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概况
2014-04-15梅玲飞
梅玲飞,朱 莺
(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OA)归属于中医“青盲”范畴。针灸治疗本病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例如《针灸甲乙经·卷三十二》载“青盲,远视不明,承光主之。”针灸对该病治疗及预后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近十年来以针灸为主治疗本病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取穴特点
检索近10年内的以针灸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为主的41篇文献[1-41]中,均以选取体穴为主穴。主要是以眼周穴为主,配合头颈部穴、躯干四肢部穴,也有医者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辨证加穴。
1.1 眼周穴(局部取穴) 遵循的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在以体穴为主的41篇文章中涉及眼周穴10个,总计130穴次。常用穴位及其应用频次按照从多到少依次为:睛明(32)、球后(30)、承泣(23)、攒竹(17)、丝竹空(7)、瞳子(7)、鱼腰(7)、上睛明(3,睛明穴上2分外1分)、上明(3,位于眼眶上缘下方之眶壁中点)、健明(1,位于眼内眦角下外约0.4寸,或眶下缘内1/4与外3/4交界处,眶下缘内方)。
1.2 邻近取穴 在以体穴为主的41篇文章中共涉及穴位18个,总计97穴次。常用穴位及其应用频次按照从多到少依次为:风池(30)、太阳(23)、百会(10)、阳白(8)、四白(7)、上天柱(3,天柱上5分)、视区(3,位于枕骨粗隆上4 cm,左右旁开各1 cm)、完骨(2)、风府(2)等。
1.3 远端取穴 主要以肝经、胆经、膀胱经、肾经、脾经、胃经、大肠经为主。在这41篇文章中远取共涉及穴位39个,总计240穴次。常用穴位及其应用次数按照从多到少依次为:光明(27)、太冲(21)、合谷(20)、足三里(20)、肝俞(19)、肾俞(18)、三阴交(15)、太溪(15)、脾俞(8)等。
1.4 辨证取穴 肝郁气滞多选行间、太冲、肝俞;肝经风热多选肝俞、胆俞、合谷、太冲等;脾虚湿困多选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气滞血瘀多选膈俞、合谷、三阴交;肝肾阴虚多选三阴交、太溪等;脾肾阳虚多选脾俞、肾俞、关元、命门;气血两虚多选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血海等。
2 组方特点
在组方上,临床上主要遵循三部配穴法,即局部取穴配合邻近取穴和远端取穴配伍成方。多数医者都遵循局部取穴2~3穴,邻近取穴2~4穴,远端取穴2~4穴的原则,并且多为2组处方交替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尚有不少独特的经验组方。如:夏清艳[14]以“四穴八针法”联合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穴位注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应用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治疗。四穴八针(承泣、攒竹、风池、太阳)为已故名老中医庞赞襄先生提出,庞老取“四穴八针”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故取足阳明经之承泣以通调气血、祛风明目;肝胆相表里,故取胆经之风池,以疏肝行气、通利目络;攒竹以明目祛风;太阳为经外奇穴,有调整眼部气血、开窍明目的作用。四穴相合共奏益精血、通络开窍明日之功效。
3 治法特点
治法有电针、穴位注射、针药结合及其他疗法等。其中以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的文献最多,查阅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的41篇文章中有30篇[12-41],占一半以上。但是未查阅到灸法治疗本病的文献。
3.1 电针 张文敏等[8]应用电针结合TDP的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效果理想。孙河等[9]应用电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对增强患者视功能疗效肯定。
3.2 穴位注射 针对本病所查近10年文献中共有16篇文章涉及穴位注射。其中应用的西药注射液包括复方樟柳碱[15-17]、胞肌注射液[38]、维生素B12注射液加维丁胶性钙[41]等。中成药制剂有黄芪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12]、复方丹参注射液[22]以及一些院内自制注射液。治疗一般为每天1次,30 d为1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以上。
3.3 针药结合 检索近10年内关于视神经萎缩治疗的41篇文献中应用针灸加药物综合治疗的文章共有24篇[18-41],占一半以上。经分析针药结合治疗的24篇文献,总结如下:
3.3.1 针灸加中药治疗[18-25,27-42]目前临床上应用中药主要为中草药汤剂及中成药。1)方药辨证应用:肝郁气滞型多用逍遥散加减;气滞血瘀型多用血府逐瘀汤合逍遥散加减;肝肾阴虚型多用驻景丸加减;气血两虚型多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等。2)中成药制剂:选用较多的有益视明目胶囊、石斛夜光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
3.3.2 针灸加西药治疗[12、26]所选西药有复方维生素B片、肌苷片、腺苷B12、扩张血管药、促进细胞代谢药等。
3.4 其他疗法 经鼻外筛,蝶窦径路视神经减压术[42];丹参注射液联合直流电离子导入[43];高压氧(HBO)配合血管扩张药、球后注射[44]。
4 机理研究
朱惠安等[45]发现针刺太冲穴可缩短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潜时。证明针刺太冲穴有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的作用。孙河等[46]发现针刺后视神经萎缩患者的P-VEP中N135波振幅升高,F-VEP中N3波、P3波潜伏期缩短。提示针刺作用对纹状旁区有即时影响,可增强视觉中枢生物电活动。由于目前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机理研究尚少,其机制作用也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仍需更广泛的生理、生化、病理等进一步研究。
[1]刘维红.“调神通络明目”针法治疗视神经萎缩30例[J].江苏中医药,2010,42(2):53-54.
[2]阙冬梅,彭崇信.灵龟八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视神经萎缩2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2):43-44.
[3]李小玉,张虹,仝警安,等.针刺治疗儿童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21-22.
[4]刘岩,杨光,龙云生,等.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9):714-716.
[5]叶静,张广庆,王明.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27(4):345.
[6]陈泽秦.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74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5):282-283.
[7]石湘兰.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3):45.
[8]张文敏,谢辉.电针结合TDP治疗视神经萎缩106例[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63-64.
[9]孙河,黄春娟,张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电针治疗的统计学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26-28.
[10]陈艳.毫针透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3):301-302.
[11]尹丽霞,段利.以局部取穴为主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6):93,98.
[12]张雅林.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4):661-662.
[13]李健.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55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4):1268-1269.
[14]夏清艳.复方樟柳碱联合“四穴八针法”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3):148-149.
[15]吴雪梅,冯松福,周至安.复方樟柳碱联合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4-5.
[16]刘济民.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萎缩76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0,30(17):118.
[17]李征,张丽敏.颞浅静脉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27.
[18]谭清,王丽英,王建平.针刺加中药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视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1):781-783.
[19]罗平,刘爱英,张淑忆.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视神经萎缩36例[J].中国针灸,2005,25(7):504.
[20]郑宏飞,张玉婷,高颖,等.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1(1):16-19.
[21]孙慧悦.针药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36例58眼[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3):330-331.
[22]刘莉.针药配合治疗视神经萎缩59例(89眼)[J].河南中医,2004,24(5):44.
[23]宋慧玲.除风益损汤配合针刺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60例[J].国医论坛,2011,26(5):27.
[24]张湘晖,张明亮.中医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95例[J].中医杂志,2004,45(4):281-282.
[25]郑伟.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41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4):330.
[26]戴红波,刘允爱,夏燕,等.视神经萎缩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8):85-86.
[27]姜健丽,曾红艳.葛根素注射液、血府逐瘀汤加减、针灸穴注并用治疗视神经萎缩5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1):51.
[28]张俊莲,姚惠.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体会[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3):18-19.
[29]芦伟,王洪钢.视神经萎缩的综合治疗[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5):284-285.
[30]秦祖杰,郝小波.五联总攻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61例分析[J].四川中医,2005,23(10):97-98.
[31]白鹏,徐先伟,王影,等.针刺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对比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5):29-30.
[32]孙河,王玉斌.针药并用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1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6):11-12.
[33]田永远.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32例[J].河南中医,2007,27(7):54.
[34]陈明英,张宏.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5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473-474.
[35]陈武,詹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06,6(4):60-61.
[36]张蕊.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4):230.
[37]马冰松,马雪松,芦苇.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28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1):169.
[38]王兴刚.综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1):35-36.
[39]吕静华,周庆华.综合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89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54-2855.
[40]林少贞.赖新生教授治疗视神经萎缩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7):1-2.
[41]高莉.刘世琼教授针刺治疗眼科疑难病验案五则[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5):1-3.
[42]徐恒光,殷善开,程印涛,等.视神经减压术在治疗视神经萎缩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24):1136-1137.
[43]王志军,龚晓莉.经皮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1):31-33.
[44]黄丽香,张明珍,林小红.高压氧治疗视神经萎缩8例报道[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4):173.
[45]朱惠安,李传课,彭清华.针刺太冲穴对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时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1):14-16.
[46]孙河,王影,白鹏.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病人视觉电生理的即刻效应[J].中国针灸,2003,23(12):73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