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
2014-08-09朱卉雯冯常青
朱卉雯,田 静*,李 鑫,冯常青,王 敏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丹毒是皮肤科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小腿和面部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尤以小腿胫前为多见。其起病急,变化快,常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致败血症、深部蜂窝组织炎、坏死性筋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病以炎夏暑湿季节为多,多发于成年人,一般的抗菌消炎治疗短期内不易治愈,复发率较高,且临床观察治疗后还易经常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出现肢体肿胀沉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下肢丹毒,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共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28~76岁,平均48.4岁;病程1~4 d。平均2.3 d;合并足癣者36例,合并下肢皮肤破损者12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所载丹毒标准进行诊断。表现为局部片状水肿性红斑,色如涂丹,压之褪色、灼热、肿胀、疼痛,红斑边缘清楚,红斑上有时可出现水疱、紫斑,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全身症状多为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检查可见患侧腹股沟区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进行诊断。1)主症: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压之褪色、灼热、肿胀、疼痛、发热恶寒;2)次症:初发或复发,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口渴或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具备以上主症及次症2项以上者,诊为湿热毒蕴证候。
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18岁,男女不限。
1.4 排除标准 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合并心血管、脑血管或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未成年人、高龄老人。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2组患者入院后均以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有皮肤破损者,局部无菌换药。合并足癣者,外用抗真菌药物。
1.5.2 治疗组 1)青霉素注射液800万U静脉滴注,2次/d,或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2)口服中药汤剂以清热利湿解毒,3次/d,方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萆 渗湿汤加减,方药组成:金银花3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野菊花20 g,紫背天葵子20 g,黄柏20 g,茯苓20 g,薏苡仁20 g,马齿苋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苍术15 g。3)局部以水调散加水调成糊状外敷患肢,见干即换。
1.5.3 对照组 1)青霉素注射液800万U静脉滴注,2次/d,或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2)局部以雷夫诺尔纱布外敷患肢,3次/d。10 d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
1.6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拟定疗效标准。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退,红肿、疼痛诸症完全消失,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局部红肿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陷证”。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n=31)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丹毒之名首见《诸病源候论》云:“丹者,人身忽然 赤,如丹涂之状。”[2]中医学认为,丹毒患者多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如脚湿气糜烂等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血不利则为水,水性下趋,外感湿邪与内蕴湿热相合,湿热下注,流走于下肢,形成流火。
丹毒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性反应[3]。其特点是患处 赤疼痛,迅速向周边扩张,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均会为致病菌提供侵入途径。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其它如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4]。
西医常规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因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复发率相对较高。抗生素应用对急性期丹毒全身感染可加以控制,但对于急性期临床症状的改善缺乏针对性,尤其针对病变部位很难“药到病所”[5]。中药内服与中药外敷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辨证精神[6]。
《医学源流》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水调散为我院院内制剂,由黄柏、煅石膏组成。黄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煅石膏有清热收湿之功,二者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7-8]。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野菊花,清热解毒,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长于清泻下焦湿热,茯苓利水渗湿,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此外,还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有抑菌及利尿作用,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泽泻利小便,清湿热之效尤以下焦最佳,具有利尿及抗炎作用;苍术燥湿健脾,为脾家郁湿之要药,具有抗菌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9]。
[1]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45.
[2]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中医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34.
[3]坛新华,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10:0455.
[5]王盛隆,张晓兰.张晓兰治疗急性期丹毒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3,33(10):1006-1007.
[6]梁尚游,梁尚财.中医辨证加西药治疗丹毒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8(6):424.
[7]梁莹.黄柏抑菌效果的实验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46-2747.
[8]李鑫,吕延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有头疽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32-433.
[9]梅全喜.简明实用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