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吾热孜节:迎接春天的到来

2014-04-16石艳梅

新疆人文地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哈萨克阿斯牧民

石艳梅

春分这一天是哈萨克族的纳吾热孜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辞旧迎新的意思。哈萨克族将这昼夜长短一样、阴阳平衡的日子看做是新一年的开端。各家都用粮食、奶疙瘩和牛羊肉等7种食材混合起来做成饭,他们叫做纳吾热孜节饭。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纳吾热孜节饭,唱纳吾热孜节的歌,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快乐,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喜迎春回大地

哈萨克牧民逐水草而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季转场”生活,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大迁徙。毕坎家享受国家游牧民定居政策已经在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哈日布呼河北岸定居多年,这里距离哈日布呼镇只有3公里,冬天他的家人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季,生活条件比从前在冬窝子提高了很多。砖混结构的房子里通上了自家的土暖气,房子很暖和。家人看病购买生活用品也很方便。

毕坎的家族属于托乎巴克部落,是20世纪40年代从哈萨克斯坦迁徙而来。在游牧时代,纳吾热孜节是哈萨克牧民由冬牧场向春牧场转场,准备接羔育幼的季节。牧民定居以后,居住集中了,所以今年来的亲友更多。节日期间,毕坎一家和附近的牧民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拜访,感谢春回大地。节日过后他们赶着牲畜,从冬季牧场(冬窝子)前往春季草场放牧饲养,产羔育幼。

欢乐的节日

3月,我应邀前去作客。身着哈萨克节日盛装的毕坎一家人热情地站在院子门口迎接客人。男人们端着肩膀互相碰撞,豪迈而剽悍。女人们贴面、拥抱,亲切又热情。男女之间相互握手。儿媳妇一一给众人行礼,像从前的汉族女人道万福,屈膝微蹲。大家一边行礼,一边互致问候“萨拉姆”。进入客厅,厚厚的地毯上铺着餐布,上面满满地摆着各色吃食,有毕坎家自己做的包尔沙克、油炸馓子、馕、草莓酱、酸奶疙瘩,还有从街上买来的各色干果,酥油、奶皮子、塔尔米。丰盛的食品,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民族的热情好客。

人们倚墙而坐,在房间里围成了一个大圈。迎面的墙上是图案精美的挂毯,年长的男人们盘腿而坐,旁边墙上是两套哈萨克男人外套“屯”,条绒布上是手工刺绣,年老的女人一袭白巾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慈祥的笑脸。老人们的对面悬挂着“哈喀拉汗”——两把匕首交叉穿过盾牌,“哈喀拉汗”战时是勇士的武器,现在用哈萨克来装饰房间。“哈喀拉汗”左边是马鞭子,右边是一张狐狸皮,狐狸皮是家里的老人送给新婚夫妇的。

家里的儿媳妇给在座的客人一一冲奶茶,先舀一勺牛奶,再舀一勺浓浓的茶水,接着放一点点咸盐,最后冲入滚烫的开水,一碗浓香的哈萨克奶茶就冲制好了。奶茶碗里只倒三分之一,客人喝完了再把空碗传递过来,就这样一碗一碗传来传去,人们喝着自己碗里的奶茶还不忘传递旁人的奶茶,据说每人要喝够41碗才够数。

儿媳妇将第一碗奶茶敬给在座的长辈,长辈会将馓子或馕放进碗里递给儿媳妇,意寓祝福。婆婆和儿媳妇唱起纳吾热孜节引歌,在座的客人们开始唱起纳吾热孜节歌。骏马和歌声是哈萨克的两个翅膀,他们对唱歌从不推辞,张口就来。阿里木江独唱了一首《金色草原》,起伏的旋律仿佛像草原一样辽阔,他用流利的汉语给我们翻译歌词,他还说他第一遍没有发挥好,他要求唱第二遍。哈萨克人拿起冬不拉就能弹唱,两人以上唱歌会自然分成多声部,歌声里总透着草原的辽阔。

孩子们的节日

一个弹冬不拉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阿尔新,12岁,阿尔新的爷爷、奶奶、奶奶的奶奶都是阿肯。阿肯就是歌手。从小听惯了父亲弹琴、母亲唱歌,他4岁时就喜欢唱歌,家里还有一把他的小冬不拉。10岁时他师从居马古丽,3年来老师把本领全部都传授给了他。阿尔新说,有机会还要出去拜更好的老师学习歌唱,爸爸妈妈都很支持他。听阿尔新弹唱《孤独的人》时,小小年纪的他也随着曲子紧锁眉头,虽然听不懂歌词,我却听出了歌曲的忧郁、深沉。他的老师告诉他,歌唱要用心去唱,那样唱出来的歌是有感情的。

“小总统”巴哈努尔今年7岁,她母亲说他跟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同一天生日,都是7月6日,所以大家都叫他“小总统”。刚开始巴哈努尔还真有“总统”的范儿,一副沉默是金的样子。不一会儿和我们混熟了,人前人后地跑,调皮十足。

“小勇士”特里克,今年15岁,他吃肉的时候非常认真,很像是在从事一项严肃的工作。当哈萨克舞曲《黑骏马》响起,他跟今天最美丽的姑娘跳舞,舞姿一招一式很有派头,一副哈萨克勇士的模样。

纳吾热孜饭

客人们这边唱着歌,喝着奶茶,那边主人们已经开始做纳吾热孜饭了。毕坎的哥哥用阿斯套(木质盆)端来冬宰时候制成的熏肉,老奶奶一块一块冲洗干净放进一口大铁锅里,然后在锅沿上东西南北4个方向分别放4块肥肉,盖上锅盖慢慢炖煮, 哈萨克人用晒干、风干的牛粪做燃料,用来烧奶茶、烤面饼、煮肉。他们是天生的环保主义者。

哈萨克牧民的很多日用品都是用木头做成的。长方形的木盆子叫阿斯套,外面雕刻着纹饰,涂成红色、黑色,用来盛放物品,也可以用来盛肉、和面,这会儿用来浸泡酸奶疙瘩。酸奶疙瘩放进阿斯套早早用开水泡软,泡酥,经过奶奶粗糙的手揉搓成奶渣。小一号的叫“什尼哈甫”,搬家时候用来放碗。“开牙开撒甫”是用来舂大麦、小麦的。

2个小时后,大铁锅里的肉煮好了。老奶奶把肉捞出来放进2个阿斯套,锅里的肉汤用来煮面条,将煮好的肉铺在煮熟的面条上,一大盘“纳仁”就端上了桌。主人把煮熟的大麦仁、大米用肉汤拌匀,用木勺舀进大铁锅,再倒入融化的酸奶疙瘩、葡萄干,与先前的肉、水、咸盐熬煮,一大锅香喷喷、有营养的纳吾热孜饭就做好了。哈萨克民族视4和7为吉祥的数字。“7”被视为神圣的数字,哈萨克族人必须牢记自己7代祖先的名字,谚语说:“不知7代祖先的名字的人是孤儿。”有着7种食材的纳吾热孜饭就像是汉族人家年夜饭桌上鱼的寓意一样,象征年年富足有余。老奶奶用大小不一的阿斯套,盛满纳吾热孜节饭,端到客人面前,这家的媳妇看着你吃完一碗,又给你添一碗,你说饱了、饱了,她会说,再吃一碗,是替你父亲吃的。接着说再吃一碗是替你母亲吃的,你家里有几口人,就会让你替他们吃几碗,一直吃得你的肚子圆鼓鼓。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春牧场的米尔其克草原上,积雪融化的春水汩汩地冒着亮晶晶的水泡,滋润着隔年的草根发出碧绿的嫩芽,新生小羊羔嫩嫩的小嘴溢出绿色的汁液。而年轻人早就按捺不住去参加叼羊、姑娘追、赛马活动去了。

猜你喜欢

哈萨克阿斯牧民
中芯国际与阿斯麦集团签订购买单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参展品牌索引
该换时钟了
与生灵共舞
该换时钟了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文化发展与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