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补中益气汤
2014-04-15宋雨婷李典鹤赵海南贾强华吕明明
宋雨婷,李典鹤,赵海南,贾强华,吕明明,王 迪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1;2.东北师范大学校医院,长春 130117;3.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创建了脾胃内伤学说,认为百病皆由脾胃生,创立脾胃学说,倡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枢纽之机,重视补益脾胃,升发阳气,创补中益气汤[1]。补中益气汤应用于临床,多获良效,今列举几则验案以飨同道。
1 病案举例
案1 失音案 温某,女,40岁,教师。2012年3月6日初诊。主诉:失音3月余。现病史:于去年11月20号出现讲话嘶哑,经当地西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检查声带无异常,经治疗未见好转。现症见声音嘶哑,咽干,无咽痛及其他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中医辨证: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津液失运。处方:生黄芪10 g,生白术10 g,陈皮6 g,升麻6 g,柴胡6 g,当归10 g,太子参20 g,葛根15 g,玄参10 g,蝉蜕10 g,生甘草10 g。嘱其巳时服药,服上方14剂后,咽干不显,声音嘶哑明显改善。继服上方14剂,喑哑消失。后追访1年未复发。
按:本案脉症显然是气虚津液失运。故选补中益气汤培土生金[2-3]。以性平的太子参易性温之党参,防其化燥伤阴,并加葛根升举清阳以治疗咽干,《脾胃论》中本有加葛根以治疗咽干的记载。并用玄参、蝉蜕清咽利音。方证相和,故取得满意效果。
案2 经行眩晕 杨某,30岁,2012年3月16日就诊。主诉:经行眩晕半年,生化检查正常。现时月经22~24日1行,持续7~9 d,色淡红,量中等,无血块。伴低热,心烦,神疲,肢倦,舌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辨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治宜益气健脾,升举清阳。嘱经行第1天开始服用补中益气丸至月信无后7 d,1次/d,每次1/2袋,巳时服药。连续本服药方法3月后,诸症均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经行眩晕多因阴血亏虚,肝阳偏亢,或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4]。本例患者属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而致眩晕,用补中益气丸切中病机,故疗效显著。
案3 漏证 赵某,34岁,阴道出血半年余,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西药调理未见明显好转,前来就诊。自诉半年来反复发作,初量少,继而增多,色淡,有时有块状血片流出,腹中隐痛,头晕乏力,心慌气短,时而烦热易怒,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无力。辨证属中气不足,虚中夹滞。治宜健脾疏肝,升举清阳。嘱服用补中益气丸和加味逍遥丸7 d,各1次/d,每次1/2袋,巳时服药。7 d后,血量明显减少,精神好转,继服7 d,血止,食欲增加,烦热易怒消失,再进7天后追访,月经正常未复发。
按:本例属妇科崩漏证,因延误治疗致气血亏滞[5]。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故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固本摄血,补中健脾旺盛生化气血之源,升清举陷温涩固本,加味逍遥丸兼舒肝疏泄,既助脾运,又调经。全方补中益气、摄血固本、舒肝调经,用于治疗崩漏效果显著。
案4 低烧 杨某,20岁,2013年3月16日就诊。主诉:原因不明低烧半年,生化检查正常。半年前感冒合并扁桃体感染,服用感冒药及静点抗感染药,后感冒好转。但常上午巳时低烧并胸闷,输液半月,血象正常,体温在37~37.5 ℃之间,胸片、心电、结核菌实验,未发现异常。现证:时胸闷,呼吸不畅,发热时伴头痛。上午低烧、心烦、神疲、肢倦,舌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辨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下陷[6-8]。治宜益气健脾,升举清阳。嘱服用加味保和丸和补中益气丸7 d,1次/d,每次1/2袋,巳时服药。连续本服药方法21 d后,诸症均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引李东垣说:“外感寒热奇作而无间,内伤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火不除,内伤恶寒则就温即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些少贼风;外感证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率壅盛有力,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得和,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且先轻后重,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弱,且先重后轻,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外感头痛不止,至传里方罢,内伤头痛,时作时止。”本例患者属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而致低烧头痛,用补中益气丸切中病机,故疗效显著。
2 用方心得
2.1 立足中焦,调畅气机升降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伤寒论》将升降理论思想贯穿于六经辨证,而对升降学说从理论阐发,当从金元诸家开始,其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升降学说,如刘完素之玄府水火升降观、张从正之攻邪升降观、李杲之脾胃为升降枢纽观、朱丹溪之五脏气血升降观,均对后世气机升降理论学说阐发影响很大[9]。李东垣在继承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创立内伤病之脾胃学说,在论治脾胃内伤诸疾时明论脾胃升降,尤其重视脾气之升发,善运用升、柴等升发之品于补脾益胃药中,于补泻中灵活运用升降浮沉法,并提出“补中气,升清阳”之大法。“升降浮沉”之论贯穿于《脾胃论》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之中,对充实、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具有积极作用[10-11]。
脾位于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同时,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强调脾胃之气的升降,人体气机升降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也”,李东垣高度概括了气机升降运动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他在《脾胃论》中说:“饮食入胃,而精气行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东垣论五脏发病反复强调的是气机升降浮沉的失常,而治疗方法是调节脾胃升降之机。
2.2 气血相依,调和气血阴阳 李东垣强调脾胃不足、气虚下陷、阴火上乘是内伤杂病的核心病机;治疗重视补养脾胃,常用补脾胃(益气)、升阳气、降阴火(或散阴火)之法。在用药方面,常常升阳气与降阴火并进、扶脾阳与养胃阴兼顾、升清阳与降浊阴同施,且具有君药重、药味多、药量轻之特点。
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气血理论源于《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不居集》又曰:“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简要地概括了气与血在功能上的区别;但气和血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月经期,常出现气随血耗,清阳不升的病机,补中益气汤乃补中升阳之剂,合理的运用补中益气汤,常常可获桴鼓之效。
2.3 择时服药,以增其效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故在预防、治疗、养生、保健时,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12]。通过研究李东垣“顺应四时”的学术思想,概括为脏腑生理机能与四时升降相类、病因病机与四时密切相关、治疗法则当与四时参合、遣方用药宜与四时相宜、养生保健应顺应四时等几个方面,这种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至今仍可作为临床治疗用药及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13]。
补中益气汤乃补中升阳之剂,午前乃人身阳气升发之时,本文案例均嘱患者午前巳时服用,巳时为脾经主令,借经络之气旺盛之时,顺自然阴阳变化之理,助人身阳气之升发,对于中气不足,脾气虚损之阳气下陷诸症,能起到正向辅助作用,甚合天人相应之机[14]。
[1]杨艳红.李杲医籍著作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3):17-18.
[2]李佳明.曲生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及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便秘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3]施旭光,黄曼婷,王闽予,等.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虚证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6):860-863.
[4]胡炜,沈丹,牟重临.论升阳与疏肝相关性及临床运用[J].新中医,2014(4):5-7.
[5]陈翠玲,张金付.肝炎伴失眠症中医治疗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3,33(5):460-462.
[6]刘春倩,王玉栋,高福顺.李英杰治疗发热验案4则[J].河北中医,2014(2):169-170.
[7]何晶,赵红兵,邵铭,等.内伤发热中医用药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124-126.
[8]陈玉萍,马淑然,王庆国,等.基于肝藏象理论探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7):441-444.
[9]刘明,王建春,何宜斌,等.蔡炳勤教授调升降治疗外科术后便秘[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54-55.
[10]旺建伟,赵文静.李东垣《脾胃论》升降浮沉理论之观[C]//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哈尔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3.
[11]刘瑞,鲍艳举,花宝金.“金元四家”对气机升降理论的认识[J].辽宁中医杂志,2014(2):241-242.
[12]李基赫,高普.李东垣“顺应四时”医学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5):486-487.
[13]赵丽,孙外主,张瑞明.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运气大司天理论[J].华西医学,2012(2):309-316.
[14]吴雪,杨佃会,房鋢恭.“四肢当中取”治则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J].吉林中医药,2014,34(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