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昌九产业一体化推进途径

2014-04-15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李 华

(九江学院商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双核一体”的昌九联动发展战略,是江西省积极策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共同在长江中下游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明智之举。在昌九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高水平的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只有推进产业一体化,通过立足各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有序整合两市现有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 (产品)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进而将昌九地区打造成引领江西省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笔者以为,南昌九江产业一体化在实施中,不要一味借鉴我国其它已经成功实现一体化区域的发展路径,应当在路径选择上力争有所突破,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创造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1 构建“一区多园”产业园带,打造“昌九一体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综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会发现,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一定领先经历了从“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要素集聚、企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与促进的自我累积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増加所在区域的产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实践证明,当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时,其所具备的诸多优势使区域工业化进程加速,区域整体发展速度与竞争力明显提高。所以当前,各地在产业发展中,都以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的推动方式。

通常,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参与社会分工及市场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取决于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产业的发展。而受规模报酬规律的支配,现代工业产业 (企业)大都以集聚状态集聚在特点的空间区域,产业 (企业)集聚门类越多、数量越大、程度越高的地方,亦因此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该区域也亦从此获得比其他区域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与累积循环效益。在市场运行中,这种集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集聚类型也各有所别。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产业集聚,都必须有诸如产业园区或工业园区之类的载体或平台。产业园区会通过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品吸引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昌九地区经过多年来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的推动,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还不足以称其为产业集群,离真正的产业集群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产业园区建设的规划没有形成统一整体,而是各县区各自为政。在区域发展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利益格局,无论园区大小都是自己的蛋糕,不可能把机会让给别人。所以,在缺乏对园区整体规划的形势下,昌九地区产业园区运行中存在明显的“产业色而不特”“重量不重质”“企业群而不聚”等不良现象。少数地方工业园在招商引资时,盲目地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对未来的产业方向、产业配套没有明确的思路,对入园企业缺乏选择,还停留在靠拼资源、提供优惠政策的低层次的招商引资上。有些园区为完成指标,争取政绩,有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甚至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也招到工业园区。有些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或缺乏主导产业,项目虽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既不“精”,也不“特”;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占用了有限的园地。

因此,各地的产业园区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往往也无法完全与更高层次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园区所引进的企业也并非全部符合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为解决这种园区分散的格局继续制约江西产业集群和经济的整体发展。在一体化过程中,应当基于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的视角,在昌九地区范围内,沿昌九工业走廊沿线,以南昌、九江两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构建基于昌九一体的大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省级政府层面统一规划调度,分属两地行政区内的其它产业园区不受制于地缘上的属地关系,都在此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和框架之内重新规划和布局,打造成以“一区多园”为核心的产业园带,经济区发展运行中,无论区内、区外的产业园区,都能享受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拥有的各项优惠政策。

笔者以为,打造“昌九一体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可以通过强化经济区和系列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集群政策的顶层设计,有效整合两地经济发展资源,培育产业集群[1],创造集群优势,提高昌九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由此推动江西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制度设计可以绕开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选择受制于各地行政壁垒限制的困局,在南昌和九江两个行政区之间构建一种良性的有序竞争和合作的共赢发展机制,有效解决“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之间的矛盾。

2 渐进式解决产业同构问题,打造园区合作共建模式。

区域发展中,经济利益是地方利益的基础,而经济利益又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地方政府通过产业规划、产业财政支持等政策积极支持和发展相关产业,而这些产业不仅能提供相关工业产品和居民消费品,而且解决了该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地方政府上交财政税收[2]。因此,各地政府争相发展本地产业的动力一直都十分强劲。加之受我国长期财政分权而治和GDP竞赛的影响,产业同构问题成为各地区间产业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宏观国家宏观层面正努力朝结构优化方面转化,但现实结果不尽人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南昌、九江地区工业基础好、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是江西省传统的工业基地。由于不同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各不一样,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基层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就业岗位等[2],都对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情有独钟。所以在招商引资选择中,对可以进入的企业和产业都缺乏科学的遴选机制。而且,由于南昌和九江两市同属于一个区域经济圈内,地理位置的毗邻使各地的要素禀赋极为相似[2],这就决定了所选择的产业和企业必然较为相似,直接导致不同地区的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性,同一地区的产业内的企业之间也没有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分工,没有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相互认同和协调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因此,地理位置靠近、交通便利、资源禀赋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等状况,导致昌九地区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2]。主要表现为[2],一是各地企业之间相互简单模仿,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关联度较低,竞争激烈,甚至相互压价诋毁,在国内外市场上造成恶劣影响。二是各个基层政府将对方看成是竞争对手,而不是可以合作的伙伴,在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各自规划和投资,不关心和周边区域的合作,盲目投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各地区之间相互竞争项目、重复引进、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下形不成规模经济,造成资源浪费等。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使其科学、合理,这既是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笔者以为,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解决产业同构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二、三”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上,而应当具体到与该地区比较优势息息相关的具体企业和产业。其中有三个方面必须尤为重视,一是在新引进企业和产业的选择中,要摒弃以往通过大量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而获取产业的思路,不能将其他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淘汰下来的产业作为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那样必然会重蹈其他地区高污染、高能耗的覆辙。二是要通过政府在园区经济发展规划中,通过逐步形成园区合作共建的途径,引导移动性要素的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促使各地所引进的企业和产业成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三是通过市场调控,引导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合并、重构,通过产业重组和延长产业链来解决同构问题,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就能形成不同的产业分工和结构,逐步形成产业“成链”,产品“成簇”和企业“成群”区域间共赢发展格局,并因此提高产业整体水平,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4]。

3 建立科学的产业遴选机制,培育自身主导产业

针对以上园区经济功能要有效发挥,地区产业布局要优势互补等目标,必须有“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特色主导产业予以支撑,要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搞好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配套。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聚集,支持一批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逐渐形成“一区一主业”的格局,每个区县只保留一个工业园区,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两个主导产业,不符合本地产业规划的招商项目一律不允许落户[5]。

昌九一体化实施中,产业一体化不仅仅是产业的空间上的优化布局问题,主导产业选择也是核心问题之一。从已经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较好的产业基础是其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但这些地区现在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棘手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选择了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途径。事实上,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利益来讲,梯度转移并非一种科学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方式,短期内虽然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变革,但这些淘汰的产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对我国资源浪费等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昌九地区在产业选择中,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应当构建科学的产业遴选机制,其中有四个基本原则必须得到充分考虑。一是产业选择必须有利于产业升级;二是产业选择必须有利于结构转型;三是产业选择必须有利于生产方式转变;四是产业选择必须立足于整个昌九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立足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发展周期,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生命周期较长的产业,并且从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的高度整合昌九地区内各县市区的资源要素,注重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鼓励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核心业务,中小企业发展专业化配套的零部件生产[5]。与此同时,壮大主导产业不仅要求主导产业本身的规模不断扩大,还要求与主导产业相关的支持配套产业具有相当的规模,从而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龙头,以相关配套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条。通过主导产业的有效带动,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

4积极对接周边城市运输网络,充实基础设施,为扩大产业出口规模创造条件

产业一体化发展必然促进地区间要素流动规模、产品销售规模的快速扩张,这就给水、陆、空等物流运输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2011年2号文件要求,积极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构建以长江干线为主,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共同组成的沿江运输大通道,发展现代物流,带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长江中游地区,打造以武汉新港为主体,以宜昌、荆州、黄石、长沙、岳阳、九江、南昌为综合运输主骨架,以中部地区重要港口为补充的国内综合运输中转集散基地,形成长江中游港口群。基于这一要求,南昌、九江必须主动对接这些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条件,加快建设与这些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和交通体系建设,突破性建设快速交通走廊和经济走廊,实现同城化。这样可以为各城市间的要素资源流动、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创造流通通道。

同时,除长江黄金水道以外,对于昌九一体化发展至为重要的是应当通过与武汉间铁路的对接,直接连接至汉新欧铁路运输网。汉新欧铁路武汉至欧洲6国国际货运专列,经安康、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到达新疆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捷克梅林克帕尔杜比采,行程10 863公里,运行约23天[6]。这一铁路线的开通,打开了直达欧洲的陆上货运大通道,不仅更加方便引进欧洲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设备、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6],同时也能将华中地区的高附加值产品直接快捷的运往欧洲。从江西省历年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来看,欧盟地区是出口量最多的地区。而以往的出口要么通过铁路往南运输到广州后转水运出口,要么往北运到九江后转水运出口,现若能在昌九与武汉的铁路网络连接上发展得更便利,则通过汉新欧铁路出口货物到欧洲会更比通过水运更快捷,对企业更高效的占领市场是大有裨益的。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2009-2020年)的通知.2010.

[2]汪伟全.利益共享:区域合作的永恒主题 [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10.

[3]王勇,李国武.论产业集群的地理边界与行政边界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9(2):62.

[4]彭岚兰.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王晓霞.我国地方政府集群升级政策的问题探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5):30.

[6]石斌,王珍珍.湖北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先声夺人 [N].中国交通报,2012-12-29.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