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子和的运气病机学说

2014-04-15欧阳亚萍

吉林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张氏内经学说

刘 派,欧阳亚萍,陈 昊,张 野,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运气学说始于先秦,自唐引起医家重视,至宋金元时期进入昌盛,并且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医学实践中。运气病机是根据气候变化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1],是运气学说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总结了病机学说,《黄帝内经》奠定的病机理论体系中,五运六气的影响举足轻重[2]。

张子和,名从正,自号戴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在其著作《儒门事亲》中共引用和应用《黄帝内经》条文216次[3],重视《内经》病因病机学说,认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4]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六淫理论,为后世应用五运六气提供了可靠的范本。

1 “脏腑六气相应”为运气病机的基础

张氏继承了运气学说中的“岁主藏害”理论,指出“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4]。认为“脏腑六气相应”,六气变化正常则脏腑气机功能处于稳态,六气的异常变化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在《儒门事亲卷十撮要图》详细论述了“脏腑六气相应”的具体变化。六气相应维持动态平衡,表现为六气中属“上二位天”之气,在”太虚”层面“金金火合德”恒动,在“天面”,为“火”气恒动;属中二位“人”,在“风云之路”层面“水木火合德”恒动,属“万物之路”层面“火”气恒动;属下二位“地”,在“地面”层,“土土水合德”恒动,在“黄泉”层“水”气恒动。脏腑活动对六气变化相感,即肺、上焦、大小肠、心、心包络的活动与阳明燥金、少阴君火相感,为“天”;肝、中焦、胆活动与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相感,为“人”;脾、胃、下焦、肾、膀胱与太阴湿土、太阳寒水相感,为“地”。

张氏在提出“脏腑六气相应”同时,详细论述了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体现出六气变化对于人体脏腑活动的深刻影响。“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4]并由此产生了病因的“三邪”学说。

2 六淫化为“三邪”为病因关键

六气异常变化变为六淫,导致人体对自然界的适应性下降,脏腑活动发生异常,产生疾病。即“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非气化者,是谓灾也。”[5]张氏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临床实践整理运气理论,提出“三邪”学说。张氏认为六气的范围不止限于天气,“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4]天气以六气为基础,地气主要以湿气类为基础,人气则以“六味”为基础,即谷气所化。拓展六气范畴,结合《内经》“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6]的病因理论,归纳病因为“三邪”“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张氏“三邪”至简驭繁,三邪不同则治法不同“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从而确立其“汗、吐、下”三法的适用范围。

3 脏腑为经,邪气为纬

运气病机强调六淫的特异性决定疾病的病位、病性。张氏通过临床实践,依据“六气脏腑相应”理论确立病因病机。其在《儒门事亲》论述六淫致病规律,认为病位受邪气性质与脏腑功能共同影响,如风伤肝、胃脘,暑伤心、肺,湿伤脾、肾,火伤心、肺,燥伤及肺、肠胃、肝,寒则伤及心、肾。例如在《儒门事亲治百病法》言“肝木为病,人气在头”“肺金为病,人气在胸”“风温病,多发风伤于荣,温伤于卫”等。

张氏继承刘完素“病机归于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病性变化以六淫为主外,在疾病发展中随脏腑气机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其引述刘氏言“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言热为实而虚为寒。彼但知心火阳热一气之虚实,而非脏腑六气之虚实也。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4]张氏采用六淫与脏腑结合确立病因病机,使其在辩证论治中定位准确,采用“汗、吐、下”三法具有针对性,有效的提高了临床疗效。

4 标本中气统于“火”“湿”

标本中气是研究六气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1]张氏认为六气变化以火、湿为主,认为六气中,少阳、太阴从本,为火,湿。厥阴、阳明从中,为火、湿。少阴标因,本为阳热,太阳标阳,本为寒,寒湿为一气所化,故“火”“湿”二气统摄六气,因而“火”“湿”对脏腑有重要影响。人体中“火”气影响心、肾、三焦、胆的活动,有输布谷气、畅达精、津的作用。“盖五脏,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而津液竭焉。”[4]湿气通于脾、肺、胃、大肠,与人体的津液代谢、阳气输布密切相关。

张氏认为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火”“湿”是主要因素,指出“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大多数疾病往往向火、湿两个方向转化,在《儒门事亲卷十四》“湿同寒,火同热,寒热到头无两说。”“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

5 具体化五郁致病

五郁学说始见于《内经》。郁气是指胜气所抑郁的气,郁气到一定的程度时则会变成发起进行报复。[1]张氏认为,五郁影响邪气的产生和变化、脏腑之间的升降平衡及疾病的病性病势。如其引《内经》言“四之气,民病鼽衄饮发。又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注下、附肿、身重。”[4]即四之气太阴主气,土气偏盛出现郁发。邪气以湿气为主,人体则出现脾胃运化失调,脾湿内蕴等相关疾病。

张氏应用五郁理论阐述具体疾病病机,如论述咳病机,“岁木不及,心气晚治,上胜肺金,咳而鼽;从革之纪,金不及也,其病嚏咳;坚成之纪,金太过也。上征与正商同,其病咳。”[4]同时巧妙的将“五郁”与“升降出入相”结合,指导诊断和治疗。五郁中热郁为例,在《儒门事亲》阐述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丙丁火也,热郁达之。”“热郁化上,故病属上焦。”“热郁于内,肺胀于上。”“热郁于内,浅则发早为春温”。

6 灵活应用运气病机,反对生搬硬套

张氏应用运气病机,反对生搬病机分析疾病,认为分析疾病应根据具体状况,如论述积聚时言“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也,岂待司天克运,然后为之郁哉?”[4]即应依据病史分清积聚的病因病机,而不要片面的强调因运气变化异常引发疾病。阐述运气病机,力求理论简洁,如“标本中气统摄于火、湿”。正如麻知几所言“先生之学,明妙道之渊源,造化之根本,讲五运之抑郁发,越六气之胜复淫郁,定以所制之法,配以所宜之方,准绳既陈,曲直自正,规矩既设,方圆自成”[4]。

综上所述,张子和以五运六气理论统摄病因病机。应用《内经》理论构建出其特有的理论系统,并且依据运气病机提出“汗、吐、下”三法,使“理”明则“法”立,“法”立则“方药”出。其灵活运用运气学说阐述病机,发挥运气病机理论,确立脏腑为中心的辨证整体思想,发挥揭示运气学说中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完善自秦汉以来对于五运六气理论的认识,为后世医家运用运气学说开辟了新的道路。

[1]苏颖.中医运气学[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4.

[2]卢红蓉.“病机归于五运六气”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8):15.

[3]李萍.《黄帝内经》对张子和学术思想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2,32(2):117-118.

[4]张子和.儒门事亲[M].邓铁涛,赖畴,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51,87,94-95,98,104,112,241,325.

[5]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张氏内经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