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医疗转型发展,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2014-04-16王霞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病防治慢性病医学

王霞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建议加快“转化医学”建设,促进医疗转型发展,并建议同时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规范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以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

加快“转化医学”建设,

促进医疗转型发展

据了解,转化医学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它通过利用包括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内的方法,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产品与技术,同时通过临床的观察与分析,帮助实验室更好地认识人体与疾病、进行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来促进基础研究,从而最终实现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转化医学”能为临床诊疗带来巨大价值,例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等,都对人类健康医疗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侯建明主任介绍,转化医学的意义及其价值已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催生战略行动。2003年,美国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计划从2003年到2012年间每年投资5亿美元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2006年,美国建立了转化型研究中心并开始施行“临床与转化科学基金”。2004年,英国提出“科学和创新投资框架(2004~2014年)”,确立了国家创新研究目标与投资框架。2007年1月,英国成立健康研究战略协调办公室,整合医学研究理事会和国家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构建英国健康研究新策略,确定研究主题和优先领域,明确提出基础研究新发现转化为新的治疗方法、服务于临床实践的医学研究战略,成立了转化医学委员会。

侯建明主任分析说,在我国,转化医学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存在一些发展上的问题:医院、科研单位及制药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据统计,目前在生物科技领域,我国取得的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平均转化率仅为20%,实现产业化不到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更是不足8%;医院、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方面缺乏沟通和融合,导致相当部分科研成果无法顺利向临床应用转化。部分科研单位和教学医院重“学术”轻“临床”。有些上述机构虽申请到专项的科研基金,但多用于撰写、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而对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产品和技术关心不够,缺乏相关的举措。各地对转化医学的认识存在差别,发展水平不均,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导致转化中心存在局限性,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大为减低。

侯建明主任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国家卫计委也多次组织国内学术界召开转化医学领域的研讨会。为了更好地利用基础医学资源,实现实验室成果的转化价值,从而为人民健康造福,就如何加快我国“转化医学”的建设问题,侯建明主任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重视转化医学理念,提高各地对转化医学的认识。政府部门可推广及创办此类杂志,通过网络媒介和纸刊读物,报道中国及国际转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报道可为转化医学提供思路的疾病报告以及国际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课程和会议信息等等,促进各地转化医学机构对该理念的学习和了解。

二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学医院建立转化医学中心,逐步发展为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临床和转化医学中心/平台机构等129家,分布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学院校、三甲医院和国家重点生物医院研究院,研究领域涵盖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我国地广人多,病种资源丰富,而各转化中心独立研究难免局限,财力、物力、生物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今我国各转化医学机构已初具规模,现阶段应汲取美国、英国等国家转化医学研究的成功经验,避免各自为政,建立关联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工作平台,整合研究资源,促进多学科、多部门机构及学者的自觉交叉合作,推动相关的数据共享,逐步形成国家级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提高综合实力,实现规范化管理,以获得更加丰富、可靠的科研成果,推动转化医学发展,继而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

三要设立专项基金,完善转化医学管理体制和扶持政策,加强转化医学平台设施建设。国家卫计委应重视建设投入,提供平台建设需要的管理、财政等相关体制政策的配套支持,配套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平衡企业、医院、科研单位之间的利益分配,以利于科研成果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顺利向临床应用转化,适当宣传推广,从而推动基础科研和临床诊疗的相互联系。

四要建设中国特色的转化医学运转模式,必要时政府部门介入管理协调。转化医学的实践中有必要强化学科交叉和团队合作的概念,为改进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相分割的局面,少不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全程介入。通过对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的管理,遴选优势项目进入研究平台,根据执行情况,使完成研究的项目退出平台,进入下一阶段的研发,并使下一环节的团队进入平台开展深入研究,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有效推进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

五应积极引进和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汲取国际的成功经验并展开交流,将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我所用。转化医学的发展有赖于现在和未来转化医学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既要增强基础研究人员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又要提供临床医生进入实验室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建立起转化医学从实验室到床边,再从床边到实验室的双向通道。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和培训计划,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转化医学研究专业的临床医学科学家。临床医学科学家不但要精于医术,还应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敏锐发现问题,并找到准确的基础研究方法加以解决,甚至还需具备寻找合作伙伴,与企业、政府对话的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提供国内专家和转化医学人才参加国外转化医学培训课程,参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理念。

最后,还要选取一些贴近我国人民健康现状的优势学科为研究重点,取得成果后再逐步铺开。目前我国处于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初期,科研团队力量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侯建明主任建议先从重点专科和主要病种入手,形成研究方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不但可以合理利用医学资源,为大型医疗机构、企业和高校提供合作平台,也可避免形成不必要的竞争,同时有利于创造出改善人民健康现状的转化成果。

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据统计,2013年全球糖尿病在20岁至73岁成人中患病率为8.3%,患者人数已达3.82亿,而其中1.75亿(46%)没有得到诊治。2013年全球共有510万人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39%。中国2013年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万,居全球首位。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高、致残致死率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已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积极应对慢病高发势头,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颁布了《慢病管理业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启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努力搭建全民健康教育的战略平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病的检测日趋完善,慢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侯建明主任表示,他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慢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仍存在国民认识不足、防治网络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据侯建明主任介绍,百姓对慢病危害的知晓率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的知晓率仅为46.01%,其中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为30.6%,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糖尿病的知晓率为36.1%,控制率为34.7%。此外,部分乡镇老年人口比例高,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健康意识薄弱,对慢病的知晓率更加匮乏。因此,许多慢性疾病无法早期诊治,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害甚至死亡,同时也加重了个人、社会的医疗负担。而且,慢病防治的人力、物力、财力仍显不足。我国人口基数大,街道社区多,流动人口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任务繁重;同时,政府拨付用于慢病防治的专项经费少,致使部分社区尚无法配备心电图机、血糖仪、放映设备等最基本的慢病监管、防治和宣教设备,而且从事该项目的专业人员少,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还有健康检查与干预“脱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利用率有待提高。目前,许多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不能完全做到电子化管理,对于慢病患者的随访存在缺、漏现象。此外,我国目前虽加大了对慢病的筛查力度,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或“重检查、轻干预”现象,使筛查结果异常的人群没有得到及时的后续治疗和疾病宣教。

为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侯建明主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

首先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加强政府领导,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干预措施,遏制慢性病上升的势头。根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慢性病防治实施方案和防治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人群。建立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以乡村和社区为基础、以居民为中心的,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管理融为一体的,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卫生等为重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研究出台有利于慢性病防控和行为改变的政策措施;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等。

其次应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普及健康生活行为。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进一步扩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覆盖面,帮助公众提高健康意识,实现自我管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深入基层、农村开展慢病防治健康宣传,引导公众特别是缺乏运动的中年高危人群、影响全家营养摄入的家庭主妇、可塑性较强的少年儿童等重点人群,早诊断、早治疗,并实现自我管理,节约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开支。

另外,还要加大慢病防治经费投入和慢病管理队伍建设。建议政府加大对社区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治相关设备,同时增编岗位、施行财政补助,吸引医学专业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此外,应充分发挥各地三级甲等医院的优势,对社区、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及时传输国家关于慢病的治疗指南,鼓励三甲医院的青年医生下基层交流,协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快速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同时,还要建立并合理利用健康档案,搭建社区慢性防治平台。政府应加大卫生信息化投入,在社区建立居民慢病管理的电子档案,完善对患者病情的监测和记录,并逐步实现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数据传输和网络交换,将医院和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链接,构建成一个电子大医疗网络系统,加强对患者的疾病管控和及时干预;这也有利于医院专科医生定期对慢病患者进行阶段性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指导基层全科医生对患者的专科治疗,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

侯建明主任说,最后我们还需要重视对慢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干预。据统计,约七成的慢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多或少地出现对疾病、对社会的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一方面来自于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则是无法约束自身行为,无法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过分担忧或过分轻视都有可能造成疾病的不良结局。为此侯建明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了对疾病本身的诊治和管控之外,还应设立慢病患者的心理咨询窗口,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减轻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

猜你喜欢

病防治慢性病医学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禽病防治把握“宜”“忌”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医学的进步
夏季到 奶牛肢蹄病防治要跟上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对牛口蹄疫病防治的探讨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