《重读叶圣陶——为纪念叶圣陶1977年重要题词作》中的一句话:“我想,我们要找到解决现实中那些困惑的正确道路,恐怕还得‘重读叶圣陶。”
一、“守正创新”,语文学科最科学精神
顾黄初先生晚年一直强调,“守正创新”才是语文的本质精神。
“守正创新”是顾黄初先生在《重读叶圣陶》中提出的重要语文创新原则。他在2008年“实施新课程重读叶圣陶——首届语文教学扬州高端论坛”上,率先指出,语文教学要创新但必须要“守正”。一切教学改革离开了“守正”谈“创新”,就会迷失方向。顾黄初先生提“守正创新”的言外意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仍然是开展新课程所必须坚持的精神故乡。
建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多次繁荣昌盛的局面,也出现过让人痛惜不已的波折。但总体来看,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在不断向前的。这应该归功于老一辈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广大语文老师的积极探索。但当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遇到很多问题时,语文教学“迷路”了:教师的角色变成了“文本之外材料的投影者”;学生的角色由“仔仔细细的阅读者”变成了假体验、假互动的“表现者”;课堂上,气氛活跃了,语言理解与精神会意的过程却淡出了……
应该用什么来规范课堂教学?用什么思想来引领课堂教学走出新课改的困境?在《重读叶圣陶》中,顾黄初先生认为,走进新课程,还是要回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境界上来,在“守正”基础上修正、丰富、深化课堂教学的智慧使命,才能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语文教学离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太远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太随意了。这也是《重读叶圣陶》一文出现的真正动机。这才有稍后的“首届语文教学扬州高端论坛”的举行。
其实,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与语文教育息息相关,他的思想影响了语文教育近半个世纪。顾黄初先生认为,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主要关心三件事:一是语文教学与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系,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系;二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语文教材必须改革;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又一个前提——正确掌握符合规律的教学方法。而叶圣陶先生关心的这“三件事”,换一个角度看,正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因此,叶老的“关心”,不仅对当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对国际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以为,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走向高效简约,就应该回到叶圣陶先生所关心的“三件事”上,不断地用叶老的教育思想修正、规范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本色使命。这才是顾黄初先生的用意。
可是,在一段时间内的语文生活中,叶圣陶先生离开了语文学科的视野。正像顾黄初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进入新世纪,在众多语文杂志上,叶圣陶、吕淑湘和张志公,人们向来敬重的“三老”竟然处于被“封杀”的地位。似乎,“三老”属于“过去”的人物了,与红红火火的新课程一点儿也不沾边。一段时间人们困惑重重——难道语文学科可以割裂历史文化?语文学科不存在继承传统教育精华这一使命?语文学科改革不是建立在民族语文教育文化基础上的又一次改革?
《重读叶圣陶》中,顾黄初先生用意很清楚: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尊重语文本性,凸显语文本质,洋溢语文情味,以实现在守正基础上的教学创新。语文教学什么时候背离了传统的正道,什么时候就会走向迷失的泥潭。这才有2008年以顾黄初先生为主力的扬州语文学界的呼喊:“走进新课程,重读叶圣陶!”
从百年语文历程来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为上个世纪后半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了上个世纪后半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所以,顾黄初先生要求我们重新阅读叶圣陶,就是用叶老的教育思想去解决当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不对称性”、“文本体式与教学目标的悖离”、“文本语言感受与人文精神脱离”等。现在看来,顾黄初先生的思想何等睿智!所以,当下,语文教学要开展得好、推进得快,还要回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原点”上,还应该回到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上,只有做好“守正”工作,重新感受、重新规范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创新。
二、“不需要教”,语文学科最大智慧
顾黄初先生在文中还强调,“不需要教”才是语文学科最大智慧。
叶圣陶先生曾一语道尽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部智慧,这就是——“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至今还充满着智慧的光芒。这也是《中学语文》一直将其放在杂志首页的原因!如果说语文学科有个“中国梦”,我想,就是“不需要教”的美丽境界。叶老给《中学语文》的题词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当下新加坡正在开展的“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实验,其意图还不在于寻找叶圣陶的“不需要教”的智慧么?
“不需要教”,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智慧。如果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跳进水里能够畅游,登上船只能够荡桨”,那就要回到叶圣陶教育思想上,开展真正的语言训练,开展真正的思维训练,做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如何“不需要教”——“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又一个前提——正确掌握符合规律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是深化新课改中好好研究的大智慧。当下,还有很多教师,并不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又一个前提——正确掌握符合规律的教学方法”当作中国语文的“特色内容”加以思考,导致很多公开的课堂教学,诸如观摩教学课、获奖教学课,甚至很多杂志上刊登的“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走在浮躁与肤浅的迷途上!
顾黄初先生在《重读叶圣陶》中说:“语文教学法归根结底说的无非是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善教‘善导的种种原理原则与方法上。”而这里的“善教”“善导”,恰恰是实现叶圣陶“不需要教”的最好智慧。笔者听过黄厚江老师多节公开课,他说自己一直践行并努力靠近的就是叶老的“善教”“善导”思想。他教《窦娥冤》就紧紧抓住一个“冤”字,带领学生读。他“一读”课文,让学生用关键词语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再读”课文,让学生分析窦娥身上的内在矛盾冲突,体味窦娥在绝望中的无奈和挣扎;“三读”课文,引导学生着眼于整个剧情思考“还有哪些矛盾”——“自己招认,是由于舍不得婆婆受刑;鸣冤,是可以为婆婆而死,但不能为婆婆而冤”。至此,黄老师通过“三读”已经引导学生把人物内心分析得清清亮亮。可黄老师还有“四读”,要求学生用“既 又 ”(在空白处补充一对矛盾的词语)的格式来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当学生写出“既刚强,又软弱”,“既恪守封建道德,又不满封建制度”,“既信任官府,又痛恨官吏”,“既痛恨封建社会,又寄希望于封建秩序”时,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达到相当的深度。而临近下课,黄老师还有“五读”,写剧本,演窦娥……如此“痴读”,当下恐怕只有黄厚江一个。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黄厚江老师以一个“读”字建构课堂,把传统诵读的教学智慧展现了出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怎能不提升?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智慧又怎能不生长?
顾黄初先生主张的“要走回头路”,“重读叶圣陶”,其目的是要我们“正确掌握符合规律的教学方法”,用语文教育智慧来规范、提升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其实,语文教学的智慧,应该像黄厚江老师教学《窦娥冤》那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浸润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不断得以提升。叶圣陶先生曾经反复说过,“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一堂好课的智慧就是“教”学生“学”、“帮”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了“帮”学生一把,甚至要把探索文本的方法、教材解读的方式“帮”给学生,让学生受用一辈子。
晚年,顾黄初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一名语文老师,其在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就是“教”与“导”,只有进入了“善教”“善导”的境界,才能真正让课堂变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场所。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智慧,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是利用语言之船,思维之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学生送到文本精神的彼岸,语文素养的彼岸。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上,有的老师文本语言还没有感受好,学生还没有会意文本意义,进入文本精神情境,教师便不断地投影文本之外的所谓“拓展性材料”,以“丰富意境、增加深度”,进而让学生“比较阅读”,提取共性问题……教师变成倾倒“语文垃圾”的师傅,学生忙于那些课外新奇“垃圾”的感受,于是,文本语言、文本体式等“课程宝地”却荒芜了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倒是很少,学生“动”的也很多,但都不是“语文智慧”引发的“动”。试想,这样的课能充满语文智慧和语文教学的情趣么?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智慧起点还应该像顾黄初先生说的那样——回归到叶老的教育思想上,在汲取叶圣陶教育思想智慧的基础上完善、丰富、发展与壮大语文新课程教学。这样,新课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综上所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仍然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基础。今天要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仍然需要践行顾黄初先生的倡议——重读叶圣陶。我相信,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光芒,不仅照耀当下语文教学,任何时代都将无法拒绝!
[作者通联:江苏南京市六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