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从“天人相应”角度看待人体经络

2014-04-15周玲玲赵宏亮陈以国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井穴经脉脏腑

周玲玲 赵宏亮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浅谈从“天人相应”角度看待人体经络

周玲玲 赵宏亮 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取类比象,对立统一、对立转换的二元思维结构是最基本的思维模式,被广泛地用于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靠经络联系在一起的,天人相应也是由经络实现的。还原古代经络学说的文化内涵,明确人体经络与自然界的相通之处。针灸通过对经络气血功能的调整,实现对机体异常状态的调节,使脏腑机体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产生临床疗效的目的。由此可见,经络气血是实现针灸调整功能的基本途径和主要载体。

经络 天人相应 中医文化

中国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优异的医疗效果屹立于世界之林。《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系统和最完整的医学典籍[1]。而经络学说则是《黄帝内经》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又是指导中医各科的理论核心。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经路。千百年来,经络学说对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为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研究经络现象,无论是对生理上的了解,还是对病理上的探讨、对治疗方法上的确定及预后分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络是生命体本身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对经络的研究不仅对经络问题本身,甚至对整个生物科学的研究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

1 经络学说思维模式

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同,是受人文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建立起来的。人文思维模式的特征是象数思维,取类比象,重象轻形,即重视功能、超形态,轻实体结构[3]。“夫十二经脉,内属府脏,外络支节……”《素问·调经论》又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经络在生理上,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病理上传注病邪,治疗上接受刺激传导感应,与脏腑学说一样,是中医认识人体整体功能的重要学说。所以《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为什么这么重要的结构,现代科学技术无法找到呢?这就要回到中医的思维模式寻找答案。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有限,人们从解剖上看到的只是血管、淋巴管、肌腱、韧带等,所以《内经》中多以“脉”、“血脉”、“经脉”、“络”、“筋”、“宗筋”、“经筋”等命名,在古代医家看来,正是这些“脉”将人体内外上下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解剖基础上,古人通过大量的临床医疗实践结合象数思维模式、取类比象等建立了经络系统[4]。如《灵枢·经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而《灵枢·阴阳系日月》、《素问·气穴论》中,有将十二经与十二月相配和穴位与年相配,《灵枢·九针论》中将九针与天地之大数相配,始于一而终于九。故笔者认为,经络是古人在对人体解剖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结合自然现象、哲学、社会学等做出的对人体物质基础系统的推测性描述。对于经络的认识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它有着广泛的实践基础,是针灸理论的依据。古人说“医者,易也”,已然将自然界融汇在人的思维之中,从宇宙的变易法则中寻求“万物与我齐一”的科学方法,是以“天人合一”、“形种互用”的人体整体性为依据,采取“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的原始思维模式。认为宇宙万物生生相息、变迁演化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遵循“有无相生,动静互易,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准则。

2 经络与江河湖泊

古人常将经络比做江河,这是非常恰当的。是河流就有宽窄,就有可能改道,甚至可能泛滥。《灵枢·痈疽》曰:“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这里所讲的“经数”是指水在地面上流行的经纬度。《灵枢·痈疽》又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萱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弃处,血气犹然……”在这里,古人不但告诉了我们“天人相应”理论中的对照关系,另外还明确地指出了患病的原因[5]。“流溢”和“经脉败漏”都有泛滥之意,实指经络“发炎”肿胀。当我们某个器官发生病变时,相应的经络就会变粗加宽,如同是电缆漏电短路,气血就不能到达脏腑而患病。脏腑病变,经络似肌肤糜烂、河水泛滥。大水流于它地,自然不能到达终点。而脏腑无病时经络较窄,像步调统一、频率一致、光束高度集中的激光,可将气血大量、快速地运送至脏腑之中。但《内经》中讲:“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说的“通”是到达之意,而“不通”就如同河坝决堤、河水泛滥,船只找不到方向所以也就无法到达目的地一样[6]。

此外脉所出之处曰“井”,所溜之处为“荥”,所注之处为“腧”,所行之处曰“经”,所合之处曰“合”。此即后世所谓井、荥、输、经、合穴。若以阳脉言之,即井、荥、输、原、经、合穴,亦即本篇所谓之“本输穴”也。详本文之义,乃取水泉之流,以喻脉气运行,称之为出、溜(同“流”)、注、行、入,像水泉之初出及流通,以至于潜合入内。《难经本义·橐考》引项氏家说云:“凡经络之所出为井,所留(同“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像水之泉,荥像水之陂,腧像水之窦,窦即窬字,经像水之流,合像水之归。皆取水之义也。”此说法虽然多为比喻义,倒未必尽是,然其取之以喻水泉之流则颇是。

此种天人相应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比比皆是,现在仅以井穴为例,古人之深意未经过临床的大量实践及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很难看的清。对于井的临床应用首先我们看《内经》上所说“冬取井荥”,“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而《难经》却说“春刺井”。如果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去认知事物去分析就会更加清晰,井,孔颖达说:“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井比喻人体就是通达人体内部深藏的气血,出于人体表面。因而内脏潜藏之邪气,可由体内出体外,而冬天也是万物闭藏之时,因此说冬天刺井。井穴出于表面类似泉水有生发之性,《难经·六十三难》云:“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息,蚏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井穴具有生发之性,比拟于春天,因此春天可刺井穴,《内经》与《难经》说法虽不同,但是用天人相应的理念理解,清晰分明。我们进一步观察临床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就可以深入理解井穴的作用,比如中风的治疗,西医称为脑出血或脑卒中,我们知道由人体内部深处的脑脉瘀阻引起的。井穴放血一是通达脑部深处应于冬之藏,二是推陈出新,应以春之发。还有井主“心下满”,也是通过打开脏腑内部的气机治疗疾病。对于新病的经络或脏腑气机阻滞或者久病导致的脏腑内部壅塞,我们都可以应用井穴的推陈出新,通达脏腑深入气机的作用,这种天人相应的哲学理念使得我们深入认知井穴并且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3 经络纵横与枝叶脉络

《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的记载,有十六篇之多,详细叙述了经脉的生成起止,循行分布,交会以及病证等等。其纵行的主干叫做经脉,由主干发出的分支叫做络脉,络脉分支叫做孙络。它们象网络似的密布于周身各处,内连脏腑器官,外络肢节体表,将机体的脏腑器官和肢体各部连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经络的主要内容有:手足十二经脉、十二别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就循行于身体的深浅部位来说,深行于肌肉之间的叫做经脉,浅行于体表部位的叫做络脉,络脉的分支叫做孙络。《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由此可见,经络的走形分布就好像一棵大树有其主干和分支一样,甚至小到一片树叶都有其清晰可见的脉络呈现[7]。我们知道树木的树叶中分布着脉络,它在植物学中被称为叶脉,叶脉是叶中的疏导组织,由维管束与伴随的机械组织组成,叶脉贯穿于叶肉之中,对于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水分与营养物质有重要的作用。在细小脉中与筛选分子和管状分子相邻的一些薄壁细胞具有传递细胞的特性。这对于叶肉与筛管之间光合作用的短途运输,以及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的溶质输送都有重要意义。经络细小分支的病变会导致局部气血的瘀滞,但是正如一棵大树折断其分支尚不足以导致整棵树木的枯萎凋亡一样,人体经络细小分支的局部病变也不足以导致整个人体的重大病变。它正如海洋中的暖流、渔汛、天空中的候鸟迁徙线、风带一样,是不会被局部的干扰而中断的、更不可能用解剖学方法所观察,正所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8]。树叶体现两大机能,一是蒸腾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调节体温,输送营养物质,及使外界环境保持湿润。人体通过经络调和阴阳,运行气血、营养周身,到达机体内外的和谐统一。二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大气环境提供氧气。人体经络,通过经络的外在刺激调节脏腑,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保卫机体,为机体提供正气。人们通过对树叶了解能知道季节的更替变化,还有树木内在的荣枯。例如树叶细小斑点,往往反映树木内在病变,营养不足等。人体通过经络的病变同样也能知道人体脏腑内在的气机变化。例如,经脉引起的细微病变也同样提示着内在脏腑机能的盛衰。

4 经络循环与“天人合一”

人体以及一切生物体的内环境和外环境是统一的。人被古代思想家认为是“小天地”、“小乾坤”、“小宇宙”。“小”相对于大而言,“大”就是指整个自然界。小和大不仅仅同源同理,而且其形象、内涵、变化相互对应,息息相关。就是说,如把人体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则这个部分就会含有宇宙整体的信息。中国古代医家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而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却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取类比象思维方式在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经脉循环流注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9]。经络学说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观察发现生命现象出发,借助理性思维探讨生命活动的机制与规律的结果,其全部意义在于经络气血的体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得人体不断的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气血对于人体而言正如水之于整个自然界,是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因素。自然界的水经过蒸发、升腾、成云、布雨、渗入地下,使得自然界万物从中汲取养分,维持各自正常的生命状态,依此直至参与下一个循环如此往复,其实也是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过程。人体是自然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必然与自然界有诸多相通之处。或许我们意识到在经络的形成发展中古代医学先哲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也要肯定古人所观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及总结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

[1]王莹莹.论古代经络学说的文化内涵.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2):63

[2]胡翔龙,许金森,汪培涛,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22(3):175

[3]黄龙祥.经络学说的由来.中国针灸,1993,13(5):47

[4]王志红.从经络的认知发生学说起.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2):13

[5]胡翔龙,程莘农.金针之魂—经络的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

[6]魏连海.《内经》对针刺补泻效应的评价.上海针灸杂志,2001,20(5):73

[7]张人骥,潘其丽.经络科学论.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134

[8]程莘农.中国针灸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

[9]张灿甲.经络学说的形成原委及功能.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5):57

编辑:傅如海

R224.1

A

1672-397X(2014)10-0010-03

周玲玲(1981-),女,硕士研究生,针灸推拿学专业。

陈以国,cyg@lnutcm.edu.cn

2014-04-15

猜你喜欢

井穴经脉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揉肩井,活肩颈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