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竞争新方式:网络竞争
——企业网络理论的综述

2014-04-15南星恒杨摇静曲培烊

关键词:契约研究企业

南星恒,杨摇静,曲培烊

(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企业竞争新方式:网络竞争
——企业网络理论的综述

南星恒,杨摇静,曲培烊

(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摇要:当前,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单靠企业自身能力已无法取得领先地位,企业必须依靠企业网络,实现战略联盟,方可提升企业绩效,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系统检索和分析企业网络研究的相关文献,追溯企业网络的发展脉络,从企业网络的定义出发,阐述企业网络的形态及其运行机制,以此构建一个企业网络理论框架,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企业网络;网络竞争;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单凭自己的能力已无法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网络。企业网络是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组合,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组织形态,它不是单一的企业组织形式,也不是整个市场的组织机制。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已不单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转变成网络与网络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凭借其在企业网络中的区位优势和网络关系,才能凸显明显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总结过去企业网络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企业网络的定义着手,阐述企业网络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构建企业网络的研究框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企业网络研究发展脉络

(一)国外企业网络研究溯源。从目前国外文献资料来看,可以归纳梳理为:

1.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网络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提出的产权理论说明了劳动的分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导致了交易费用的提高。科斯于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理论,他在该文中说明了两个问题,企业产生的原因和企业边界的问题。如果某项交易在市场上完成的耗费大于其在企业中完成的耗费,那么该项交易就在企业中完成,反之,该项交易就在市场上完成。随着企业在市场上交易费用的提高,企业倾向在企业中进行交易以节约成本,由此形成了纵向一体化格局。但纵向一体化使组织成本过高,信息沟通不畅,于是企业利用人才、技术等资源共享方式保持紧密联系,企业网络组织形式由此产生。

2.资源依赖理论。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企业之间的异质性正是由其不同的资源所造成的。Penrose于1959年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正式提出了这一想法。随后Learnedetal.(1969)提出企业的成功除了依靠其所拥有的机会,还需依靠其所拥有的资源。[1]而Mahoney和Pandain(1992)认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还取决于其很好的资源利用能力。[2]Gomes-Casseres(1996)认为企业不仅可以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得竞争优势,还可以依靠其在企业网络中的地位。[3]

3.社会网络理论。企业是处在社会中的,企业网络具有社会性的,因此企业网络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4]社会网络理论主要包括联结力量的概念、社会资本理论和结构洞理论。Granovetter(1973)在《TheStrengthofWeakTies》中首次提出联结力量的概念,强调弱联结更能充当信息桥,企业间的弱联结更有助于企业间信息的沟通。[5]Bourdieu(1985)提出社会资本是“持续存在于制度化的关系网络中实际和潜在资源的总和”,是网络参与者持有的网络成员间相互信任与协作的资源。[6]而结构洞理论是由Burt于1992年提出的,结构洞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该理论说明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可帮助企业取得收益。

(二)国内企业网络研究溯源。国内学者对企业网络理论的研究则相对滞后[7],通过对中国知网以“企业网络”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企业网络”一词最早由学者王兴祥于1988年在其文章中提到,但这篇文章对企业网络并没有更深一步的解释。通览国内关于企业网络的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三个视角:

1.信息技术角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主要依靠网络技术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是企业网络理论发展的重要支撑。[8-9]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企业间合作竞争,更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势。[10]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狭隘的网络形式。

2.信任与契约角度。仅依靠信息技术,企业网络很难维持高效的沟通交流模式,有学者从企业间相互信任和契约的角度,对企业网络进行了分析。信任对于企业网络上的组织而言是一种软约束,契约则是一种强制性约束,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对组织间的沟通交流协作产生影响。信任可以减少企业间交易成本,提高企业适应能力,促进企业间的协同进化,有利于保持稳定发展。[11]契约机制可以限制网络成员的自利行为,防止成员企业为达目的而采取损害其他成员利益的行为。

3.组织学习角度。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组织学习(包括组织内学习和组织间学习),组织学习与企业网络的关系是互动向上的。企业网络的形成,为组织间学习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促进组织间信息的沟通交流。组织间的互动学习、信息交流,为企业网络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企业网络不是企业获得缄默知识的惟一途径,组织间学习也不是企业网络形成的惟一原因,要二者兼顾。[12]

二、企业网络的概念界定

对企业网络概念的界定是研究企业网络框架理论逻辑出发点。[13]“网络”一词本身有多种含义,在不同情境下具体所指的概念不同。[14]

(一)信息技术角度。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促进了企业网络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竞争力。[15]技术基础的变革使生产活动超越组织边界,进而形成了企业网络。企业网络是指为了完成特定任务采取电子手段在短期内建立起合作关系而构成的网络式联盟组织。[16]网络信息时代,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以电子商务为基准的,其目标是构建可靠的企业网络组织。[7,17]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Intranet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网络的技术支持。企业内部网络的构建应基于IntranetWeb模型的网络。[18]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虚拟组织的产生,这种组织形式适应动态多变的环境并且有助于企业的创新需求。[19]

(二)地理角度。地域联系较近的组织之间,其关系的建立更大程度上是依靠其邻近的地理优势。企业网络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联系的,在某些地理区域集中的企业和机构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共享市场、共同承担成本的企业共同体。[20]它泛指那些在地理上相对集中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相互联系的综合组织形式。[21]

(三)组织制度角度。企业网络是由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趋势而形成的。[22]它是与企业各项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由所有信息单元所组成的多维向量空间,同时也是企业与市场间相互作用与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23]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是独立企业之间的短期结合,并不存在正式的由独立企业的集合所形成的资本和人员结合这样一种网络,也就是说,企业网络是由非独立企业集合形成的。[24]同时,企业网络可以看作是拥有独特资源同时也相互依赖对方资源的企业组织、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它们通过经济、社会等一系列关系,借助专业分工和资源互补,在生产要素投入、制造过程、技术互动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互惠性往来关系。[25-26]

(四)企业间协作角度。企业网络是基于不同生产单位间劳动分工的辅助组织形式。所谓企业网络,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突破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通过合作关系形成的企业群体。[27]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与一些企业进行某种程度上的互助协作,协作企业生产专用性中间产品,企业借助中间产品生产出最终产品,这种由协作关系而构建的企业组合则是企业网络。[28]它是建立在信誉、理解、合作基础上的,通过协调手段形成优势互补的组织化市场。

三、企业网络的组织形态

企业网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企业为节约交易成本,更倾向于与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达成协议,产生纵向式的产业链条。随着产业链条的扩大,企业为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便进行横向企业之间的联盟以分散风险,形成一个以核心企业领导的星型企业网络。

最早的企业网络组织是日本的分包制。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形式,将企业网络进行分类:

(一)根据企业网络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网络演进过程有三种不同模式,即虚拟联合是初始阶段,战略联盟是过渡阶段,而企业集团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形式。[29]我国早期的企业网络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虚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研究。[30]虚拟企业是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趋势,是组织成员为争取市场机遇而形成的动态联盟。[31]它是基于信息基础之上的,集合企业网络成员投入异质性资源,发挥核心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形式。[32]战略联盟是企业基于长期战略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协作以节约成本。企业集团的形成是企业为了从不同途径寻求多种生产要素,是组织效率和市场效率均衡的结果。[22]

(二)根据企业网络的结构形式。根据企业网络的不同结构形式,学者们对企业网络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一类是以纵横向产业链条而形成的企业网络,另一类是以核心企业为核心的星型企业网络形式。针对第一类企业网络,赵增耀(2000)将企业网络形式分为以供产销生产链为基准的纵向企业网络;以不同行业联盟为基准的横向企业网络;以高度分权及分散连锁经营多角化组织形式。[33]学者郭笑文(2002)将制造业企业网络形式分为以大企业为核心,按纵向产业链条而形成的企业网络;网络成员间交叉持股,互派董事形成的横向企业网络;高度分权化,分散化经营的多角化企业;跨国公司及内部建有利润中心的大型事业部组织。[13]针对第二类企业网络形式,欧志明,张建华(2002)将企业网络分为领导型:核心公司掌握关键技术和资源,在网络中占主导地位,即分包制,虚拟生产,连锁经营,贸易商社组织生产品;平行型:网络上各组织成员各自拥有不同技术和资源,成员间通过平等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网络形成,即战略联盟,联合经营,专业服务网络,企业集群网络。[34]吕有晨,李政(2003)将企业集团的基本形态分为两种形式:“环形”——企业间相互持股,相互交易;“锥形”——由父企业,子公司,关系公司,协力公司组成。[19]

四、企业网络运行机制

根据企业网络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企业网络的运行机制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任和契约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有效的沟通、协作,达到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9]

(一)基于企业间信用视角。最基本的网络是由亲属关系形成的网络,个人之间的信用发展为组织之间的信用,进而形成了网络。如果企业网络不是基于企业间相互信任而建立的,网络内的成员会因缺失信任而导致交流不畅,致使企业网络间的沟通效率低下。信用与网络是互为因果的,信用是网络的联结纽带,网络是信用的实现载体。[35]企业网络并不是制度上的简单结合,它是企业通过信息的共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企业间的嵌入性联系。[36]网络内企业间的互动行为经过时间的累积效应会产生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信任。[13,37]企业将价值链上能实现最大增值的环节置于网络内部,并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协作降低交易成本。[38]

(二)基于企业间契约视角。然而,企业网络上的企业之间单凭信任很难形成可靠的利益共同体。网络上的成员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为使自身利益不受侵害,易于做出侵害他人利益的保护性行为,因此,契约制度则可以保证网络上各成员的利益不受其他成员的侵害。企业网络中多个成员投入资源,凭借技术合作契约进行网络合作化技术创新。[39]

针对企业网络上的企业间契约形式,主要有长期契约形式和短期契约。

企业网络是组织成员在竞争激烈的复杂环境中,通过市场和组织两种协调方式,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形成的以信用为基础的长期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它是企业网络内成员达成的一种竞争合作的动态模式。[40]它的形成基础是公司间的交叉持股。[41]

然而,陈守明(2000)认为,企业网络是独立企业之间因“短期契约”而形成的组织形式,他们之间存在一种隐含的契约关系,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轻易变更合作企业,但却都保留更改其合作对象的权利。[42]

此外,刘东,徐忠爱(2004)提出,企业网络组织是一种“超市场契约关系”。[43]企业与市场是一种共生又可相互替代的制度形式,企业替代市场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市场代替企业是为了节约企业组织成本。[44]因此企业网络成员间的交易是一种超市场交易契约。网络的形成过程就是商品契约代替要素契约的过程,也即超市场契约的形成过程。[45]超市场契约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商品契约。

(三)基于组织间学习视角。近年来,学者们不再仅限于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研究企业网络运行机制,大多数学者转而从组织行为角度研究企业网络的运行。企业网络的构建不仅仅只为了优势互补,节约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网络上的成员进行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而组织学习便是组织间知识交流最重要的方式。这里的组织学习既包括组织内学习,也包括组织间学习。企业网络是一种有助于企业间知识交流,有效节约知识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46],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以学习和创新为主要动力。企业网络是具有知识性的,网络学习是解决企业网络知识资源“公地悲剧”现象,提升网络价值的关键。[47]企业网络的构建在于知识的积累与转移。[48]企业网络可以提高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效率,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来源。[49]而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通过组织学习进行的。[9]在企业网络层面,企业通过探索利用双元型学习平衡模式,进行二次创新的动态演进,即企业网络在引进成熟技术后,适时引进先进技术和实验室技术,使企业网络从网络规模,网络强度,成员异质性三方面发展。也就是说,企业网络由小规模、低成员异质性、弱强交替的网络向大规模、高成员异质、二重网络演化。[50]

五、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企业网络,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纵观国内对企业网络的有关研究,还存在以下缺陷:

1.对企业网络的定义还未达成统一意见。尽管国内将企业网络的形成归因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优势,企业间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的契约关系或制度安排,但对于企业网络的本质定义却缺乏系统性的统一描述。

2.对企业网络运行机制的定量研究过少。企业网络之所以存在,其原因在于企业间相互信任及契约的形成,同时企业内与企业间的相互学习,知识转移有助于提升网络上企业的价值,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实证研究较少,原因在于信任,契约及组织学习的无形性特点,对它们很难量化进行实证检验,与之有关的实证论文大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式,其调查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同时,近年来有关企业网络研究的文章不再仅局限于对企业网络理论概念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开始基于企业网络理论对企业绩效提升路径,技术创新机理等内容进行研究,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系统构建企业网络理论框架,对后续基于企业网络的研究文章以参考。

[1]LearnedEP,ChristensenCR,AndrewsKR,etal.Businesspolicy:textandcases[M].Homewood:Irwin,1969.

[2]MahoneyJT,PandianJ.Theresource-basedviewwithintheconversationof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tnal,1992,13(5).

[3]Gomes-CasseresB.Theallilancerevolution:thenewshapeofbusinessrivalry[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6.

[4]梁萍.房地产业网络协调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Journalof Sociology,1973,78(6).

[6]BourdieuP.Theformsofcapital[A].RichardsonJ.Handbookof TheoryandRearchfortheSociologyofEducation[C].NewYork:Greenwood,1985.

[7]张玲.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8]沈苏彬,冯径.基于高性能计算机网络的企业网络[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8,4(3).

[9]张琰.创业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路径的寻优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10]付临芳.虚拟企业:信息时代的新型企业网络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1999,(2).

[11]韩丽,顾力刚.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间信任的形成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12]张毅,张子刚.企业网络与组织间学习的关系链模型[J].科研管理,2005,26(2).

[13]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4).

[14]李毅,柴国荣.管理研究网络范式评述与展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5]柳惠萍,田捷力.综析世纪之交的集成化信息网络技术[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3).

[16]陈守明.信息时代的国际企业合作[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9).

[17]郭笑文.网络时代传统企业的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S1).

[18]翁惠玉,张友麟.Intranet:使MIS从封闭走向开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1).

[19]扶庆华,冯东.基于信息网络的虚拟组织若干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04,(3).

[20]慕继丰,冯宗宪,陈方丽.企业网络的运行机理与企业的网络管理能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0(4).

[21]王海燕.基于中小企业产业网络的知识创新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22]孙健,韩广智.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J].经济管理,2000,(12).

[23]刘东,沈晓珊.从系统论看企业网络的发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24]吕有晨,李政.日本企业集团的演进与创新[J].现代日本经济,2003,(1).

[25]刘静波.产业网络,结构调整与演进路径[J].预测,2011,30(6).

[26]李守伟,钱省三.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与实证[J].科学学研究,2006,24(4).

[27]张玉利,程斌宏,银行.重新设计组织:在剧变环境中求生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8]陶向京,任浩,盛昭瀚.垂直型企业集团形成动因的博弈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9]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上)[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3).

[30]孙国强,兰丕武.企业网络组织模式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5).

[31]张小平,甘仞初.虚拟企业——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生产力研究,1999,(1).

[32]孙科,张敏.对虚拟企业几个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0,19(4).

[33]赵增耀.从日本汽车产业看企业网络的组建,运转与功能[J].改革,2000,(1).

[34]欧志明,张建华.企业网络组织的演进及类型研究[J].决策借鉴,2002,15(1).

[35]陈衍德.网络,信用及其文化背景——海外华人企业文化的初步探索[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4).

[36]蔡小于.国外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2).

[37]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基于企业网络的经济和区域发展理论(上)[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3).

[38]芮鸿程.企业网络的治理边界探析[J].财经科学,2003,(5).

[39]郭晓川.企业网络合作化技术创新及其模式比较[J].科学管理研究,1998,16(5).

[40]张米尔,武春友.中小企业发展的企业网络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2).

[41]杨农.日本企业战略合作网络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42]陈守明.小企业网络: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J].管理现代化,2000,(1).

[43]刘东,徐忠爱.关系型契约特殊类别:超市场契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9).

[44]刘艳,刘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及其现代演变[J].教学与研究,2003,(1).

[45]刘东,汪德华,程雪垠,等.试论优于要素契约的商品契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6]任志安.知识交易成本与企业网络的组织性质[J].经济问题,2004,(12).

[47]范黎波,张中元.基于网络的企业学习与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48]刘昌年,梅强.基于企业网络的中小企业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4).

[49]肖小勇.组织间知识转移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7).

[50]彭新敏,吴晓波,吴东.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平衡模式演化——海天1971—2010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1,(4).

责任编辑:高文河

F270

A

1671-3842(2014)04-0075-05

10.3969/j.issn.1671-3842.2014.04.14

2013-02-22

南星恒(1971—),男,甘肃定西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组织理论、管理会计。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组织学习行为与智力资本理论研究”(11BGL017);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企业边界智力资本价值网协同模式研究”(1208RJZA157)。

猜你喜欢

契约研究企业
一纸契约保权益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