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的困境与策略
2014-04-15肖绍聪
肖绍聪
(井冈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 吉安 343009)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的困境与策略
肖绍聪
(井冈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 吉安 343009)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正面临着认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的双重困境,主要受到知识民主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的严重冲击。为秉持大学精神文化之鹄的,需要坚守和发扬大学哲学性格。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策略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理念,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志趣,塑造理性的大学学术精神,并在开放过程中变革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大学哲学性格;学术资本主义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引领着大学的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并为大学文化的实践赋形。一般来说,价值层面的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实践层面的大学精神文化则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1](P82)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人长期努力所形成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核心文化中最独特的部分,它规限着大学的现实发展取向。国内学界已经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思想认识方面,有学者从大学精神存在的种种现实困境的分析入手,强调坚持以大学精神为核心来深化大学文化建设;[2](P43)在大学精神文化具体建设方面,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精神文化的重建问题,[3](P20)也有学者主张通过提振文化自觉来建构和谐大学文化,[4](P75)并进行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精神文化的途径探索。[5](P63)已有相关研究多从文化、制度的层面对大学精神文化进行建设性的探索,但较少从内在的角度对大学精神文化本身进行哲学式的反思。事实上,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的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精神文化正面临着认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的双重困境。
一、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知识民主化对当代大学理念的冲击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我国大学在精神文化层面上首先面临着来自知识民主化的巨大冲击。知识是一种与文化、价值、权力等相关联的社会建构物,在一定时期内曾被作为社会公器。大学一直是文化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的主要生产地,现代大学是塑造文化公民身份和技术公民身份的重要机构。当代大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公共领域成为一个关键的参与者,从而促进知识的民主化,[6](P11)打破对于知识的阶层垄断。而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的入学门槛的一降再降,这既便利了广大知识青年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给大学带来了重大忧患。
一方面,是大学精神和追求品味的下行。为迎合大众和社会的需要,大学在降低入学门槛的同时,不断修改自己的学术标准,由强调大学的理念逐渐转变为强化大学的功用,并在批判精英教育的过程中将大学的精英意识也一同给抛弃了,曾经的“象牙塔”如今成为了世俗社会中的一个普通机构;另一方面,是大学对于“高深知识”的独霸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当代大学在“高深知识”生产上的垄断地位不断衰减,并受到一种分散性知识生产模式的潜在威胁,知识生产从大学发展到了许多不同的社会机构,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到知识生产之中。[7](P10)尤其是在当前有些开放教育机构,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知识的生产与传承。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当代知识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纵向传播转向了点状传播,人人都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近年产生的开放大学是作为传统大学的革新者、补充者的角色而出现的,其提供的人人可享、处处可及、时时可学的“私人定制”式的教育服务对传统的大学教育理念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因此,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当代大学正面临着“本体性”危机,大学的形象和地位需要予以重新确认。
(二)学术资本主义对当代大学精神的挑战
按照当前一般的高等教育观点,服务社会被认为是大学的第三大功能。服务社会是大学全部职能的自然延伸。当代大学既是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单位,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要素的来源,是社会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要素。[8]事实上,大学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更需要大学的服务;大学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思想引领等方式为社会提供独特服务,这也为大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但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大学服务社会的真义往往被曲解,许多人都认为:大学为社会服务首先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就是要让大学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大学的服务内容也常常被理解为有助于国家社会的财富创造,从而导致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重大偏向,并使得当代大学精神中出现了学术资本主义的趋势。
所谓学术资本主义,指的是“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大学争取外部资金“进行与市场有关的研究,包括应用的、商业的、策略性的和有目标的研究等等,不管这些钱是以研究经费和合同的形式、服务合同的形式、与产业和政府合作的形式、技术转让的形式”。[9](P8)学术资本主义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追求收入的最大化,提高大学作为社会参与者的信誉度,但学术资本主义的崛起明确地表明了大学学术劳动在实质上的变化,体现的是利益动机向学术精神的侵蚀,进而引起大学校风、学风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在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变化。“大学教师和学者们也掉进了学术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两难陷阱中,其境地更为尴尬。一部分如商人一般以‘一不做、二不休’的精神游离于市场之中;一部分如职员般夜以继日地穿梭于各种培训班之间以行‘书匠’之职积累着家庭的财富。”[10](4-57)总之,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精神提出了重大挑战,如果当代大学不能及时应对以改变唯利是图的形象,将使得人们对待大学的态度将更像对待其他社会普通机构,对待大学教师将更像对待一般劳动者,这将引发整个大学文化生态的巨变。
二、大学哲学性格:重塑大学精神文化的根基
(一)大学哲学性格是大学最突出的特征
大学不是普通的社会机构,它是“社会中的大学”,但不是“社会的大学”。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大学的精神生活,确切地说,在于大学的哲学生活。从大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的形成是与人的哲学自觉紧密相关的。哲学自觉驱使大学人对自身及周遭世界进行精神上的永恒追问和对真理进行执着的追求,就如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它给大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是大学进步的条件。”[11](P169)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大学的高贵之处也就在于大学对真理和自由的无私、无畏、无限的追求。大学人的这种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追求最终凝练、升华为大学哲学性格。
大学哲学性格主要是指大学在本质上不止是知识、学问的生发之地,更是寻获真理、智慧与自
由的精神之域,它是大学人力图超越世俗生活、追求卓越的精神指征;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教育,而且还是一种智慧教育。[12](P4)大学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不只在于小我的整全,更在于对整个世界的把握,大学哲学性格使得大学能够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时代的局限,从而具有全局的眼光、高远的抱负,真正的大学都应该是世界的大学、永远的大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具有“象牙塔”的高贵品质,它与世俗的社会普通机构在精神境界上有着极大差别。
(二)当代大学更需要坚持大学哲学性格
大学哲学性格对大学具有本体性意义。在我国当代大学遭遇“本体性”危机、大学精神文化面临现实困境的情况下,持守大学哲学性格更具有实践意义。要破解知识民主化所带来的冲击,大学就必须秉持自己对于卓越的教育标准;要祛除学术资本主义的不良影响,那就必须坚守学术的公益性,防止科学研究被过度功利化、商业化。大学哲学性格让我们看到,大学是为有准备的心灵而设的,大学的学习与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锻炼,大学培养的是具有卓绝才智的精神贵族,朝向的是人性的卓越。大学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是大学人哲学追求的集中体现。从这一角度而言,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的高地,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大学肩负着“化大众”的社会责任。因此,大学不应该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或委曲求全地“服务”社会,大学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时代精神的领导者和卓越人才的培育者。
大学的正道在于形成“才富”中心而非“财富”中心,大学教育指向的人内心的丰盈而非世俗物质的丰收。当代中国民众大都希望大学能够开放性地为所有人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满足市场经济的多种需求,事实上,这种要求大学在数量和精神上都实现“大众化”的思想是对大学的本义的严重曲解。即使是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马丁·特罗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大学天生是精英式的机构:它们接纳那些资赋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由教师引导着他们学习艰深的学科,通过长期而严格的教育与训练让他们获得学术资格证书。”[13](P8)虽然精英教育与社会民主化的大潮相冲突,大学也不能固守精英教育的传统模式,但大学依然需要坚守自己的精英意识和一贯的博大胸襟,大学哲学性格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如果我们希望大学独善其身,而不是希望其他机构取而代之,听任这些机构超越大学,那么我们必须守护大学的独特性。”[14](P49)大学之所以能够和教会一样从中世纪延续至今,而没有像同时期其他社会机构一样中道陨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大学和教会都能够在精神上薪火相传、一以贯之,只不过前者坚持的是哲学之路,后者坚持的是神学之路。因此,千年来的大学发展历史告诫我们,当代大学要不被其他社会机构所湮灭,就必须高扬理性的大旗,坚守大学的哲学性格。
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策略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大学理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学的功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11](P150)这四项任务构成一个整体,都是大学理想的生命整体的一部分,缺一不可。不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看,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当代大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民众对大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欲求,而大学却在极力迎合、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淡忘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并在整体上导致了大学精神文化的去个性化、世俗化。
在当代开放社会语境下,大学也需要不断地走向开放,大学需要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服务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地方高校更应对本区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人才与智力支撑,提升高校对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贡献率,提高教育资源投入的产出率。”[12](P72)但是,大学所提供的服务与一般社会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别,大学服务社会必须坚持公益性、科学性和自身功能的自然延伸等原则。大学能够为社会提供的最恰当的服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理性健全的人。事实上,大学服务社会一定要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中心而转的,其根本着眼点是为更好、更有效地培养人才而服
务的。如果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与大学生的专业成长无关,如果大学创办的科技园没有成为大学生实习、锻炼的实践基地,如果大学服务社会的精神没有融入人才和专业培养方案,那么,这样的“服务社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服务社会,而只是大学参与市场行为、进行公益活动,甚至是沦为某些大学机构和个人谋取私利的堂皇借口而已。因此,为避免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精神的劫持,就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大学理念,回归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志趣。
(二)塑造理性的大学学术精神
学术是大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大学成功实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学术承担着来自各方的重大责任,大学学术精神直接影响着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但在当代语境下,大学学术精神受到了学术资本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严重影响,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逐利意识不断增强,开始从利他主义和公共服务的价值观转向市场的价值观,并逐渐形成新的认识论,认为能够应用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创业知识成为学术的新宠。学术资本主义将给大学财政安全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加速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分化,促使大学管理模式将由治理转向经营,使大学学术劳动和教师学术生活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当大学学术职业与社会上的一般研究机构、研发中心变得雷同时,大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独特意义。
大学是发展人的理性的地方,不是盈利之所。大学的哲学性格已经提示了大学生活和大学学术的独特性在于理性的高扬和精神的纯粹。大学人对“高深学问”的偏好源于人天生的好奇心,对“高深学问”的探究是为了不断满足人的好奇,这一理性行为的持续造就了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的大学精神传统。大学要培养的是“哲学之才”,而非“利禄之徒”,“哲学之才”都有着一定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其所思所行都是基于个体独立思考和个人理性决断的基础上的,他只服膺于真理,而不会过多地纠缠于世俗和利益盘算。大学的学术也应该抱着发展人的理智的目的,大学人的形象首先应该是“理性人”,而非“经济人”。因此,大学需要为自己的学术划界,回归理性的学术精神传统,摆脱各种外在目标对大学学术精神的裹胁,从而保障大学的教学独立、学术自由,这种积极的信念是引领大学不断走向卓越的“幽灵”[15](P76)。惟其如此,中国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意味着不仅是大学服务一流,更是大学精神一流。
(三)在开放过程中变革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以应对时代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因此,大学精神文化也具有时代性,总是随着时间的前移而不断发展变化。在应然状态下,大学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当代中国大学所遭遇的由知识民主化引发的对传统大学理念的冲击,实质上是由于大学的发展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宏观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正处于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开放社会并非一个完美社会,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建构中的社会。就我国情况而言,我国也在逐步走向开放社会,这既体现为社会的开放,包括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民主,也体现为思想的开放和价值观的多元。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封闭系统,长期痴迷于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校园教育模式,崇尚知识来源的权威主义。随着开放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之外,产生了开放大学这种全新的开放教育形式,进而消解了“高深知识”来源上的权威主义倾向,它在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在为培养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而奠基。因此,当代中国大学如果不想被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式教育所排挤、替代而走向终结,那么,它就必须作出重大变革。
当代中国大学首先需要以开放的思维路径来反思大学发展的正道。大学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哲学性格,大学最大的功用在于促进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大学的理想是崇高的:各种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是真理的展现,都是帮助生命成长。”[11](P141)大学并不需要徒劳无功地试图去满足所有的社会需求或试图取悦所有人,大学无法做到全知全能,它只需要做好自身最擅长、最核心的任务,即培养人才、发展人的理性,扬长避短,哪怕放弃部分自己并不擅长的知识领域或服务项目,也不影响它成为一所合格的大学。其次,当代中国大学要以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目光来审视当前遭遇的大学精神文化发展的困境。大学的理想是高远的,大学的眼光不应该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市场或政府的需要,
类似于学术资本主义这样急功近利的学术取向往往会拖累大学精神的健康成长。最后,当代中国大学要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和借鉴其他各种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要吸收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引入各种优秀的文化形态,使之在大学内部不断交流与融合,推进大学文化的变革与创新,从而成功化解当代大学面临的“本体性”危机,进而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
[1]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7).
[2]骆郁廷.注重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
[3]薛允洲,卢国华.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精神文化[J].现代教育,2012(20).
[4]计祝保,王萌.我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以文化自觉为视角[J].现代教育,2012(2).
[5]黄庆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精神文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6]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吴洪富.知识民主化进程中大学的危机与新生[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8]顾海良.服务社会:大学的新理念新要求[N].人民日报,2008-11-20(14).
[9]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2]刘立刚,徐华巍.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2).
[13]肖绍聪.论大学哲学性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14]马丁·特罗.从大众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15]史密斯,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的来临[M].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6]谢翌,张释元.优质学校的理论假设:走向卓越之"魂"[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Development of Contem porary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e in China:Dilemma and Strategies
XIAO Shao-co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e is the kernel of university culture,and academic spirit i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spirit culture.Under the dual impacts of academic democracy and academic capitalism,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facing dilemmas both in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and in values orientation.For persistence of the spirit culture,it is necessary to insist on the university philosophical feature and have them in well play.The key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e in China is to establish student-centered university ideas,talent-training-cored university goals,rational university academic spirit and to reshape the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e through opening up.
university spirit culture;university spirit;university philosophical features;academic capitalism
G640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6.015
1674-8107(2014)06-0092-05
(责任编辑:曾琼芳)
2014-07-10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大学哲学性格:中国大学精神文化的形成性研究”(项目编号:13ZD2L014)。
肖绍聪(1978-),男,江西吉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