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能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
2014-04-15葛圆圆
葛圆圆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53)
指导:刘绍能
刘绍能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
葛圆圆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53)
指导:刘绍能
刘绍能教授认为和胃降逆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治法,具体应用的方法有温中健脾、清热和胃、活血化瘀、清胆和胃、疏肝和胃、理气通腑等,并强调肝、脾、胃、肺之功能协调,在治疗中常加入制酸抗损之药,以消除胃酸对食管的损害。
胃食管反流 和胃降逆 病案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反食等症状,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并可有食管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咽炎等食管外的表现。中医可归属于“吐酸”、“嘈杂”、“胃痛”等范畴。本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单纯西药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刘绍能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方面,颇有心得。笔者随师门诊,现总结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五法如下,以飨读者。
1 温中健脾、清热和胃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以降为和,脾以升为健,一升一降,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但脾和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各有不同的病理特点。胃为阳土,易化燥伤阴,易实,易热;脾为阴湿之土,阴常有余,阳常不足,易虚,易寒。胃食管反流病常出现脾虚胃热之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上既有反酸、烧心、口苦、嗳气、舌苔黄之胃热症状,又有胃胀、食少、胃部畏凉、大便溏、舌淡之脾虚症状。刘师从温中健脾、清热和胃立法,常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旋覆花、代赭石、海螵蛸、煅瓦楞子治疗,脾虚泄泻者常加山药、薏苡仁。
案1.某女,53岁。2013年8月3日初诊。
患者烧心、反酸1年余。1年来患者烧心反酸,嗳气胃胀,口苦,畏寒,大便每日3~5次,质稀,舌淡暗、苔黄腻,脉弦细。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LA-B级)。肠镜示: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吞酸。辨证属脾虚胃热,寒热错杂。治以健脾清胃,寒热并调。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处方:
姜半夏9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党参10g,甘草6g,麸炒苍术15g,海螵蛸15g,吴茱萸1g,薏苡仁30g,神曲10g,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20g(先煎),砂仁6g(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患者诉烧心、反酸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质可。原方加减再服1月得愈。
按:《伤寒贯珠集》曰:“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终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旋覆花,“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止呕止噫,下气消痰行水;代赭石主入肝经,疏肝理气,重镇降逆。原方中加入海螵蛸以制酸和胃,苍术健脾燥湿,神曲、砂仁理气消食,吴茱萸与黄连配伍,取左金丸之义,清热和胃。诸药合用,能起寒热平调、辛开苦降、攻补兼施之效。
2 清胆和胃、化痰降逆
胃食管反流病除了反胃酸外,有的伴有胆汁反流,患者反流出酸苦胃液,此时应胆胃同治,如《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沈氏尊生书·呕吐哕源流》亦曰:“呕苦水则由邪在胆,胆上乘胃,故逆而吐胆汁,以致所呕为苦水也。”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静,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胆与胃同为腑之一,胆胃的相互协调作用,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故有“胆随胃降,胃随胆升”之说。刘师常用清胆和胃、化痰降逆法,方用温胆汤加减治疗。
案2.某男,48岁。2013年8月7日初诊。
患者反酸口苦3年。3年来经常嗳气,反酸苦水,口苦,口气异味,胃中灼热感,时有右上腹胀痛,纳可,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胃镜:反流性食管炎(LA-B级),慢性胃炎。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吐酸。辨证属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治宜清胆和胃、化痰降逆。方选温胆汤加减。处方:
竹茹10g,茯苓15g,海螵蛸15g,浙贝母10g,姜半夏9g,赤芍15g,陈皮15g,麸炒枳实10g,茵陈30g,郁金15g,麸炒白术15g,醋鸡内金20g,甘草6g,柴胡10g。每日1剂,水煎服。
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分组过程中能力偏差的学生各组都不愿接收,需要老师强制安排;学生各种项目完成度非常好,但没有合适服务器向外发布。建议学校提供Web服务器发布学生完成项目,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二诊:服药14剂诉已无反酸,口苦、口中异味减轻,仍时有右上腹胀痛,原方加减再服1月得愈。
按:《古今名医方论》曰:“方中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调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原方加茵陈、郁金、柴胡清热利胆。高鼓峰言:“饮食太过,胃脘痞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甚则酸也。”脾失运化则生湿浊,过多的胃酸或异位的胃酸可以看作中医的痰湿,故方中用海螵蛸、浙贝母、姜半夏制酸和胃,以化痰湿;炒白术健脾祛湿,醋鸡内金消食和胃。全方药证合拍,故取佳效。
3 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出现胸骨后疼痛,此类患者病程长且难以缓解。此外可伴有胃痛,嗳气、反酸,舌暗红有瘀斑,脉弦滑等瘀热表现。刘师认为,此为瘀血内结于胸,瘀阻胸膈,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治宜活血化瘀、理气和胃。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和胃降逆药物治疗。
案3.某女,43岁。2013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胃脘及胸骨后疼痛3年。时有胃痛连及前胸,嗳气反酸,纳可,眠差,大便干,每日1行,舌暗红、苔微黄,脉弦细。胃镜:反流性食管炎(LA-B),慢性胃炎。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属气滞血瘀,胃气上逆。治以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当归10g,桔梗10g,川芎10g,牛膝15g,珍珠母30g,瓜蒌30g,柴胡10g,甘草6g,赤芍15g,麸炒枳壳10g,红花10g,桃仁10g,生地黄15g。常法煎服。
服药14剂后,胃痛及胸骨后疼痛消失,仍有烧心、反酸。原方加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以加强和胃通降。继服14剂,诸症消失。
按: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该方“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患者病程日久,且胸骨后疼痛明显,结合胃镜结果及舌脉等表现,考虑患者为气滞血瘀之象,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降气和胃。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柴胡、桔梗疏肝郁开肺气,麸炒枳壳开胸理气,调达胸中气机,务令气机调达以行血;生地黄凉血清热,合当归润燥,防辛燥理气之药耗伤津液,以达祛瘀血而不伤新血之功。原方中加入珍珠母制酸和胃。朱丹溪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由此可见,肺气肃降有利于胃气和降,瓜蒌主入肺经,宣降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寓“提壶揭盖”之意。
4 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案4.某男,28岁。2013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嗳气、反酸1年余。一年来患者时有嗳气,反酸水,胃胀不适,饮食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胃镜:反流性食管炎(LA-A),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中医诊断:吞酸。辨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10g,川芎6g,竹茹10g,麸炒白术15g,醋香附10g,煅赭石(先煎)20g,甘草6g,陈皮10g,炒白芍15g,旋覆花(包煎)10g,麸炒枳壳10g,姜半夏9g。每日1剂,水煎服。服14剂后症状改善,前方加减继服14剂,症状消失。
按:方中柴胡入肝胆经,条达肝气而舒郁结;醋香附入肝经,疏肝理气止痛;川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止痛;陈皮、麸炒枳壳理气和胃;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炒白术健脾燥湿;旋覆花、煅赭石、半夏、竹茹和胃降逆。诸药合用,疏肝郁而畅气机,调脾胃而降逆气。
5 理气通腑、肺胃同降
胃液随上逆之胃气损伤食道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原因,因此,和胃降逆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正如《素问·五脏别论》言:“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正常胃气的和降有赖于腑气通降,因此,保持大便通畅,通过调其肠道气机,达到腑通胃降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有利于胃气和降,有利于大肠通畅。临床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有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者,刘师常应用理气通腑、肺胃同降之法,以自拟的和胃通降方治疗,药物组成包括肃降肺气之药如瓜蒌、杏仁、苏子,和降胃气之药如旋覆花、代赭石,通降腑气之药如枳实、虎杖、生白术等。
案5.某女,54岁。2013年8月22日初诊。
患者反酸水3年。3年来患者经常反酸嗳气,胃痛,饥时胃中有灼热感觉,纳可,大便干5日一行,舌淡暗、苔薄微黄,脉弦滑。胃镜: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西医诊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中医诊断:吐酸。辨证属血瘀阻络,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腑气不通。治拟化瘀通络,理气通腑,和胃降逆。以和胃通降方加减。处方:
生蒲黄(包煎)10g,生白术30g,蒲公英15g,香附10g,甘草10g,白芍15g,柴胡10g,海螵蛸15g,浙贝10g,醋五灵脂10g,麸炒枳实10g,虎杖15g,瓜蒌30g,三七粉(冲服)6g,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先煎)20g。常法煎服。
服药14剂,大便畅通,胃痛已无,仍有嗳气反酸及胸前灼热感,原方加姜半夏9g、苏子10g以加强和胃降逆。继服14剂,诸症消失。
按:首诊时患者胃痛明显,为胃络瘀阻之故;且又大便不通,腑气不降,则胃气也不降,故以化瘀止痛、降腑气为先。方中生蒲黄、五灵脂、三七粉化瘀止痛;生白术、枳实、虎杖润肠通便、理气通腑;瓜蒌肃降肺气,又可润肠通便。二诊时,胃痛已止,大便已通,药效已显,唯反酸及食管走向部位有不适感,乃胃酸上浸所致,故于方中加姜半夏、苏子以和胃降逆。自始至终,方中均用了海螵蛸、浙贝,此为制酸和胃而设,胃食管反流病无不存在胃酸之损害,故于方中加和胃制酸之药。
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在食管,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其病变过程与肝、胆、脾、胃、肺等密切相关,并可合并痰湿、瘀血、气郁、胆热、腑气不通等多种因素。刘师在治疗该病过程中总结了自己的治疗经验,和胃降逆是其基本治法,并强调肝、脾、胃、肺之功能协调,还应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而配合使用温中健脾、清热和胃、活血化瘀、清胆和胃、疏肝和胃、理气通腑等诸法,才能应变该病之复杂病机,取得疗效。
编辑:傅如海
R259.739
A
1672-397X(2014)07-0018-03
葛圆圆(1987-),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防治。534056162@qq. com
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