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2014-04-15张慧栾迎生
★ 张慧 栾迎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6)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最早出现在美国越战后,许多老兵出现一系列的精神障碍等应激症状,当时称之为“越战综合征”[1]。之后众多国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首次正式采用PTSD的名称和诊断标准[2]。21世纪,随着众多灾难事件的发生,中国开始研究PTSD,不仅引入西方对PTSD的理念和治疗方式,并从中医方面分析病因及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 PTSD的临床表现
PTSD主要有三大症状,包括重复体验、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重复体验”是指患者总是在遇到与事件相关的场景时总会回忆起创伤事件,并会产生生理、心里上的强烈反应。导致无法摆脱对创伤事件的反复回忆和相应的精神痛苦。回避症状表现为患者总是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物、形式、处境等,进而导致感觉障碍、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对创伤事件重要部分的失忆等[3]。警觉性增高一般集中于创伤后第一个月,表现为睡眠障碍、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高度易感性等。张宁等[4]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幸存者发现:PTSD的症状与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相关,女性更多的表现出闯入、警觉和回避倾向的PTSD症状;30~40岁年龄组创伤后影响最大;已婚者表现出更多的闯入、回避和警觉症状。同时,李春秋等[5]通过对北川地震3~6年级学生进行分析显示:最突出的症状是焦虑,其次是抑郁和创伤后应激症状,其中女生的症状表现多于男生。
2 PTSD的发病机制
2.1 西医相关的发病机制 研究显示PTSD的症状与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相关。Yehuda等[6]发现PTSD患者存在以下变化:(1)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系那是HPA轴负反馈增强。(2)低水平的皮质醇,表现为可的松水平在尿液和唾液中明显减低。(3)下丘脑-垂体轴的各系统非常敏感。(4)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敏感度也增加。熊亚敏等[7]通过MRI测量30例PTSD患者发现海马容积的变化与PTSD的分级存在相关性,海马可能参与了PTSD的病例、生理等过程。陶嵘等[8]研究大鼠杏仁核胃泌素释放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GRP)的变化与恐惧记忆的关系,结果显示,条件恐惧后GRP显著升高,地西泮能显著降低GRP的浓度。
2.2 中医相关的发病机制 祖国医学虽无“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名的明确记载。对是对很多疾病的论述里面均可见对PTSD的描述,包括“郁证”、“脏躁”、“百合病”等。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郁》中记载了很多情志致郁的医案。杜元灏、王玲玲等情志的调节与肝和脑有关,脑神失调,肝失疏泄为情志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王燕真等[9]认为PTSD病位在心、脑,与肾、肝等脏关系密切,其发病机理为惊恐伤肾,心神失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宋月晗等[10]认为PTSD由惊而发,病位关乎心、肝胆、脾胃、肺、肾等,病理变化在于气虚、气滞、痰停,其发病机理总结为“有惊而发-气乱生痰-痰气胶结”的动态病机过程。
除了中西相关的发病机制,武沛佩等分析认为创伤前因素(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信仰等)、创伤因素(创伤级别、经历、创伤后的损伤程度等)、创伤后因素(生活态度、社会支持等)等都与PTSD的发病相关。
3 PTSD的治疗
3.1 西医的治疗方法 现在应用较多的是阶梯疗法治疗PTSD,尤其是儿童患者[11]。翟金国等[12]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PTSD早期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预防其发生,但是停药容易出现节段症状,损害认知功能等反应。刘燕玲等[1]报道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制剂因其不良较多,逐渐被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所取代。王怀海等[13]研究发现帕罗西汀具有良好的预防PTSD的效果。
3.2 中医的治疗方法 宋月晗等[10]认为PTSD由“惊”而发,病位关乎心、肝胆、脾胃、肺、肾等,同时其病理的变化显示气虚、气滞、痰停,表明PTSD治疗方剂应当“调和五脏、理气化痰”,温和汤类方剂尤其是十味温胆汤,以“和”为主,重在理气化痰,可调五脏,可作为本病治疗的首选方剂。王燕真等[9]研究针灸对PTSD的治疗,选取针刺百合、神庭、四神聪、风池、艾炙肾俞、志室、命门,能够调神醒脑、安神通督开窍,益肾助阳调志,简便效价,可以用于临床上治疗PTSD。吴丽丽等[14]报道加味四逆散能够通过调控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功能状态发挥抗应激性抑郁作用。
除了中西医治疗方式,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在PTSD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和再处理、精神分析治疗和其他心理治疗。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更为常用和有效[15]。
4 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对PTSD的病因病机的分析、治疗等均有很大的发展,对相对成熟、规范的西医对PTSD治疗是很好的补充和促进,而且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PTSD,有效的减轻了西医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促进中医治疗PTSD向着规范化和统一化的方向迈进。
[1]刘燕玲, 马凤霞, 吴鸿雁. 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012): 1 198-1 200.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DSM-IV.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M].Amer Psychiatric Pub Inc, 1994.
[3]Vieweg W V R, Julius D A, Fernandez A,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linical features,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119(5): 383-390.
[4]张宁, 张雨青, 吴坎坎, 等. 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1): 69-72.
[5]李春秋, 柳铭心, 王力, 等. 北川极重灾区小学生地震后创伤症状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1): 66-68.
[6]Simeon D, Guralnik O, Knutelska M, et al. Basal norepinephrine in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J].Psychiatry Research, 2003, 121(1): 93-97.
[7]熊亚敏, 胡章勇, 周义成, 等. 不同类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海马容积的 MRI 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ISTIC, 2007, 2(2):96-99.
[8]陶嵘, 张亚林, 王芙蓉, 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模型的情景恐惧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3): 314-317.
[9]王燕真, 杨莎, 彭玉琳, 等. 从选穴探讨针灸治疗 PTSD[C].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10]宋月晗, 李峰, 刘燕, 等. 从“惊” 探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医病机[J].环球中医药 ISTIC, 2011, 4(4):284-286.
[11]Albucher R C, Liberzon I. Psycho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in PTSD: 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02, 36(6): 355-367.
[12]翟金国, 赵靖平. 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治疗新进展及-床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5, 5(2):85-88.
[13]王怀海, 谭庆荣, 王志忠, 等. 帕罗西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照研究 [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9(1): 1-3.
[14]吴丽丽, 严灿, 丁胜元, 等. 加味四逆散抗应激性抑郁效应及其海马 NMDA 受体通道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7, 23(11): 1 425-1 431.
[15]池迎春, 廖成静, 马慧军.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6): 1 023-1 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