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体禀少阳”之临床探究

2014-04-15南彦武

吉林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枢机三焦少阳

南彦武,韩 斐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小儿体禀少阳理论是中医儿科诸多经典理论中公认的小儿禀赋理论,该理论源远流长,始阐发于《黄帝内经》,后完善于仲景之《伤寒论》,广泛应用于后世医家。少阳有着特殊的气化结构,少阳学说在儿科的应用,具体体现为小儿患外感时易寒易热,于内伤时易虚易实,故而临床医家辨治儿科疾病多从少阳论治。

1 少阳学说之源流

少阳学说源于《内经》,早在《素问·阴阳类论》就记载到:“一阳者,少阳也”[1]197。王冰认为:“阳气未大,故曰少阳”,指出了少阳即阳气初生之意,其阳气虽不至盛,但寓轻清冲和之气,禀清阳上升之性,春生阳动,万物萌生,开始了个体的生老病死的演变。《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其主要内涵包括:1)一年之中少阳主春生之气。如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2]。2)一天之中少阳之气升发于子时,少阳之气的升发对其余各脏腑气机的升发、调畅起到决定作用,故可调节脏腑气机。《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即指出:少阳司开阖,助肝之疏泄,共同调畅气机,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经络,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经络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少阳之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少阳学说完善于《伤寒论》,《伤寒论》中少阳病篇完整的指出了“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之提纲证,同时指出其四大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七大或然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指出其主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而“少阳为枢”正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小儿不断枢转,变化的“阴阳平衡”十分恰当[3]。故衔生出柴胡剂、四逆散、逍遥散、温胆汤等,意在和解[4]。

2 小儿体禀少阳之气化结构

小儿体禀少阳之特点与其少阳之特殊气化结构有密切关系。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及其对应的三焦孤腑,和中正之官胆腑。少阳属相火,其气化结构正如《四圣心源》中所述:“手少阳三焦主气,足少阳胆经从之化气而为暑,此其常也”,即少阳经以手少阳三焦经为主,足少阳胆经从其化气。也就是相火寄于胆腑之说,即病理情况下出现“司化者见从化之气”而出现惊剔、失眠等胆郁痰扰的表现,或“从化者见司化之气”,出现胆火上炎的临床表现,或“司化者自见其本气”,出现三焦水道不利之水肿等临床表现,或“从化者自见其本气”而出现胆气不足的临床表现。以上种种临床表现,皆是由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此外,少阳具有升发活动之性,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是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足少阳胆内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手足少阳经脉相连,故二者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相济,出入自如,阳气才能宣达内外,游行上下,发挥布散转输之枢纽[5]。因此要将小儿体禀少阳这两方面特殊的气化结构考虑在内,指导儿科临床辨证论治。

3 小儿体质及发病特点

早在《灵枢·逆顺肥瘦论》中就提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揭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血少气弱。《颅囟经》指出:“凡小儿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揭示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一切脏腑的功能尚在发育之中。明代万全《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在此首先提出“小儿体禀少阳”的观点,指出小儿自出生到成年,时刻都在生长发育,且不断变化,如体质量、身长、动作、语言等,脏腑功能也在不断向成熟的方面发展。《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小儿为少阳之体,于时为春,春气固上升者也,于五行为木,木性喜上达者也。”近代刘弼臣、安效先认为以“少阳之体”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是根据生长速度快,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物质基础都处于稚弱状态,好似春天阳气方生,弱而未壮的特点来概括的,其生气蓬勃的特点,类比少阳之体。小儿禀春生之气,虽机体尚脆弱,五脏不坚,脾胃虚弱,胆气怯弱,但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其为邪侵之后,御邪驱邪无力,感邪后常杀生长升发之气,升发之气被遏,易入少阳,故临床上发病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特点,即外感病过程中“易寒易热”,内伤后“易虚易实”。而少阳学说恰可以概括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体现小儿生理特点[6],“少阳学说”强调小儿阳气偏盛而稚嫩,阴不足,一旦患病,抗病能力弱,体现了小儿易病且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7]。

4 小儿体禀少阳之临床辨治

4.1 辨外感,重视寒热 小儿体禀少阳,感受外邪后传变迅速,易寒易热。《内经》中提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即明确指出腠理毫毛为三焦经和膀胱经的外应,亦是人体最外面的一道防线,当人体感受外邪,经气不利时先在此二经上做出反应,或三焦经、膀胱经出现疾病而外现于腠理毫毛,进而出现临床症状。《内经》中提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之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正如吴鞠通所说:“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指出感受外邪时辨证施治的越早,其临床预后也就越好。笔者认为由于感受寒温的不同,其传变方式亦有所差异。当以寒邪为主时,疾病的传变便以膀胱经为主,其临床变化也符合《伤寒论》提出的六经辨证体系;而当人体感受温热病邪时,邪气就顺着三焦经传变,临床变化也当然就符合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辨证。而小儿体禀少阳,腠理毫毛脆弱,易寒易热,传变迅速,因而,俞景茂认为多种不同疾病凡属少阳失利,枢机失和诸候者,均可以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如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恢复期、鼻炎等病[8]。俞教授认为凡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用小柴胡汤加减以寒热并用、消补兼施、表里同治,恰合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和疾病寒热虚实错综的病情征象。总之,“小儿体禀少阳”学说在小儿发生外感疾病时,辨清外感病邪之性质,传变之途径,对指导辨证治疗、揭示疾病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4.2 调脏腑,注重疏导,忌壅补妄泻 小儿体禀少阳,五脏娇嫩,易虚易实,少阳之气的升发对人体各脏腑气机的升发、调畅起到决定作用,故可调节脏腑气机。《内经》中又言:“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指出肾气对人体的生、长、壮、老、已都很重要。《四圣心源》中提及“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9],指出相火亦分阴阳,相火下达于肾则肾气可得温煦,这即是《内经》“少阳属肾”之说的最佳诠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及的“男子八八,女子七七”[1]12之生、长、壮、老、已的规律,是在肾气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小儿少阳枢机不利,亦会影响小儿之生长发育。此外,肾为真阴真阳之所在,主骨生髓,故有“少阳主骨”之说[10]。然而小儿脏腑比较娇嫩,不耐攻伐,一旦少阳枢机不利则导致相火不能下达于肾,导致肾气的推动作用削弱,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此时宜疏导脏腑气机,不能见此证候便谓虚证,加以壅补,这样便更伤五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1]20进一步推广了少阳辨证之范围,此处胆指的是少阳经当令之时,而不是单纯的胆经。少阳经当令之时,阳气始生,脏腑之气机开始生发,故少阳经当令之时,胆气的升发与否对人体五脏的气机是关键。因此临床上调理脏腑时要考虑到小儿体禀少阳之特点,注重疏导,禁忌雍补妄泄。

5 结语

总之,在临床辨治疾病时,要重视小儿体禀少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这一特点,在辨治外感疾病时注重寒热,这样才不至于以寒济寒,以热治热。在调理脏腑时注重疏导,切记壅补妄泻,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辨证治疗、揭示疾病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李杲.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

[3]徐荣谦,王洪玲,张虹,等.“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理论的核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373-375.

[4]张志军.“少阳枢机”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6):998-1000.

[5]安海林.少阳升降论[J].光明中医,2012,27(4):670-671.

[6]徐荣谦.少阳学说与小儿体质特点[J].中医杂志,2004,45(2):155-156.

[7]徐荣谦.试论“少阳学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7):11-13.

[8]余六平.俞景茂教授用和解少阳法异病同治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31(8):727.

[9]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

[10]陆鹏,张丰正,王鸿度.“少阳主骨”浅析[J].西部中医药,2009,22(9):7-8.

猜你喜欢

枢机三焦少阳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五谈肝与咳、喘、哮
——肝与枢机密切相关对肺之影响*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童心童画
《三千年》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常少阳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