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4-04-15罗嗣红薛文佐
罗嗣红 薛文佐
(泰和县畜牧兽医局,江西 吉安 343700)
泰和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罗嗣红 薛文佐
(泰和县畜牧兽医局,江西 吉安 343700)
泰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全省畜牧业生产重点县。生猪养殖业是该县的一项传统产业。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泰和县生猪生产情况,近期,笔者深入到基层畜牧兽医站和生猪规模养殖场以及定点屠宰加工企业,对全县生猪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1 产业现状
近年来,泰和县紧紧围绕“和谐崛起、富民强县”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产业富民”工程,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为目标,以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四化”发展步伐为手段,强化领导、优化布局,使生猪产业成为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2012年该县被列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
1.1饲养量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72.91万头,出栏生猪48.08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0%和2.6%,猪肉产量38 859.06 t,同比增长2.9%,占全县肉类总产量的46.9%,实现产值6.67亿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45.8%。
1.2饲养规模
为壮大产业规模,整合资源要素,泰和县在国道沿线规划建立了以澄江、塘洲、苏溪、马市、冠朝等乡镇为重点的生猪产业带,产业带内培育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近百户。2013年,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场达1 000多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900多户,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6户,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达41.7万头,规模比重达86.7%。
1.3良种覆盖
自从实行生猪良种补贴政策以来,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泰和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种猪场为生猪良种供精单位。利用2012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对种猪场生猪人工授精站及其所属服务网点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全县建立了20个高标准生猪良种供精网点,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该技术惠及全县90%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通过改良,目前全县生猪二元杂交、三元杂交率达100%。
1.4投资
近年来,随着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投资理念的明显改变,大批有志青年和外出务工人员对生猪养殖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外商和社会资本投资办猪场的积极性。如外资企业—泰和养宝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 000万元,在泰和县灌溪镇可养区内高标准创办了3个生猪规模生态养殖场,新建栏舍16 000m2,年出栏生猪达万头以上。生猪养殖业已成为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外商乐于投资的热门行业。
1.5技术服务
泰和县畜牧兽医局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挂片包乡镇工作责任制和官方兽医监督巡制查,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官方兽医深入养殖场指导发展生猪养殖业,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生猪产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入户率得到明显提高,为生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1.6疫病防控
1.6.1防疫体系不断健全。全县290个行政村配备了304名村级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形成了县畜牧兽
医局专业技术人员挂片包乡镇、乡镇防疫员包村、村级防疫员包户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集中防疫期间,挂片蹲村干部带领防疫员走村串户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全县生猪常年免疫密度达100%,耳标佩戴率、免疫证发放率和免疫建档率分别占已免生猪的100%,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连续多年实现了全县重大动物疫情为零的目标。
1.6.2检疫工作不断强化。全县建立了23个动物检疫申报及疫情监测点,加大检疫人员业务培训,对检疫人员实行定岗定责,严格按照检疫规范和程序,切实把好屠宰检疫、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三道关,产地检疫及上市肉品检疫率达到100%,并对检出的病害肉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动物卫生公共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1.7生态养殖
为有效遏制和减少畜禽养殖业污染,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2013年县政府制定并出台了《泰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划分方案》(以下简称《三区划分方案》),大力推广“生态养殖,综合治理”健康养殖模式,按照“雨污分流、固液分离”的要求,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分期分批进行改造。自2007年起实施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项目以来,完成了13个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建立了生猪规模养殖标准化建设示范场13个,完成项目中央投资560万元;2012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后,为有效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建立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全县可养区内的23家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完成项目投资445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培育和打造了泰和养宝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泰和县福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泰和县海通生态科技养殖有限公司等一批生产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场,辐射和带动更多的生猪养殖场朝着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方向转型升级。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技术力量薄弱
全县22个农业综合服务站现有在岗在编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69人,平均每个乡镇只有3人。他们不仅要肩负起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以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要承担辖区内畜禽养殖场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工作,大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70%,35岁以下的不足10%,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屈指可数,正规专业学院毕业的不多。由于机制的影响,造成基层专业技术力量严重缺乏,使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出现后劲不足。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尽管全县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较大,民间投资生猪养殖业热情较高,但是,由于部分投资者观念陈旧,认识不足,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等、靠、要国家项目扶持思想严重,对生猪生产过程中疫病防控和环境污染等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方面的自身投资少,除国家项目资金扶持建设改造的养殖场外,大部分生猪养殖场目前尚未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仅给自然环境带来沉重压力,而且给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与流行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3产业发展后劲不强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生猪产业的投入,但相比其他产业投入比重较低,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科技投入不足。养殖观念还保持在传统模式上,偏重于养殖数量,对科技的重视运用不够,畜产品品质不高,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养殖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另一方面,龙头加工业发展滞后。该县大部分以外销活猪为主,上规模的生猪加工企业只有江西省和泰实业有限公司与泰和县泰来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两家,均属初加工,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不长,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发展生猪生产,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摆在同等位置考虑,着力整治规模养殖场粪污排放,逐步实现粪污处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无害化、资源化。
3.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3.1.1成立领导机构。要成立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猪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制订并出台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生猪产业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生猪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关单位和部门要通力协
作,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1.2实行目标管理。要制订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将生猪生产纳入乡镇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做到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真正把生猪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县富民工程来抓。
3.1.3增强技术力量。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大技术培训,为从业人员更新理论知识创造机会,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基本技能,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培养和建立一支有技能、有经验的科技推广队伍和大批能运用先进技术知识的新型农民队伍;另一方面,壮大技术队伍,要有计划的公开招聘引进一批畜牧兽医专业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县、乡技术管理队伍中来,做到专业技术人员不超编、不缺编,确保基层技术服务人才不断层,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2加快治理步伐,强化环保意识。
为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与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大力推进标准化生态养殖。
3.2.1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生猪生产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在考虑近期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着眼于长远利益,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和载畜量确定适度生产规模,切忌盲目追求规模造成先污染再治理的被动局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制定的《三区划分方案》,科学选址,合理规划,促进生猪养殖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3.2.2推进生态养殖。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老建扶贫等项目资金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可养区和限养区内的生猪养殖场,要根据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区别对待,大力推广“猪-沼-果(林)”、“猪-沼-菜”等立体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猪规模养殖沿着科技型、生态型和效益型方向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循环利用。
3.2.3加大综合治理。要全面开展生猪规模养殖场普查工作,对禁养区内现有的生猪养殖场,要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其逐步搬迁或关闭;对限养区内现有的生猪养殖场实行存栏总量控制,引导其限期完善排污设施建设,确保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或达标排放,并严格禁止新建或扩建养殖场;对可养区内新建、改建或扩建生猪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自下而上,做到养户申请,村、乡镇、城建、环保、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逐级审核,县人民政府审批,未按规定程序审批者一律禁止开工建设。3.3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政策扶持是发展生猪产业的重要保障,资金是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要转变思想观念,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理念来审视生猪养殖业,促进当地传统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强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3.3.1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主观部门争取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项目和大中型沼气建设项目,鼓励和引导养殖场筹资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项目,通过项目实施,逐步使可养区和限养区内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实现标准化生态养殖。同时,要在全县可养区和限养区内遴选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进入生猪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改造项目库,确保入选项目库的生猪养殖场逐步实现标准化建设改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对禁养区内的生猪养殖场限期不搬迁者不得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3.3.2加大地方财政投入。要尽快研究出台一套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地方配套政策措施,建立生猪产业发展基金,一方面,要落实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政策,全面推广生猪良种人工授精技术,推动全县生猪生产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实现品质的明显飞跃。另一方面,要落实生猪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地方政府奖补政策,对年出栏生猪1 0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养殖场在获得中央财政项目扶持的基础上,县财政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套奖励。同时,要加大生猪产业科技投入,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3.3.3加大产业招商力度。要充分发挥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返乡创业人士创办加工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的生产经营模式,使泰和县生猪养殖这一传统产业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达到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目的。
1004-2342(2014)03-0018-03
S8-1
C
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