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龙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
2014-04-15李梦梦1卢轩1王漫1
李梦梦1,2 卢轩1,2 王漫1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指导:张智龙
张智龙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
李梦梦1,2 卢轩1,2 王漫1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指导:张智龙
张智龙教授认为面肌痉挛的基本病机为血虚肝失所养,筋失所濡,肝风内动。对于本病应从肝论治,以养血柔肝、舒筋缓急为治疗大法,采用养血柔肝针法、动静针法和逍遥散治疗,并依据舌脉,随证加减。
面肌痉挛 养血柔肝 针药结合
1 审病求因,从肝论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风胜则动”,历代医家据此多将本病归于风证,认为本病多由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筋脉,阻滞气血运行,或者气血亏虚无以濡养面部筋脉,虚风内动,或是肝肾之阴暗耗,阴虚阳亢,浮阳不潜,久之肝血不足,阴液枯竭,以致阳愈浮而阴愈亏,阴不制阳所致[1]。张师认为此病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审视瑶函》有言:“此症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率拽振跳也,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之患。”肝主筋,且开窍于目,脾主肌肉,而胞睑属脾,肝藏血,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其性刚劲,内寄相火,易升易动,若肝血不足可引起肝气生发或者疏泄太过,一则肝血不足,筋失所养,二则肝阴暗耗,阴不制阳导致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致面肌痉挛,出现眼、面部筋急抽搐、胞轮振跳,故张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血虚肝旺,血不养筋,肝风上扰,当从肝论治。
2 方随法立,养血柔肝
张师认为面肌痉挛其病在肝,其因在血,其动在风,其象在筋,故治当养血柔肝,舒筋缓急,临床多主以养血柔肝针法和逍遥散化裁治疗。养血柔肝针法是张师根据肝脏体阴用阳,其性刚劲,宜柔宜顺的生理特点所创的一种具有养肝柔肝、疏肝平肝作用的针刺方法。常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肝旺脾弱,肝脾失调之证。穴取:风池、支沟、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其中风池施以徐疾提插泻法;支沟、阳陵泉、太冲施以平补平泻之法;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施以徐疾提插补法,留针30min。方中阳陵泉为足少阳经脉气所入之合土穴,功善疏肝解郁,舒筋活络。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行之经火穴,走而不守,能调理本经之经气,而三焦内连脏腑,外通皮毛,贯身之上下内外,为气机运行之通道,取支沟可调理肝胆经经气,疏利气机,佐阳陵泉解肝之郁,裨无形之气调达有序。
血海为脾血归聚之海,三阴交为足厥阴、太阴、少阴三经之会,均有扶脾统血、养血活血之功,为治疗血分诸证之要穴,二穴补肝血,以养肝之体。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经气所入之合水穴,功善健脾化湿,既可佐足三里以益气健脾利湿,又可合血海、三阴交以养血活血,使有形之血输运有度。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入之合土穴,土中之真土,经气之枢纽,有升清降浊之功,化积行滞之力,为调理胃肠,补益气血,强壮之要穴,是治疗足阳明胃经本经本腑和与胃有关的脏腑器官病变及气血病变之常用穴,自古被推崇为百病皆治之要穴。太冲为肝经经脉所注之输,又是原气之所留,其性下降,善于疏浚开导,故刺本穴可疏肝理气,养血柔肝,调血通经,为治疗肝之脏病、经病的要穴,其佐阳陵泉以疏肝解郁,配三阴交以养血柔肝,使肝郁之气得散,纵收之筋得缓。诸穴合用,使郁滞之肝气调达舒畅,亏虚之营血生运有常,羸弱之中洲健运如常,气血兼顾,肝脾并治。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用于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方用柴胡疏肝解郁以治肝之用,当归、白芍养血涵木以治肝之体,当归芳香而行气,味甘而可缓急,茯苓健脾祛湿以助运,白术补土和中以生血,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薄荷辛散助柴胡以解郁,生姜发郁火而安内攘外。全方疏郁和中、肝脾并治、气血兼顾,调营扶土之中寓疏通调达之法,随其性而自逍遥。张师认为逍遥散正合面肌痉挛之病机关键,故以此为主方,随证化裁,但强调临床应用应结合患者的体质、长幼、地域、病情轻重等,按每位药在方中所占的比例施以药量,本方中,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炙甘草之比为3∶3∶3∶3∶3∶1∶1,而薄荷少量即可[2],取其凉透之特性。
张师认为针刺和中药之间存在一定的增效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叠加。二法同施可增强养血柔肝之功,调和肝脾之效,为治疗本病的基础方。
3 相机权变,随证加减
张师临证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养血柔肝,舒筋缓急”虽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但本病病机复杂,仍需依据患者舌脉、症状来探求病因、归纳证候、分析病机,判断转归,从而相机权变,随证加减。若证见面肌抽搐,劳累或情绪紧张时加重,虚烦失眠,怔忡健忘,舌质淡,脉细弱,此为心血不足、脾气亏虚、筋脉失濡的心脾两虚证,针刺可加脾俞、中脘、内关、神门,方药合用归脾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养血柔筋;若证见面肌抽搐,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加剧,面红目赤,耳鸣头胀,口苦咽干,平素急躁多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此为肝阳亢逆、风动于面的阳亢风动证,针刺加申脉、照海,方药合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若证见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头昏目眩,失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弦,此为血不养筋、虚风内动的血虚风动证,针刺加太溪、肾俞、脾俞,方药合用镇肝熄风汤加减以养血育阴,熄风止痉;若证见面肌抽搐,伴有恶风恶寒,头痛,鼻塞,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此为风寒阻络、筋脉收引的风寒阻络证,针刺加颊车、阳白、外关,方药合用大秦艽汤加减以祛风散寒,通络柔筋。
4 辨明真假,平衡阴阳
由于本病表现为眼睑及面部肌肉跳动,属动证范畴,张师根据张景岳《类经附翼》中“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理论,使用独创的动静针法来使患者重新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3]。静针法取具有镇静作用的腧穴或反应点,如督脉的印堂、神庭、风府、大椎、身柱、筋缩,以及具有镇静作用的后溪、申脉、合谷等穴;或者于痉挛抽搐的部位寻按反应点,以按之痉挛抽搐停止减轻为是。操作要采用轻、浅、微的弱刺激手法;针感宜轻微,似有似无;留针时间宜长,留针中不施手法(静留针法)。具体来说静针法操作时,进针出针,徐入徐出,行针留针中不施手法,针刺深度宜浅,针感宜微,似有似无。动针法取具有兴奋作用的腧穴或反应点,如水沟、百会、足三里、至阳、关元、命门等穴;或者于瘫痪肢体的上部寻按反应点,以按之瘫痪肢体有抽搐跳动现象为是。操作要采用重、深、强的强刺激手法;针感宜强;留针中不停地或间断地施以手法(动留针);具体来说动针法操作时,针刺手法宜重,可采用雀啄术、捣针法、透穴针法、提插捻转等多种强刺激手法。针刺深度宜深,针感宜强,以产生感传或肢体抽搐跳动为佳。留针中不停地或间断地行针施以手法,可接以电针以加强针感和感传。临床运用此法治疗本病时,须先辨别“真动”与“假动”,若为原发面肌痉挛所致跳动,则为“真动”,须采用静针法以静制动,若为面瘫日久所致的继发性面肌痉挛所致跳动,则为“假动”,须采用动针法以动制动[4]。
5 验案举隅
杜某某,女,47岁。2013年5月30日初诊。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眼睑抽动,未予治疗,随后逐渐加重,右侧面部广泛抽动并牵扯至耳后,予苯妥英钠、弥可保口服后症状减轻,停药后症状反复,后经针灸治疗后症状略缓解。今日来我院门诊就诊。刻诊:右侧面部眼睑、口角抽动明显,耳中轰隆声,纳可,寐差,入睡困难,易醒,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既往史:无。中医诊断:面肌动(血虚肝旺);西医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法当养血柔肝,熄风镇静。予以逍遥散加减。处方:
柴胡15g,当归15g,白芍2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薄荷(后下)10g,夜交藤30g,合欢花15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络石藤30g,僵蚕10g,钩藤(后下)20g,川牛膝30g,地龙15g。常法煎服。针刺以养血柔肝针法为主,穴取:双侧三阴交、太冲、支沟、血海、足三里、阳陵泉、地机、风池、丝竹空、后溪、申脉、照海、神门、内关,患侧听宫、迎香、下关、扳机点、颊车、地仓。以上穴位采用静针手法,留针40min,每日1次。
2013年6月6日诊:患者经治右眼睑及嘴角抽搐较前减轻,耳中轰鸣声好转,寐差好转,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原方去牛膝,加骨碎补20g、石菖蒲20g。针灸继前治疗。
2013年6月20日诊:患者经治右眼睑及嘴角抽搐较前明显减轻,仍有右眼睑抽动和耳中轰鸣声,近日喷嚏时作,寐安,二便调,舌暗、苔薄,脉弦细。前方去络石藤,加蝉蜕10g。针灸继前治疗。经过两月针刺加中药治疗,患者面肌痉挛基本消失。
[1]马睿杰,虞孝贞.虞孝贞治疗面肌痉挛经验举隅.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77
[2]王漫,张智龙.穴-药汇通辨“逍遥”.四川中医,2013,31(1):29
[3]张鑫,张智龙.张智龙应用动静论辨证施针思想发微.江苏中医药,2010,42(2):13
[4]张智龙.五味斋医话医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5
编辑:傅如海
R277.745.12文献识别码A
1672-397X(2014)09-0014-02
李梦梦(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lu0000513@163.com
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