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2014-04-15郑岳花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五脏素问人群

郑岳花

(宁波市北仑区中医院,浙江宁波 315800)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郑岳花

(宁波市北仑区中医院,浙江宁波 315800)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进程加快,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缓。从中医“治未病”内涵出发,运用中医理论,论述中医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并发症)。

糖尿病 未病先防 已病防变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它并发症多,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并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尽早科学开展综合治疗、规范管理,对糖尿病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后经过历代医家不断阐发与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中医预防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一种独特思想。笔者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糖尿病防治中,旨在减少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命。现简要探讨如下。

1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时段及其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来的状态。即包括着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的全过程[1]。唐·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因此“治未病”是有防有治或防治结合。具体包括“未病先防、病微救萌、已病防变”三个方面。正如《灵枢·逆顺》所言:“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胜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丹溪心法》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这是思患而防,未病养生,是治未病的最高策略。《黄帝内经·太素》云:“萌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调之,即疗其微,故不败也。”指出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的重要性。《难经·七十七难》“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强调已病防其传变。就糖尿病防治而言,目前糖尿病管理已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管理项目。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提出3-3-3策略,即面向3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关注3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性治疗),以及运用3种技术手段(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管理)。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干预,是中医治未病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2.1 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强调一个“防”字。《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明确指出只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肥胖”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饮食因素、久坐少动、情志失调有关[2]。现代人竞争激烈,应工作学习需要,应酬熬夜,嗜食肥甘,贪凉喜饮,这些习惯都是引发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因此针对健康人群防治糖尿病要先从摄生强身谈起。

2.1.1 调摄精神固正气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中医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所谓“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中医学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则中焦郁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热,滞而生痰,变生糖尿病。所以要调摄精神固护正气。

2.1.2 适当锻炼强体魄生命在于运动,故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导引术”和“吐纳术”,东汉名医华佗创造了“五禽戏”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都说明适量进行身体锻炼,能促进身体内精气流通,使身体强壮,抗病能力增强。现代人久坐少动,以车代步,动则电梯,日久脾气呆滞,运化失常,聚湿成痰或为浊为膏,最终发展为糖尿病。所以要适当锻炼强体魄。

2.1.3 合理饮食安五脏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水谷之化。《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但“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热食伤骨,冷食伤肺”。《老老恒言》“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洞微经》“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多食肥甘,滞胃碍脾,中焦壅滞,升降受阻,运化失司,聚湿变浊生痰而成糖尿病。因此合理饮食必须做到“谨和五味,粗细搭配,寒温适宜,饥饱有节”,如此才能达到五脏安和的目的。

2.2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上工救其萌芽”。其中一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通过各类体检积极筛查这类人群。此类人群虽尚未发病,但已存在糖尿病发病倾向,及早干预,就可延缓乃至杜绝疾病的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或超重),体力活动不足,膳食因素,糖耐量损害,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遗传因素等等。其中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其他均可改变,也是糖尿病一级预防要做的工作。利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中医体质量表》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体质辨识,运用辨体与辨证相结合,针对性通过中医药方法进行体质调养,结合现代医学干预危险因素等措施,从而达到欲病救萌,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2.3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并发症)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和防止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糖尿病对患者损伤不局限于急性并发症,更多的是因长期糖脂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及神经的慢性并发症。这些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针对已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人群,通过中医综合干预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延缓并发症,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的根本途径。这一时期我们要遵守《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教诲,抓住病机,有的放矢。中医学认为糖尿病为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其病机演变基本按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发展。且瘀贯穿疾病始终,热、痰、湿、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促进糖尿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3]。因此针对病机辨证地采用行气开郁、辛开苦降、祛痰化湿、活血祛瘀、辛润通络等方法予以干预,以达到阻止疾病发展的目的。

3 结语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又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原则。运用“治未病”理论管理糖尿病,其目的就是于未病时预防其发生,既病后应综合治疗,防止进一步发展及延缓并发症,改善脏器功能,阻断该病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

[1]温长路.我说中医.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9

[2]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3]仝小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解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3

编辑:傅如海

R259.871

A

1672-397X(2014)10-0013-02

郑岳花(1962-),女,大专学历,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

2014-06-04

猜你喜欢

五脏素问人群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失眠与五脏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