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奶牛养殖技术转变奶牛经营模式
——奶牛规范化饲养管理新技术

2014-04-15张吉昆鸟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粗饲料产奶量后备

张吉昆鸟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南昌市动物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200)

创新奶牛养殖技术转变奶牛经营模式
——奶牛规范化饲养管理新技术

张吉昆鸟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南昌市动物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200)

结合江西奶牛养殖现状,从“种、栏、管、料、防”上阐述奶牛高效饲养管理技术,旨在引导农户规范化饲养管理,加快奶牛转变养殖经营模式,实现江西奶业可持续发展。

江西奶业;现状;规范化饲养;新技术;经营模式

江西省奶源模式主要为“公司+农户”,即分散饲养收牛奶模式,这种模式农户养殖收益低。造成养殖效益差的根本原因是:①分散、缺乏规模效应;②专业化程度低;③栏舍简陋、牛奶质量差。据调查,江西散户所交鲜奶每千克价格比实力雄厚的牧场少0.4~0.5元,一年下来每头成年乳牛就相差2千多元。这种模式科技支撑不足,奶农利益未得到很好保护,因而不可持续,必将逐渐退出市场,为更先进的模式所取代。本文按照适度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结合江西奶牛养殖实际,着重从“种、栏、管、料、防”上引导农户采用规范化饲养管理新技术,加快奶牛转变养殖经营模式,实现江西奶业可持续发展。

1 种

牛种方面关键是选择优良牛种,优化牛群结构。

1.1 坚持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实现规模化奶牛养殖效益

在影响奶牛发展的诸多技术要素中,奶牛品种的遗传素质最为重要,在提高奶业生产效率贡献率上占到40%。从遗传的角度,我国牛群质量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世界奶牛平均单产为每年6t,欧美等发达国家达到10t。我国奶牛平均单产为每年5.5t。奶牛遗传水平的提升,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科学而有序地推进,耗时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尽管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相关企业一直在朝这方面做积极的努力,并初见成效。但是,长期以来的急功近利思想和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严重制约了我国奶牛遗传水平的提升速度与效果。缺乏稳定长效的奶牛遗传改良运行机制,使得奶牛遗传改良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国良种覆盖率依然较低。

1.2 江西乳用牛品种现状及牛群结构优化目标

我国乳用牛种虽然以荷斯坦牛为典型代表,但在各省的培育中都形成了适应本地区环境和饲养条件的地方特色的优良荷斯坦牛,我省奶牛的迅速发展并不以自繁自育为主,而是以外省引进为主,由于饲养环境的改变,加之农户对奶牛的生活习性了解不够,造成引入奶牛适应性差等不良后果。因此,应以自繁自育为主,引进为辅,培育能适应江西省气候特色尤其是夏季高温高湿环境的优质牛群,积极推进奶牛品种创新。有了好的奶牛品种,还需优化牛群结构。正常情况下,一个奶牛群的正常结构是:成年牛占55%~60%,后备牛40%~45%,后备牛中犊牛占35%~40%。即一个百头奶牛场,其正常结构应为:犊牛16头,育成牛12~14头,青年牛10~12头,其余的为成母牛。奶牛的合理淘汰率应为20%,如果配种做得好,牛群中有30%的青年母牛,每年的淘汰率可增加到30%,这样可外卖5%的牛。美国、以色列的奶牛年淘汰率都在30%,我国三元、光明大型奶牛场的淘汰率也在30%。在一定范围内,牛群的淘汰率越高,单产就越高。江西省除一些规模牛场外,大部分奶牛养殖户的淘汰率均很低,影响了全省奶牛的单产水平。

1.3 奶肉兼用,提高综合养殖效益

据试验,德系与法系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的杂种后代在试验群中一胎产奶性能无显著差异,与同群体纯种荷斯坦牛同胎次产奶水平相近,且乳固形物含量高。利用兼用牛的生长优势,除牛奶收入外,小公犊直接销售、育肥后销售以及淘汰母牛的销售残值亦较高,可以“双”获利。经粗略统计,除饲草料成本外,每头兼用型杂种母牛年可获利5 000元左右。如果母犊出生后留作繁殖,获利更高。

2 栏

栏舍建设方面,关键是要确保奶牛的舒适度。

2.1 栓系饲养,混凝土地面,奶牛舒适度差

除个别牛场外,江西省的多数牛场甚至包括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牛场,均为栓系饲养,栏舍简陋,且为混凝土地面,奶牛的舒适度差,奶牛每天的躺卧时间不到8h,泌乳量少,乳质差。饲养奶牛最重要就是要提高奶牛的舒适度,确保奶牛每天足够的采食与躺卧时间。通常奶牛每天的采食时间为5~5.5h,躺卧时间为12~14h。确保足够的采食时间,从而获得足够的采食量和营养物质。另外由于乳汁是在奶牛躺卧的时候分泌的,只有保证奶牛足够的躺卧时间,才能达到正常的产奶量。据试验,奶牛躺卧时间每增加1h产奶量增加约1.7kg。如果奶牛起卧时感觉不适,就不愿意躺下,势必影响牛奶产量,围产期站立时间过长还会导致泌乳期奶牛肢蹄损伤。就奶牛舒适度而言,混凝土地面是最差的,砖稍微好一些,橡胶板还可以,橡胶垫、三合土(即用黄土、细沙、石灰粉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比较好,锯末地面最好,但成本高。另外可以选用沙床,不仅让奶牛更舒服,还可以减少乳房炎的发生,降低蹄病淘汰率与牛奶体细胞数。

2.2 奶牛舒适度的评估

奶牛舒适度的现场评估可以从奶牛行为检测与管理检测两个个方面进行:①奶牛行为检测方面,主要对奶牛躺卧时间、关节损伤、行走进行评分(跛行)。正常情况下,80%以上的牛只躺着,说明奶牛很舒适。②管理检测方面,首先需要考虑关注奶牛卧床的舒适性,要注重牛场设计、牛卧床质量、牛群密度等、改善挤奶厅的管理。

2.3 科学选址,合理建设,确保奶牛舒适度

江西夏天潮湿、闷热,而奶牛最怕的就是热。因此,牛舍选址应座北朝南,背风向阳,场地开阔,地势高燥,具有缓坡、透水性强,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并在牛舍周围5 000m内,按每头成母牛配备0.1ha的粪污消纳地,可作为青、粗饲料供应基地。牛舍建筑要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为确保奶牛的舒适度,每头成年母牛要有6~8m2的牛舍,要有20 m2的运动场,牛舍和运动场最好是土地面,清洁、干燥。栏舍之间的距离不少于10m,牛栏舍附近种植速生杨等高大乔木,空闲场地要进行绿化,可起到防暑降温、净化空气的效果。有条件的牛场可率先实行散栏饲养,保证奶牛采食、饮水与休息的自由,这也是生产有机奶的关键技术之一。

3 管

3.1 奶牛饲喂技术面临的挑战与牛场数字化管理的缺陷

①奶牛饲喂技术面临如下挑战:干物质采食量低、优质粗饲料不足、日粮中精饲料含量过高、饲喂玉米过多、奶牛挑食、产奶早期体重下降过多、乳脂和?乳蛋白低、瘤胃酸中毒(慢性瘤胃酸中毒)、霉菌毒素的挑战、繁殖性能低下等。②数字化管理缺陷。目前数字化管理在江西还是一个短板,很多牛场即便规模牛场的数据也未予以充分利用。奶牛场数据记录齐全,不仅可起到追溯作用,而且管理人员和配方师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掌控与分析而不是凭经验、感觉,来更好地了解牛场的生产。

3.2 提高奶牛单产

3.2.1 影响奶牛单产的因素。①围产期饲养与营养不当,引发的产后代谢病及食欲下降,过肥及低血钙,进而影响到繁殖率、产后峰值奶量以及并发乳房炎。②日粮精料比例过高、TMR制作不当等引发的瘤胃酸中毒。③粗饲料品质差,所搭配的短纤维饲料不足。④牛舍设计不科学,冷热应激,牛床、垫料、水等引发的牛只舒适度差。⑤由挤奶程序、真空压力、环境、与营养等问题引发的乳房炎。⑥牛舍设计不合理、环境卫生差、瘤胃酸中毒引发的蹄病。⑦犊牛培育不科学。⑧日粮营养不平衡。⑨产奶天数偏高,缺少优秀配种人员引发的繁殖障碍。

3.2.2 提高奶牛单产所必须遵循的原则。①从了解限制单产提高的因素着手,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省饲料。②不牺牲牛只健康,也就是要保持瘤胃健康及提升机体免疫力。③不牺牲牛只繁殖,确保成乳牛繁殖率≥73%,要做到这点,关键是要确保日粮能量蛋白平衡,不一味追求日粮高蛋白。④保持合理的淘汰率,通常在20%~30%,且1/2以上淘汰为主动淘汰。

3.3 防暑降温,减少热应激的危害,提高牛奶产量与牛奶品质

3.3.1 热应激的危害。夏季牛只所受到的热应激主要来自饲料在瘤胃发酵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和环境热。其中环境造成的热应激对产奶量的影响很大。据试验,采用喷淋降温的奶牛采食量比没有进行喷淋降温的高30%。奶牛体温每降低0.2℃,牛奶产量就增加0.78kg。在待挤厅5次共30min的喷淋降温后,奶产量提高2.3kg。

3.3.2 物理降温。奶牛的物理降温措施包括给母牛降温与栏舍空气温降温,其中散栏饲养给母牛直接降温采用“喷淋+风机”形式,给空气降温则采用隧道通风、风机+喷雾等形式。栓系饲养给空气降温则采用风机、隧道通风、风机+喷雾、冷风机等形式。据试验,栓系牧场采用纵向隧道通风形式,结合喷雾降温,比传统牧场温湿指数下降至少4%左右。奶牛抗热应激的最佳物理措施就是在挤奶厅、奶厅待挤区、采食区等采用“喷淋+风机”形式降温,要求喷淋水量1.9~3.8 L/min,水质干净,喷淋覆盖每头奶牛全身。

3.3.3 夏季提高牛奶产量及牛奶品质的措施。①提供新鲜清洁的饮水,特别是要每天检查水槽是否干净。②提高日粮营养浓度,精准制作全混合日粮(TMR)。TMR日粮干物质要求在55%左右,要提高包括脂肪、淀粉、纤维在内的能量浓度,使用热增耗低的饲料,并适当提高蛋白浓度,控制瘤胃可降解蛋白(RDP),保证氨基酸平衡。常量元素中,提高阴阳离子差(DCAD),缓解代偿性酸中毒,补充钾离子和小苏打。微量元素中,补充维生素A、E,锌、锰、铜等。TMR现配现用,并保持日粮相对稳定。③饲喂一级以上也就是粗饲料分级指数(GI)大于33.51MJ/d

的高品质牧草,适当增加豆科牧草如苜蓿的用量,而相应减少禾本科牧草用量,保持足够纤维,预防瘤胃酸中毒。④增加全棉籽及短纤日粮替代部分禾本科牧草及精饲料。⑤增加豆皮类短纤饲料。豆皮是高纤维易消化的奶牛饲料,其能值可与玉米相媲美,其经济优势高于玉米。豆皮用于高粗饲料日粮时可防止和降低纤维和谷物淀粉消化产生的瘤胃酸中毒。在产奶牛日粮中可取代10%~25%的玉米,加量多寡取决于产奶阶段、日粮粗饲料含量及非粗饲料纤维来源。饲喂高有效纤维饲料时豆皮量可加大,产奶初期不宜喂大豆皮,容易造成真胃移位。⑥增加过瘤胃脂肪用量。⑦增加湿啤酒糟用量,但每日喂量最高不得超过10kg。⑧提高高品质过瘤胃蛋白如膨化大豆、膨化双低菜籽、棉籽蛋白粉等的比例,减少玉米蛋白粉的用量。⑨增加酵母培养物类添加剂的用量,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促进瘤胃发酵与粗纤维的消化率,提高产奶量。

3.4 后备牛高效饲养管理技术

3.4.1 搞好后备牛饲养管理的意义。犊牛从出生到第一次分娩统称后备牛,后备牛又包括犊牛、发育牛和育成牛等生理阶段。饲养后备奶牛的成本约占整个牛奶生产总成本的20%,是仅次于饲料成本的最大支出项目。后备牛培育的好坏,与成年母牛体型的形成、采食饲料的能力以及成母牛的泌乳和繁殖性能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第一个泌乳期的牛奶产量直接与奶牛体重、身高、产犊时的体况相关。据试验,后备牛产犊后体重为572kg,要比产犊后体重为522kg的后备牛在第一个泌乳期多生产318 kg牛奶。

3.4.2 建立适当的后备牛留养制度。根据初生重、体高、体重发育指标等进行留养,有利于小母牛适时配种和投产。国内先进的规模化牛场,将小母牛的留养体重定在35kg,因为小于35kg的犊牛可能后天发育缓慢,骨架小,体重低,骨盆狭窄,不仅以后的产量低,而且还易造成后备牛分娩时难产。

3.4.3 后备牛各阶段生长目标与差距。犊牛饲养各个阶段的目标不同,其中:①0~2月龄的日增重0.6~0.65kg,断奶标准是60日龄、颗粒料采食量1 kg、断奶体重75kg。②3~6月龄的日增重750~800g,6月龄时体高≥106cm,体斜长≥116cm,体重≥190kg。③7~12月龄的日增重650~700g,12月龄时体高≥123cm,体斜长≥140cm,体重≥320kg。④14月龄后备牛体重应达到375 kg,体高达到127 cm,参加配种。在24月龄时产犊、投产前体重580~610kg,体高达到138cm左右。江西饲养的荷斯坦牛后备牛在第一次分娩时体重一般在530~550kg,与580~610kg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成母牛的生产性能。

3.4.4 监测后备牛的生长速度,适时配种。后备牛在产犊和第一个泌乳期开始前不会对投资产生回报,所以后备牛的怀孕时间和稳定受胎率尤为重要。荷斯坦奶牛在体重达到约成年体重的40%~50%时进入青春期(体重250~318kg)。通常,管理良好的荷斯坦后备牛应该在9~11月龄时达到这个体重范围。监测后备牛的生长速度很关键,因为管理良好的后备牛饲喂全混日粮(TMR)可能生长得快一些,进入青春期比预期的早。如果管理差,后备牛可能生长较慢,进入青春期比预期的晚,导致受胎年龄(和产犊年龄)延后,增加饲养成本,丧失一些盈利机会。那么,如何进行后备牛生长速度的监测呢?如果将受配年龄目标设定在13~14月龄,体重为363~380kg,那么第一次产犊的年龄为应23~24月龄,平均日增重必须大于0.82 kg才能在24月龄时达到636kg的产犊体重。饲养后备牛的最大开支是饲料成本。这样,饲喂天数就对盈利有重要影响,因为饲喂天数是由产犊年龄决定的,而后者又是由受胎年龄决定的。于是,时间就非常重要,包括从出生到进入配种牛舍的时间、从配种牛舍到第一次配种的时间、受胎年龄和第一次产犊年龄。因此,要将后备牛纳入生产牛群计划,定期监测后备牛的生长速度(体重和肩高)。牛群一旦达到目标体重时应立即转入配种牛舍。如果后备牛的增重比预期的快,提前进入合适的配种体格,那么就不要拖延配种,否则后备牛可能会变得过度肥胖。

3.4.5 犊牛饲养管理。据调查,因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犊牛的死亡率可高达12%,降低了从牛群中选出最佳犊牛的机会。每头奶牛的产奶量都依赖犊牛时期的良好饲养,犊牛的饲养管理目标就是降低犊牛死亡率,确保犊牛健康成长,将来产更多的牛奶。

3.4.5.1 犊牛各阶段营养需要。①断奶后~3月龄犊牛的营养需要:DMI≥2 kg,CP≥20%,NEL7.32~7.53 MJ/kg,NDF≤25%,ADF≤15%,Ca0.8%~1.0%,P 0.4%~0.50%,日粮配方:犊牛颗粒料2~2.5kg。②3~4月龄犊牛的营养需要:DMI≥3.5 kg,CP≥18.5%,

NEL6.90~7.32 MJ/kg,NDF≤30%,ADF≤20%,Ca0.8%~1.0%,P0.4%~0.50%。日粮配方:犊牛颗粒料3kg,苜蓿1kg。4月龄目标:日增重≥800g;120日龄体重≥140kg;体高≥95cm。犊牛颗粒料中添加易消化的纤维、易吸收的玉米蛋白粉以及增加抗病能力的瘤胃素等营养因子。犊牛自由采食情况下不发生腹泻。4个月内犊牛平均日增重达到900g以上。③5~6月龄犊牛的营养需要:DMI≥5.0kg,CP≥17.5%,NEL 6.69~6.90 MJ/kg,NDF≤30%,ADF≤20%,Ca 0.8%~1.0%,P 0.4%~0.50%。日粮配方:犊牛颗粒料1kg,犊牛混合料2.5kg,苜蓿1kg,青贮4 kg。5~6月龄目标:日增重≥900g;180日龄体重≥190kg;体高≥100cm,95%以上犊牛达标。目前,国内好的规模牛场6月龄犊牛的平均体高107cm,平均体重200kg。

3.4.5.2 新生犊牛要及时采食足量到初乳。犊牛出生后1 h内(最晚不得超过2h)应喂到2~4kg的优质初乳,以提供足够的免疫球蛋白,提高犊牛的免疫力,出生6~9h再喂2 kg。总之,必须在24h内饲喂初乳2~3次,饲喂初乳4~6kg。如果犊牛在出生后2h内不能自行饮奶,应采用初乳灌服器灌服。

3.4.5.3 做好断奶准备。犊牛7d后可由其自由采食犊牛料(精饲料)或犊牛颗粒料。犊牛颗粒料营养丰富,富含优质可消化的谷物原料,促进犊牛瘤胃乳头的发育,并尽早训练摄入优质粗饲料,长干草的物理作用是促进瘤胃肌肉的生长。犊牛连续3d采食颗粒料达到1~1.2kg时可进行断奶,断奶时先将犊牛转入10~15头过渡圈小群饲养7~10d,喂奶量减少到3kg,并且在早晨、中午分2次饲喂。断奶后在原圈中继续饲喂3~5d后,转到3~4月龄犊牛圈。断奶时的体重要求达到出生重的2倍。

3.4.5.4 犊牛管理要点。①自由饮水时每天的饮水量应达到干物质采食量(DMI)的4~5倍。②分群时要注意适宜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应与采食槽位、饮水空间和牛床个数相匹配。一般每头犊牛采食槽位30~50cm,水槽饮水空间5~10cm,牛床个数与牛头数相同。③犊牛分群时不能单纯考虑月龄,还应根据个体大小和体况及时调整。④对生长发育缓慢的犊牛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⑤定期防治体内外寄生虫。

3.4.6 抑制过肥,促进乳腺发育。7~12月龄牛群是乳腺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如果脂肪过度沉积

会抑制乳腺发育,并永久地影响产奶性能。该期日粮的能量应在5.85MJ/kg,粗蛋白14.5%左右,并且根据每月体侧数据进行调整,体尺发育合格率应达到90%以上。该阶段应避免过肥,保证合理体况,理想的体况评分为2.75分。

3.4.7 适时配种,妊娠后期避免过肥。当后备母牛达到14月龄时应该考虑适时配种,配种时牛只体重应达到375kg,体高≥123cm,对于不达标的牛只应推迟配种。妊娠后期也是后备牛的最后阶段,此时是胎儿发育最快的时期,既要满足胎儿营养需要又要保持合理体况,不宜过肥。日粮能量维持在5.44 MJ/kg,粗蛋白13.0%~13.5%,日增重不宜超过650g,体况评分以3.5分为宜。

3.4.8 重视后备牛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在产前21d,仔细观察牛群,结合乳房的发育情况,适时将后备牛赶入待产牛舍。后备牛分娩时体重应该在580kg以上,头胎牛高峰产量目标值35kg/d。后备牛只有经过一个长期合理的饲养管理之后,才能在24~25月龄投产时,体重达到580kg以上,尽早达到头胎牛的产量高峰。

3.5 成乳牛饲养管理

3.5.1 体况评分与合理分群。体况评分是合理分群的基础,合理分群是体况控制的手段。奶牛体况评分是帮助人们评估不同时期饲养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调整日粮配方及饲喂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奶牛进行健康检查的辅助手段之一。因此,牛场每月必须进行1次体况评分。体况评分需要经验,评分人员最好固定。成乳牛是根据泌乳阶段、牛奶产量与体况评分实行分群饲养的。初产牛和围产期奶牛的饲养要做到按胎次分群、扩大采食量、观察乳房充盈度、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监测尿液pH的变化。高产牛的饲养要做到初产及时转高产,泌乳高峰以前尽量不调群,增加高峰期产奶量,提高泌乳持续力。

3.5.2 理想的体况评分。①产奶后期3.25~3.5;②干奶前期3.25~3.5;③围产前期(干奶后期)3.25~3.5;④分娩时3.25~3.5;⑤产后30 d 2.5~2.75(掉膘评分不得超过0.75)。

3.5.3 泌乳后期(产后201~干奶)。⑴泌乳后期奶牛生理的特点:产奶量继续下降,干物质采食量(DMI)下降,奶牛体重增加。⑵泌乳后期的饲养目标:①保证奶牛自身和瘤胃健康、胎儿正常发育。②逐渐恢

复体膘。③尽量减少牛奶产量的下降幅度,每个月下降幅度控制在10%以内。④饲喂以粗饲料为主,减少精饲料投入,以节约成本,要求至泌乳末体况评分为3.0~3.5分。⑤做好停奶准备工作,为下一个泌乳期打好基础。⑶泌乳后期的饲养方案:①分群。根据产量高低、体况、胎次结构、怀孕程度,选择其中1~2个指标作为依据进行分群。②精粗比30~40: 70~60;干物质采食量(DMI)占体重(W)的2.5%~3.0%,净能(NEL)5.85~6.27 MJ/kg,粗蛋白(CP)13%~15%,中性洗涤纤维(NDF)25%~30%,酸性洗涤纤维(ADF)17%~21%。③钙0.55%,磷0.35%,并满足其它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需要。⑷体况评分超过3.5的原因及对策:①原因。日粮能量浓度过高或精饲料投入过多。②对策。首先,利用泌乳曲线分析奶牛产量下降幅度连续10d是否超过3%,将过肥的牛集中在一起,然后检查日粮中的问题,对过肥牛只日粮作出调整。其次,就是降低日粮能量浓度,控制精饲料喂量与干物质采食量。

3.5.4 干奶期(干奶~产前21d)。奶牛进入妊娠后期,一般在产犊前60d停止挤奶,这段时间称为干奶期。饲养干奶牛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恢复奶牛乳腺和瘤胃机能,促进胎儿发育以及适应奶牛机体调整。干奶期的饲养目标:①对体况偏肥的牛只限饲或停喂精饲料,增喂粗饲料。②营养推荐:DMI1.8%/W~2.5%/W,约11~12kg/d;NEL4.60~5.85MJ/kg;CP12%~13%;通常每头每天精饲料喂量3~4kg;精粗比30∶70;粗饲料以青贮玉米与禾本科长干草为主,食盐每头每天喂量不超过30g;满足常量元素钙磷及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需要。

3.5.5 围产期。⑴围产期奶牛的生理特点与饲养目标:围产期指母牛产前21 d到产后15 d的一段时间。产前21d为围产前期,产后15d为围产后期。此时,奶牛要经历干奶、分娩、泌乳三个生理阶段。围产期里,泌乳牛易发低钙血症。初乳中钙含量比普通乳多2倍,随着产奶量的增加,钙的流失量也随之增加。当摄入的钙无法补充血液和骨骼中流失掉的钙时,就会发生低钙血症。奶牛一个胎次中70%~80%的疾病发生在围产期,而围产期疾病发生率占分娩牛只的25%~75%。围产期的饲养目标就是要克服DMI降低与能量负平衡。⑵饲养方案:①调整瘤胃环境,精饲料在产前1~2周逐渐提高到产犊时的6~7kg,DMI 14~15kg,CP13%~14%,精粗比例逐

步调整到40~50∶60~50。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A、D、E,维生素A缺乏时引起母牛阴道黏膜上皮角质化、流产、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维生素E和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已广泛应用于奶牛繁殖和疾病防治中。补充维生素E和硒能促进胎衣的正常脱落。③对于围产前期的奶牛即分娩前的奶牛,应饲喂低钙日粮(钙占日粮干物质的0.3%~0.4%,钙、磷比例为1∶1),以减少产后瘫痪,但在产犊以后应迅速提高日粮中钙量,以满足产奶需要。④自产前14d开始,每头每天补饲烟酸8g,氯化胆碱80g和纤维素酶60g。⑤分娩前1周日粮应逐渐过渡到与产后日粮相同,以减少应激。⑥分娩后及时饲喂益母草红糖水;口服丙二醇350mL;静脉补充50%葡萄糖500 mL;20%葡萄糖酸钙500 mL;10%盐水500mL。⑦分娩后应采用引导饲养法,用优质精饲料与粗饲料提高饲料的浓度,克服DMI摄入不足引起的能量负平衡。

3.5.6 成母牛营养管理及饲料品种多样化。①成母牛营养管理上,尤其做配方时要根据泌乳周期和生理特点来做配方,满足营养需要。泌乳牛配方设计时需从初产、高产、到低产形成合理的能量梯度,保持合理的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根据奶牛的反应,及时调整配方。②泌乳期奶牛饲料品种要多样化,除供给常规性精、粗饲料外,还要供给充足的块根类饲料(如马铃薯、胡萝卜、甘薯与甜菜等)和糟渣类饲料(如淀粉渣、豆腐渣、酒糟、醋糟等),可起到提高奶产量和催乳的目的。块根类饲料喂时应切成大小适中的片状或块状,防止牛食道梗塞。糟渣类饲料配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每头奶牛每天喂鲜糟渣10~15kg为宜。

3.6 奶牛的高效饲养技术

3.6.1 精准饲养,提高奶牛饲料转化率。饲料转化率指的是每千克饲料干物质能够生产多少千克乳脂率为3.4%的标准乳,不同产奶天数及产奶期牛只的正常饲料转化率为:产奶天数小于90d的初产牛为1.5~1.6,产奶天数大于200d的初产牛为1.2~1.4,二胎以上小于90d的泌乳牛为1.6~1.8,二胎以上大于200d的泌乳牛为1.3~1.5,产奶天数小于21d的新投产牛为1.6~1.8,产奶天数位于150~225d之间的泌乳牛为1.4~1.6。

影响饲料转化率的因素主要有:①产奶天数。新产及90d内牛只饲料转化率较高,应努力维持全群牛只产奶天数在150d内。新产牛及90d内牛只应该最大程度上的使用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添加剂及饲料。②产奶量。高产奶牛其维持需要(12kg干物质)比重减少,牛只饲料转化率较高。在管理上还要关注其它影响产奶量的因素如乳房炎、奶牛舒适度及挤奶次数等。③日粮精粗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粗饲料会降低干物质采食量,进而降低产奶量。然而过度饲喂精饲料也会造成瘤胃酸中毒及产奶量下降。在饲料价格高时,尽量不要考虑过度饲喂精饲料,而应考虑在高精饲料日粮中使用短纤饲料(豆皮、甜菜粕、湿啤酒糟及棉籽等)或以短纤饲料取代禾本科牧草。④奶牛分群是否适当。勿频繁调群,每个月一次。初产牛独立成群,新产牛喂给25~30 kg奶量以上牛群日粮。如果原来只有一群或两群,根据不同奶量改为两群或三群,可提高饲料转化率。⑤莫能菌素(商品名“欲可胖”)提高饲料转化率、能量利用效率及产奶量。在日粮中使用莫能菌素(每头每天150~450mg)等同于饲喂0.45~0.91kg的玉米。添加莫能菌素有可能导致乳脂率降低,此可通过专业营养师调整配方而得到改善。⑥添加剂。使用减少牛只过度动用体脂肪,提高肝脏合成葡萄糖能力,提高饲料转化率及产奶量(1.5~4 kg)的添加剂。其它添加剂有含有纤维素分解酶等的添加剂或产品、高产牛使用过瘤胃氨基酸、好的过瘤胃脂肪、酵母培养物、活性酵母菌、过瘤胃胆碱(降低脂肪肝)等提高饲料转化率及产奶量。使用这些添加剂,通常达到至少1∶2的投入产出比。

3.6.2 使用高质量的粗饲料。①过多使用禾本科牧草的危害。使用禾本科牧草的目的在于提供牛只反刍,有利于瘤胃健康,但过度饲喂禾本科牧草则让瘤胃更饱满,限制牛只采食量,最终影响产奶量。此外,日粮禾本科偏高,TMR的制作相对不理想,也容易造成牛只挑食精料,负面影响瘤胃健康、乳脂率、产奶量及蹄叶炎。②使用优质粗饲料如苜蓿,要注意补充能量。使用优质苜蓿(最低要求为酸洗纤维ADF<30%,中洗纤维NDF<40%),可提高NDF消化率,每提高1%NDF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提高0.17 kg,标准乳产量提高0.23kg。使用高质量苜蓿草搭配短纤饲料及最低程度上的使用禾本科牧草可以较好配制出理想日粮,但同时要增加日粮能量浓度以使日粮能量蛋白平衡。③以全株青贮取代黄贮。

3.6.3 不饲喂超过奶牛需要的磷。中国农业大学张晓

明教授对全国13个省市的276个牛场的奶牛日粮磷水平的调研结果表明,泌乳牛日粮磷水平有83%超过NRC标准,1.7%超过我国国标,青年牛日粮磷水平有73.9%超过NRC标准,3.6%超过我国国标。而高磷并不能提高产乳量,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一项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针对9个年产奶量超过13 636 kg牛群的调查发现,奶牛日粮磷含量为0.39%(范围0.37~0.43),说明高产奶牛每日含磷量不需太高。宾州大学有关磷的研究,亦说明日粮磷含量提高并不会提高产奶量。据李胜利与刘建新的研究表明,日粮中0.35%的磷水平可以满足日产奶25~30 kg的奶牛的生产需要,0.37%的磷水平可满足后备母牛对磷的需要。据此研究成果对现有奶牛日粮配方进行调整,可降低日粮磷水平0.2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技术推广至全国就可以节约生产成本10亿元/年,减少磷排放量8万t,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2001NRC磷饲喂量推荐标准为:产奶量(kg/d)25、35、45与54.5的奶牛日粮磷需要量分别为0.32%、0.35%、0.36%与0.38%.

3.6.4 使用低淀粉日粮(20%~22%淀粉)搭配高质量粗料。首先,在使用低淀粉日粮时,可同时结合玉米或全株青贮玉米的加工,好的玉米加工可提高玉米的淀粉消化率,减少粪便淀粉的流失。提高玉米淀粉消化率可采用细粉碎(1 100um)、蒸气压片、挤压或将玉米粉加水调整至30%~40%水份做青贮(密封发酵)均可达到近似效果。其次,目前小麦及大麦价格较玉米为低,可以考虑替代日粮中1/3的玉米,但应同时降低其它蛋白原料用量,考虑淀粉消化率及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可溶性纤维+糖类)等。第三,可考虑使用豆皮替代玉米,但仍应考虑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提高淀粉消化率。

3.6.5 使用副产品。在原料高涨时可以考虑一些副产品替代精饲料或粗饲料,但是替代后应相对增加日粮微矿或其它成份。使用副产品应考虑产品是否可以长期供应和保存难度。使用啤酒糟及豆腐渣应注意能量蛋白平衡问题,使用DDGS应注意来源、适口性及其油脂含量,油脂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的负面影响及引起乳脂率和奶量下降。常见副产品及可在日粮中添加的比例(占干物质):豆皮10%、全棉籽10%、玉米麸皮(玉米淀粉渣)25%、湿啤酒糟(30%干物质)15%~20%、DDGS(含脂肪>10%)10%、DDGS(含脂肪<10%)20%。

3.6.6 利用计算机配方软件,设计精准饲料配方。设计饲料配方时应考虑日粮粗蛋白、酸洗纤维、中洗纤维、36h或48h中洗纤维(NDF)消化率、过瘤胃蛋白、蛋白分解速度、碳水化合物分解速度、淀粉含量、脂肪含量、脂肪饱合度、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日粮阳阴离子平衡值、日粮氨基酸比例、日粮能量蛋白平衡、日粮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流到小肠的可代谢性蛋白与可代谢葡萄糖量等。原料包括粗饲料都必须进行化验,以配制精准饲料配方,达到最大效率,并避免浪费。此外,目前多数牧场的TMR加工极度不合理,造成牛只挑料、蹄叶炎、食欲及奶量不佳等,应请调整放料顺序、搅拌时间及配方等,直到使用宾州颗粒分级筛分级到达上层8%~10%,中层30%~50%,下层40%~60%为止。

3.6.7 不要使用劣质、低价的犊牛开食料及犊牛奶粉。0~6月龄犊牛的生长,决定这头牛将来的长势及产奶量,此期缩减对犊牛的投资可能影响初产牛奶量500~1 000kg以上。养殖者应努力让牛在14月龄体重超过380kg时配种(理想体重应超过400 kg),头胎分娩体重超过590kg(理想为超过625kg)。

总之,在原料高涨、奶价低迷时,应使用高质量粗饲料(苜蓿、全株玉米青贮)及全棉籽搭配短纤饲料,满足牛只在各阶段应有的营养及饲养管理,设计精准饲料配方。再结合如何提高饲料转化率、合理使用添加剂及副产品。并考虑如何减少氮及磷的排放,仍能维持高产量及效益。

3.7 挤奶卫生

3.7.1 挤奶操作不规范,环境性乳房炎高发。在调查中发现,散养户挤奶时,用一条毛巾,一桶水对待挤奶牛只乳房逐个简单清洗,卫生条件极差,未做到一头牛一条毛巾,清洗一头牛后,水桶中的水就已成为粪污水,但挤奶员为图方便,赶工时在水桶中的水用完前决不换水,更不用说在挤奶前后对乳头进行药浴。散养户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达30%~40%,其中就与因牛体卫生差、挤奶操作不规范、前后未药浴引起的环境性乳房炎高发有关。

3.7.2 规范挤奶操作,挤奶前后药浴乳房。挤奶环节对牛奶品质影响也很大,在挤奶前,通常会用专门配置的药水清洗牛的乳房,然后用消毒毛巾擦拭,这道工序叫药浴,以降低奶牛环境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挤奶开始时,每个乳头的前三把奶弃之不要,药水清洗后的残留物质,将随着这三把奶冲刷出去。

在挤奶过程中,条件许可的话,还可给奶牛听和谐的音乐,一方面让牛放松,不产生烦躁情绪;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奶牛大脑皮层的兴奋,使排乳反射加强,从而增加产奶量。挤完奶后,立即用浴液浸泡乳头,同样是为了降低环境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因为挤完奶后,乳头需要15~20min才能完全闭合,此时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极易侵入,导致奶牛感染。目前,国内大型现代化牧场在奶牛繁育、养殖、挤奶等方面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一个机器人每次只为一头奶牛服务,没有其他人和其它牛的干扰,奶牛可以一边吃料,一边挤奶,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挤奶,能提高产奶量。一般牛场为了能获得奶牛稳定的产奶量,都要设计好固定的挤奶时间,可规模牧场,产奶牛多,牛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有的牛早就到了挤奶的时间却要等着不能挤,便容易对奶牛造成应激。有了挤奶机器人,奶牛想挤奶的时候随时可以挤,回归自然,对牛是一种解放。提高奶牛的生活舒适度,不仅提高了牛奶品质,而且挤出的牛奶更卫生。

4 料

4.1 粗饲料品质差,多数散养奶牛未吃饱

目前散户养的奶牛多数都没有吃饱,比如说一头600kg体重的奶牛应该保证采食体重2%的粗饲料,这就相当于12kg的粗饲料干物质。假定秸秆含12%的水分,要饲喂13.6kg的秸秆才能吃进去12 kg干物质,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奶牛日粮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决定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奶牛只能采食体重1.2%的NDF,一头600kg体重的奶牛,只能吃7.2kg的NDF,但是秸秆的NDF都在70%以上,按比例600kg体重吃10 kg秸秆就再也吃不进去了。20 kg的产奶量就要喂8.9kg精饲料,再让奶牛吃10kg的粗饲料就吃不进去,只能吃5~6 kg秸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奶牛DMI是不能满足奶牛的需要的。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是粗饲料的质量限制了奶牛的采食量。由于粗饲料没有量和质的保证,实际生产中,精饲料多了,草少了,就会出现瘤胃酸中毒,造成奶牛消化障碍,引发各种疾病。散养农户没有量的概念,奶牛每天到底要吃多少草料才能吃饱不是很清楚。

4.2 探讨江西区域特色奶牛粗饲料发展模式

任何一种原料,在奶牛的日粮中都不是必须要用的。典型的例子为英国牧场没有全株玉米青贮、没有豆粕、没有玉米,照样能将奶牛养到单产10 t以上。养殖者需要摸索不同区域的粗饲料发展模式4.3 奶牛配方设计原则及种类

设计奶牛配方的原则就是建立在合理分群的基础上,满足各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要求精粗比合理,瘤胃能氮平衡,日粮的适口性好,降低公斤奶饲料成本。奶牛配方类别主要分为:3~5月龄犊牛、6~12月龄青年牛、12~24月龄青年牛、初产牛、高产牛、低产牛、干奶牛、围产牛等阶段。

5 防

江西省的多数奶牛养殖户,在奶牛疫病防治上,存在着“3个缺乏”:①缺乏整体监控、预警理念;②缺乏效益型处理方案;③缺乏敏锐准确分析、判断疫病发生主因的能力。要针对“3个缺乏”搞好奶牛的卫生防疫、卫生保健(乳房与蹄部保健)、营养代谢病的检测以及临产牛的监护工作。

[1]谢五生,喻晓,胡志平.江西奶牛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6,(4):17.

[2]张吉昆鸟.江西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践行“5个重要指标”,推进江西奶业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 23(12):140~146.

[3]张吉昆鸟.以“5个重要指标”为指针,实现江西奶业可持续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增刊):51~57.

信息之窗

美国因PED调低2014年猪肉产量预期

美国农业部2月10号发布了美国农业部发布全球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由于目前猪流行性腹泻疫情(PEDV)仍在传播,报告调低了2014年美国猪肉产量预期。报告称2014年猪肉产量预期值为234亿磅,低于1月份预测的236亿磅。

PEDV目前在美国23个州出现,正在减少生猪存栏规模,它对仔猪有100%致死率,受感染猪场要通过数月时间来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本刊辑)

1004-2342(2014)01-0009-08

S823.9+1

B

2013-10-07)

奶牛信息统计监测预警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313)。

猜你喜欢

粗饲料产奶量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如何降低乌骨羊养殖成本?
提高母猪产奶量的方法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绒山羊怎样合理搭配饲喂粗饲料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粗饲料分级指数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荷斯坦牛各胎次产奶量规律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瘤胃可降解缬氨酸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