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
2014-04-15李岑岑
李岑岑
【摘 要】英国在近代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当时,为了维护殖民统治,英国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思想控制,而这种控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传播来实现的。本文通过分析英国在近代殖民扩张中新闻传播的界域、工具及其在第二大英帝国时期的新闻传播转向来探讨英国在这一阶段中的新闻传播的作用与本质。
【关键词】英国 殖民扩张 新闻传播
英国早在16世纪就开始了海外殖民扩张的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大英帝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为了维持庞大帝国的运转,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手段对各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控制,这种控制除了表现在政治、经济上的“大棒政策”,还体现为思想钳制。这个时期的思想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传播来实现的,尤其是报刊的盛行和世界性通讯社的兴起,为大英帝国的思想统治开辟了崭新的大众传播渠道。
一、内与外:新闻传播的界域
为了配合长期的殖民扩张进程,英国将新闻传播的范围由本土扩大到外域,且根据目标受众的差异,制定了具有不同倾向性的内容。
1、本土:信息性与动员性
(1)信息性:知悉与洞察。《泰晤士报》首位总编约翰·沃尔特非常注意报道欧洲局势,率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其他欧洲国家,在巴黎、布鲁塞尔等地雇用了国外通讯员。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等国际事件,该报均首先获得消息并迅速报道。①
1898年3月7日,《泰晤士报》率先报道了俄国要求租借旅顺和大连湾的消息。到1899年底之前,仅是标题中包含“中国”或“远东”的新闻就将近600条。②及时、正确的信息有利于英国政府迅速判断国际形势,从而调整殖民政策。
(2)动员性:劝服与行动。以《泰晤士报》的近代涉藏报道为例。1869年2月17日,该报对西藏的黄金开采进行详细报道,极大引发了民众对西藏的兴趣。在英军正式挑起侵藏战争后,该报称“当和平无从谈起时,通过战争实现和平将是不可避免的。”③报纸充当了侵略者的帮凶,它不仅通过夸张的描述鼓励人们的占有欲,而且时刻在为侵略行为寻找着看似正当的理由。
英国报纸还将侵略描绘成一种高尚的开化行为。维多利亚时代《每日邮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的好事。”④英国的殖民行动被描述成散播文明的高尚使命和勇于开拓涉险的动人故事。
2、外域:宣传性与麻醉性
英国在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创办了大量报刊,目的是宣传其政体、文化,进行思想浸染,消解反抗情绪,形成精神上的麻醉。
(1)宣传性:文明与先进。英国将办报视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在1853年第2号中刊登的《火船机制述略》,介绍了蒸汽机原理及其在火船制造中的應用,“如近年我英国偶一方遇几年,民有死亡之危,值他邦米谷丰登,欲速转运以资接济,国家即用火船装载,驶往灾区,致灾为轻减,而苏生命无数”。⑤
英国期望通过宣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在这些地区逐渐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为殖民侵略扩张服务。
(2)麻醉性:妥协与服从。英国进行殖民主义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消解当地人民的抵抗情绪,使其精神上麻醉。1850年8月3日,素有“英国官报”之称的英文《北华捷报》创刊号第二版刊出《致读者书》,创办者奚安门指出“要为本埠造成最有利益的东西”,不仅促进上海本身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向他们的“母国”大英帝国乃至世界各地争取对上海发展的重视。⑥
《遐迩贯珍》在1855年第11号中,刊发《英国贸易新例使国裕民饶论》,称英国自从实施降低关税政策,使得“商贾云集,国裕民饶”。⑦英国在中国宣传的自由贸易论,一方面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但另一方面却为英国的殖民侵略提供了一种正当的掩护,中国人民一时沉浸在与英国贸易互通的假象中,而暂时忽略了其资本主义帝国侵略的本质。
二、纸与电:新闻传播的工具
报刊成为英国近代殖民扩张过程中发布信息最重要的载体,而通讯社则成为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报刊和通讯社的合作与共赢,使英国的新闻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秩序井然的系统。
1、报纸
这一时期英国新闻传播的主力军是报刊。在英国本土,除《泰晤士报》(1785年)之外,还有《卫报》(1821年)、《每日电讯报》(1855年)、《每日邮报》(1896年)等诸多报纸。而在各殖民地,由英国殖民政府控制和由亲殖民政府的英人或当地人创办的报刊数不胜数。如印度的《加尔各答日报》(1784年)、《孟买信使报》(1790年),新加坡的《新加坡纪事报》(1824年)、《海峡时报》(1845年),南非的《开普敦公报和非洲广知报》(1795年),澳大利亚的《悉尼公报》(1803年)等。
2、通讯社
通讯社是英国致力于建立的信息集散中心。在通讯社的发展过程中,殖民政府认识到电报的价值,认识到这项技术是推行统一政策的有力工具。1870年,路透社与哈瓦斯社、沃尔夫社缔结了划分采访和发布新闻范围的“三社四边协定”。根据协定,路透社划分到的地盘有大英帝国、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远东。路透社于是成为国际新闻的最大集结点之一。
三、变与通:新闻传播的转变
这一时期内,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失败撤退,直接导致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又投射到新闻传播中,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
1、大英帝国新闻传播的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一词最早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它强调通过“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扩张”,形成“双向的对外贸易”,以实现财富的巨大增益。第一大英帝国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商主义,因而在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也以重商主义为主旋律。这种宣传符合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本国市民对物质和财富的巨大需求。而在殖民地的新闻传播中则重在宣传这种相互贸易为殖民地带来的先进产品和经济上的促进。
2、大英帝国的新闻传播转向
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是促成其转变的直接原因,其转变的目的是期望在各殖民地进行英国政体和文化的移植,以获取长期利益。
(1)宣扬自由主义报刊理论。1644年弥尔顿在其政论小册子《论出版自由》中阐释了对自由公开发表观点的倡导。英国资产阶级宣扬自身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将自由的办报思想带到新的土地上,但是这种自由却被烙上了殖民主义的印记。
正是因为自由报刊思想的盛行,大众报刊、民族报刊才会在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出现了不少主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的报纸。英军占领埃及后,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布笃于1884年创办《团结报》,他在报上撰文表示:“英国不撤兵,埃及人民的斗争永不罢休!”⑧
(2)建立殖民主义新闻法制。为了维护殖民统治,英国政府开始了严格控制舆论的殖民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以英国对香港的新闻控制为例。1844年,英国在香港的立法机构定例局通过《书籍报刊出版及持有之规范条例》,规定办报只需注册,无需缴交保证金。1860年,港府颁布了《修正报纸出版条例》,首创了香港地区报刊管制的担保人和保证金制度,提高准入门槛。1886年,港府颁布《印刷业及出版业条例》,增加了印刷人和出版人的透明度、提高了保证金、确立了报刊查阅登记制,显示政府对报刊的监管趋于严厉。⑨
(3)新闻传播转向的本质。英国新闻传播转向的本质是新闻自由为表、殖民专制为实。英国政府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新闻管制中仍然施行的是“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在洋洋得意地宣扬英式的文明与先进时,用新闻自由思想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打开了一扇窗,却在他们看到光亮后,企图用野蛮和暴力关紧这扇窗,而这种伪君子的行为必然会导致更多的人义无返顾地敲碎这扇窗。
四、利与益:新闻传播的实质
新闻传播应该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但在英国殖民扩张的特殊时期内,新闻传播是为帝国侵略扩张服务的,是国家利益的喉舌。
1、对本土而言,利用信息进行殖民决策和动员民众支持或参与殖民进程
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以“公正”为名,但实际上充当的是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一方面,它们成为国际信息的集散地,为英国知悉国际局势,洞察殖民地情况,进而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它们通过渲染殖民地富饶的物产来引起民众对殖民地进行掠夺的极大兴趣,并不断粉饰和美化殖民政策,宣称殖民是一种冒险精神的体现,是对落后地区和民族的开化,在此基础上,对民众进行劝服,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殖民扩张奠定了舆论基础。
2、对外域而言,利用信息麻醉殖民地民众、进行思想控制,从而进行政体、文化的移植
英国意识到大众报刊是进行思想浸染的有效渠道。一方面,英国利用报刊大肆宣扬本土的资本主义政体、文化,凸显其先进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由主义报刊思想,表面上鼓励大众报刊创办,赋予人民言论自由。另一方面,建立严厉的殖民统治,并逐渐加强对政治、思想的控制,建立殖民主义的新闻法制,将所谓的新闻自由控制在期望范围之内,新闻自由为表、殖民专制为实。英国不再满足于单纯从殖民地获得金银财宝,而是致力于利用大众报刊和世界性通讯社进行新闻传播,为殖民扩张服务,从而建构一个通过不断复制英国本土政体、文化、思想而形成的统一的长盛不衰的殖民帝国。□
参考文献
①王泰玄:《外国著名报纸概略》[M].新华出版社,1985:104
②蔺志强、刘文立,《英国政府的“一个吵闹而多嘴的朋友”——〈泰晤士报〉对列强侵华活动的报道及其影响(1897- 1899年)》[J].《学术研究》,2007(2):86-88
③郭永虎,《近代〈泰晤士报〉涉藏报道初探》[J].《西藏研究》,2010(6):92-94
④[英]詹姆斯·卡瑞、珍·辛頓 著,栾轶玫译:《英国新闻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1
⑤⑦程靓,《述评香港第一份中文期刊〈遐迩贯珍〉》[D].西北大学,2010 :39、46-47
⑥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1-14
⑧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70
⑨张晓锋,《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香港地区新闻法制的历史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4):78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