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4-04-15黄志辉王宏丽肖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
文_马 冬 黄志辉 王宏丽 肖寒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在给公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能源、环境、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可持续交通作为一种高效能、低排放的发展方式,逐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可持续交通的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能源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加快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也为可持续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
1.1 交通车辆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全年累计产销汽车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4.76%和13.87%,首次突破2000万辆,连续五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保有量也随之快速增长,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37亿辆,连续两年突破1亿辆。
交通运输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源。交通车辆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行业节能减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06年正式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阶段以来,目前已实施到第三阶段,对降低我国汽车行业能耗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显示,2013年中国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水平为7.33 升/100千米,比2006年下降10.2%。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显著优势,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2010年10月,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累计示范推广了27400余辆各类新能源汽车。
1.2 交通能源
据统计,2013年我国全年汽油消费8721万吨,同比增长12.2%;柴油消费15380万吨,同比增长0.3%。其中交通行业消耗了汽油总量的80%、柴油总量的50%左右。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1%,因此,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而且严重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
1.3 管理措施
为应对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减缓能源、环境、拥堵等带来的压力,各地纷纷加大了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其中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城市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外,还制定出台了限行、限购,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等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排放,取得了积极效果。
2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车辆
中国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基本处于美国和欧日之间,在国家“十一五”规划期间,与欧盟的差距非但没减少,反而拉大。美国的燃料消耗量看起来很高,但其燃料经济性却不是最差的,因为美国的汽车排量很大,功率很高,平均整备质量比中国高400千克,按照整备质量每增加100千克油耗增加0.5 升/(100千米)的水平,美国的燃料消耗水平可以降低2 升左右。因此,中国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技术水平差、能源消耗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由于新能源汽车存在成本高、续驶里程短、基础设施不完善,推广应用效果不明显。201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2198.4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76万辆,占整体汽车市场的0.08%。
2.2 交通能源
交通运输业是能耗最大的行业之一。推动低碳燃料发展,降低单位能源碳强度,对于降低交通行业碳排放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比例较高,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严重不足。虽然纯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是零排放,但是由于我国电力结构以火电为主,使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潜力大打折扣。
2.3 管理措施
除北京、上海等个别城市出台了机动车总量调控政策,其他城市尚未出台机动车发展规划,存在盲目发展的情况。公共交通普遍存在便利性和舒适性差等问题,出行比例明显偏低。城市缺乏整体的规划,空间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交通需求,降低了出行效率。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不高,运营管理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可持续交通的发展。
3 建议
为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推动交通车辆低碳化发展
3.1.1 加强交通车辆燃料消耗管理
为进一步降低汽车行业燃料消耗量水平,我国先后于2006年7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实施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标准。2012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三阶段标准,引入了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的概念,促使企业在保持产品多样性的同时降低整体的燃料消耗量。目前我国汽车燃料消耗量标准已经涵盖乘用车、轻型商用车、重型商用车、摩托车、新能源汽车等,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已经公布,管理办法也已征求意见。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第四阶段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启动。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指出,争取到2015 年,中国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 升/100 千米,到2020 年降至5.0升/100千米。
3.1.2 提高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潜力
传统汽车在汽车保有量中占据重要比重,应加大推广应用发动机可变气门、高压共轨、启停、涡轮增压、高效变速器等技术,有效降低燃料消耗。混合动力技术不仅能较好的解决传统汽车发动机长时间在低热效率区域工作的弱点,而且还具有有效回收制动能量的特点,应不断加大混合动力技术推广应用,使之成为标准配置。汽车整备质量对汽车能耗有很大的影响,质量越大,能耗越高。发展小型高效汽车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和经济性效益。鼓励引导小型车、小排量车的发展,降低交通车辆平均排放水平。
3.1.3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加快培育和发展纯电、插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目前应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布局及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补贴,减免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等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实现交通车辆零排放目标。
3.1.4 降低交通车辆生命周期排放
交通车辆在生产制造、使用及报废等各环节都伴随着能源消耗及排放,因此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汽车行业清洁生产。加强交通车辆日常检验、维修与保养,对于降低燃料消耗及排放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发易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及零部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掌握再制造核心技术,加强对可用资源的再生利用。
3.2 加快推广应用低碳燃料
3.2.1 建立低碳燃料标准体系
低碳燃料是指通过对燃料排放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包括原料生产及运输、燃料炼制及运输、燃料消耗等多个环节),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低于基准化石燃料(汽油、柴油)的燃料。加快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低碳燃料评价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促进汽车燃料多元化、多技术协调发展,降低燃料平均碳强度。
3.2.2 降低燃料生命周期排放
加大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力度,提高化石燃料炼化工艺,降低全生命周期排放水平。电力作为一种新型汽车燃料,终端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优点,但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由于我国电力以煤电为主,碳排放较高,因此要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比例,创新技术,实现电力清洁化,降低电力温室气体排放。
3.2.3 加大低碳燃料推广应用
鼓励低碳燃料技术研发,通过工艺改进、技术创新降低化石燃料碳排放强度。加大投入、提高供应,开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可再生电力等低碳燃料的示范应用。加快低碳燃料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低碳燃料推广应用鼓励政策,加强部门协调,共同推动燃料低碳化发展。
3.3 加强交通车辆管理
3.3.1 调控交通车辆保有量及结构
综合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环境承载能力等情况,制定交通车辆发展规划,防止盲目增长。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对驾照、车牌等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交通车辆的合理发展。在控制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积极调整交通车辆保有结构,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淘汰、更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
3.3.2 降低交通车辆使用强度
通过车牌号限行、征收拥堵费及排污费、提高燃油税和停车费等经济行政手段,适当限制交通车辆出行总量,积极引导交通车辆出行向公共交通转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等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建设,扩大公交专用车道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的快捷性、舒适性,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建立自行车及步行专用道,倡导低碳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3.3.3 提高交通车辆运行效率
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布局,减少出行次数及出行距离,提高出行效率,促进城市交通规划协调发展。加快智能交通(ITS)建设,提高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通过采用车辆信息和通讯系统(VICS)、电子收费系统(ETC)等技术,提高车辆行驶速度,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燃料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