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韩方之争”看微博平台上的群体冲突

2014-04-15史啸

新闻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意见领袖微博

史啸

【摘 要】在微博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但是在一些以微博平台为主的网络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两个“意见领袖”发生冲突的时候,在微博上的两派“粉丝”受众旗帜鲜明地对立了起来,并且在唇枪舌战中变得非常不理性,表现为语言侮辱,人身攻击等行为。本文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角度分析“韩方之争”这一网络事件,探讨在微博平台上的群体冲突行为,并分析这种行为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微博 群体冲突 意见领袖 韩方之争

一、微博上的群体

在微博上人人都是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传者,这一点使微博的传播模式比起其他网络传播模式来说更趋近于人际传播,也可以说,微博比起其他网络媒介形式(论坛、SNS等等)更形象地把人们日常交流的模式反映在了网络平台上。在微博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但是在一些以微博平台为主的网络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两个“意见领袖”发生冲突的时候,实际上在微博上的两派“粉丝”受众旗帜鲜明地对立了起来,并且在唇枪舌战中变得非常不理性,表现为语言侮辱,人身攻击等行为。可以说他们从有意识的个体变为“乌合之众”。

1、“韩方之争”事件概述

2012年1月15日,网络作家麦田的一篇质疑韩寒当年新概念作文是由其父代笔的文章①,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1月16日韩寒作出首次回应②,其后,知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加入口水战。1月18日,麦田向韩寒及其父亲致歉退出战局,而方舟子表示不理会并继续质疑。2月6日韩寒父子起诉方舟子。2月13日韩寒父子撤诉。

在质疑方获得有效人证、物证之前,此仗仍然是无聊的口水。而此战的意义,主要是韩与方拥有数量庞大的拥趸,因而卷入数量空前的网民。

已经有人注意到,对“代笔”的判断分歧源自不同年龄人教育、生活经验的差异。实际上,“意见领袖”作为时代符号,本身就映射出其拥趸的价值观。而韩寒和方舟子,是近20年网络人气最劲的“意见领袖”,二人相同之处都是以批判者姿态暴得大名。但除此之外,二人在道德观念、生活理念、营销路线等方面都几乎大相径庭,甚至完全对立。

2、事件中的人物以及背景分析

不论“韩方事件”中的是非对错,更值得注意的实际上是双方支持者——也就是粉丝群体,他们在事件前后所持的不同态度和立场。

在事件爆发之前,实际上两人的粉丝群体都有不少重叠之处,很多网民同时是这两个人的粉丝。

本次口水仗主角之一方舟子,走红网络近20年,其个人品牌元素包括:独立、犀利、理性、道德洁癖,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进入1990年代,中国市场改革破冰,法制建设不彰,社会道德开始下滑。方舟子从海外归来,以博士身份打假,指向一系列学术造假,在知识界引发共鸣。不过他能够从学界进入大众视线,成为首屈一指的网络红人,与社会心理的期待又有直接关系。在那个时代,方海归知识分子的精英头衔,打假斗士的道德光环,填补了后乌托邦时代的道德真空,满足了大众对偶像的期待,从而赢得大批粉丝。③

在教育背景上韩寒与方舟子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少年韩寒的成长从一开始就远离体制,并抓住体制外的上升机遇(新概念作文大赛),并以《三重门》名利双收。拥有上述资本之后,韩寒开始涉足职业赛车领域,并在多年之后成为一名中国职业赛事的冠军车手。

韩寒身上拥有几乎符合年輕一代所追求的东西,他善于针砭时弊,对一些公众话题经常发表言论,并且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上一辈人群中也颇有市场。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以上两个不同时代的“意见领袖”的出现实际上是必然的,当一个时代稀缺一种品质或精神的时候,人们——也就是群体,就会发现有这样品质和精神的人(一种精神或品质在一个时代可能稀缺,却并不容易消逝)并把他们塑造成偶像。因此,一个时代的偶像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这个时代群体所追求的价值观。

二、微博上群体在事件前后的态度转变

1、韩方事件中的群体分析

事件发生后,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网上粉丝群体所发生的对立和争论。在麦田质疑韩寒代笔之前,实际上在微博上的粉丝群体并没有很明显的对立关系,很多人同时是两个人的粉丝。事件爆发后,两派的粉丝群体的界线开始变得泾渭分明起来。并且在这其中,粉丝群体中也出现了“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的特点是:1.从他们自身来说,有一定影响力,有自己的粉丝群体。2.从态度上来说,他们对于所支持的人态度分明。3.在行动上,寻找对己方有利的证据以及对对方不利的证据,并通过言论把这些证据放大,对于自己的“粉丝”群体进行影响。

通过区分对于此事件态度的不同,群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韩寒的坚定支持者(倒方派):这里不仅仅是指那些本来就支持韩寒,从一而终的粉丝,也包括通过观察事件,最后选择支持韩寒的人。在最终选择支持韩寒的人群中,他们的态度形成实际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模式:1.脑残粉型。这些人并不关心事件发展,只是关心偶像有没有受到攻击,他们对支持的偶像盲从,对一切攻击(包括确凿的证据在内)都进行激烈的反抗。2.理性分析型。这一类粉丝最初态度并不明确,只是被事件吸引,通过观察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并选择支持的对象。笔者认为,对于理性分析型的粉丝来说,他们对于韩寒的支持,是由于事件本身的结果所决定的。

(2)方舟子的坚定支持者(倒韩派):方舟子的粉丝中也存在上述所说的脑残粉类型,这些人很多从方舟子出道就开始追随,他们也是方舟子学术打假生涯的见证者。这些人本身对于方舟子有一种英雄情结,这也跟方舟子一直以来的行事方式和所标榜的价值观有关。因此,在进行判断和决策的时候他们并不能摆脱这种英雄情结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

2、由于意见领袖冲突所引发的群体态度转变

围绕粉丝态度的变化,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梳理,会发现事件的主线是一个“质疑——回应——质疑——回应……”如此循环往复,最后不了了之的螺旋式向下发展的过程。

从事件结果上来看,理性分析型的粉丝很多选择了韩寒,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代笔的质疑始终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这就使最初支持方舟子的人也出现怀疑。到事件后期的时候,方舟子不再就代笔事件发表看法,转而去质疑韩寒的身高,事件进入垃圾时间。

对于韩寒和方舟子的粉丝而言,他们早都熟知他们所追随的人的经历。对于狂热的支持者来说,已经被加上了各种修饰的偶像的经历在各种媒体上的传播,使韩寒和方舟子从一文不名变成意见领袖。

由于韩寒和方舟子所标榜的价值观和标签有所差异,所以他们的粉丝群体也有所不同。事件的爆发让两个群体共同聚焦于一个议题。表面上是方舟子对于韩寒是否有代笔提出质疑,并不停地进行论证,而从群体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这次论战引起的,是两个群体在价值观层面的冲突。

刘易斯·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提出:“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利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并且他也认为:“冲突绝不仅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与整合,单纯引起变迁过程的因素,冲突对于社会团结、一致、整合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塞指出,一定的社会冲突有助于消除成员之间非基本利益的冲突,从而使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协调一致、更稳定。但是,这种冲突不能涉及到成员之间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否则冲突不仅不会使群体团结,反而会摧毁群体。从群体的内部结构来看,结构松散的群体和开放的社会允许冲突存在。群体成员不需要全部人格的投入,只需要部分人格的参与,那么冲突的爆发能够消除成员之间的紧张感,从而形成“保护层”。而刚性体系和集权主义社会则不允许冲突的存在,脆弱的社会体系因为缺乏调试手段,往往会在冲突之中造成巨大损害④。从事件群体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实际上给了微博上的受众群体一次重新認识偶像,并且趋于理性的机会。

在微博平台上,两位意见领袖的粉丝群体在这次事件中态度发生的转变是显而易见,并且引人思考的。在事件初期,两派粉丝群体中的“脑残粉”由于出于对偶像的保护,首先活跃起来,不断寻找有利于自己偶像的证据,并且同时寻找不利于对方偶像的证据。当不利于己方的证据出现时,一些人则停下来进行思考,质疑证据是否成立,最后变成了态度中立的旁观者。最后这些人意识到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只是媒介塑造的产物。这个由两个意见领袖之间发生的冲突,引发了一些受众对于“意见领袖”本质的思考。

结语

在微博最初诞生之时,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于信息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它的出现曾经被认为使草根的话语权得到了放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人们发现,虽然草根的话语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但基于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地位,既有意见领袖一如既往地在微博上成为意见领袖。同时,微博传播对于既有媒体的依附更巩固了既有意见领袖的权威地位;在此基础上,微博上的意见领袖使得微博对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上的反哺,但整个媒体系统中的话语仍归属于既有意见领袖。故而,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非但没有使既有意见领袖失去话语权,反倒更加强了其话语权。⑤

笔者认为这次事件,为对于微博平台上的意见领袖研究提供了一个更新的角度。由于微博平台的既有特点,微博上意见领袖之间的论战和冲突会比在其他任何平台上的论战更为直观和真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言堂状况的出现。这就使冲突双方的粉丝有更多机会查看双方的观点,减弱了群体情绪的影响,从而得到了理性思考的机会。□

参考文献

①麦田,《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http://blog.sina.com.cn/s/blog

_53d349a301011xtb.html?tj=1,2012-1-15

②韩寒,《小破文章一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

102e02q.html.2012-1-16

③左志坚,《从韩寒到方舟子:两代网络“意见领袖”泡沫的产生与未来》,http://www.china30s.com/?p=2877,2012-2-6

④曹芝维,《社会冲突:群体凝聚与团结的整合器——评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J].《商业文化》,2011(6)

⑤桑亮、许正林,《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意见领袖微博
跨境电商平台的社群形成机理及作用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意见领袖在微营销中的价值体现探析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