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工作实践

2014-04-15石劲松刘水芬

关键词:井冈山红军革命

石劲松,刘水芬

(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论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工作实践

石劲松,刘水芬

(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进行了有效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探索,积极宣传发动群众、了解群众之所需、服务群众,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使井冈山根据地得到巩固、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总结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群众工作实践,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群众工作

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带领着革命队伍来到了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新时期。井冈山根据地革命运动的顺利发展,与毛泽东善于做群众工作密不可分。毛泽东认为,如果我们的斗争不去争取群众的支持,那么革命的星星之火,必然会被蒋介石扑灭。因此,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探索,不断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最终赢得了群众。正是由于有效的群众工作实践,才使得井冈山的革命星火终成燎原之势。本文就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群众工作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当前的群众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群众工作实践

1.宣传群众,发动群众

毛泽东带领的革命军队来到井冈山以后,老百姓对这支军队并不了解,对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并不清楚。国民党部队曾经对他们造成的伤害让他们记忆犹新,再加上国民党对共产党极力丑化,污蔑共产党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不敬祖宗,不敬鬼神,共产共妻,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道理的十恶不赦的歹徒暴徒”[1],老百姓对工农红军存在一种恐惧心理。1927年工农革命军在引兵井冈的途中,“每到一处,老百姓往往是十室九空”。毛泽东为此感慨地说到:“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2](77-78)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描述道:“红军再度到宁冈新城、古城、砻市一带时,有数千农民听信反动派的共产党将要杀死他们的宣传,跟了反动派跑到永新。经过我们‘不杀反水农民’、‘欢迎反水农民回来割禾’的宣传之后,才有一些农民慢慢地跑回来。”[2](P70)当年担任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主任的陈毅在向中央报告朱毛红军的情况时也写到:“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许多把红军当作土匪打。”[3](P368)所以,农民一开始,根本就不知道共产党跟国民党有什么区别,在他们看来都是兵,都是坏的。农民是在日后和共产党打交道的过程中,才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是为老百姓做主的党,这种信任是需要慢慢地建立起来的。

毛泽东非常重视革命军队对群众的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红军,了解共产党,以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他认为“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

一”[2](P79),不要“以为红军的任务也和白军相仿佛,只是单纯地打仗的”,“不知道中国的红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2](P86)因此,我们的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2](P86)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宣传群众、启发群众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他坦言,“过去边界各县的党,太没有注意宣传工作,妄以为只要几支枪就可以打出一个天下,不知道共产党是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3](P192)红四军成立以后,部队中的宣传机构设置也走向了正规化,在军、师、团、营、连各级都成立了宣传队,还建立了宣传兵制度,以扩大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可见,党和红军对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视,机构也越来越完善。1929年9月陈毅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文中写道:“红军现在有一个宣传兵制度,凡军队每一个机关均须派5个人担任宣传工作,这5个人不背枪,不打仗,不服勤务,名叫宣传兵。此5人分两组,一组为演讲队,担任口头宣传,凡红军所到的地方,行军时经过的乡村酒店、茶店或大市镇,均须手持红旗,及标语传单向群众宣传。到了城市更须全体出发在大街、小巷或商店作个别宣传或挨户宣传,半日的时间必须召集一个群众大会。群众为了懂得红军这个怪物,及朱毛的仪容,常常是普遍的跑来参加这个大会的”。“其外一组为文字宣传组,两个人每人提一个石灰桶,大小毛笔各一支,凡军队经过的地方,墙壁上要统统写满红军标语,写字要正楷,以愈大愈好,要用梯子写得高,使反动派不能随便涂抹。达到一个城市,各连的宣传员由政治部或党代表分配宣传区域,并派人巡视以观勤惰。各连写的标语有标记不怕冒功或混淆,写错了亦易查出予以处罚”。“红军到达一个县城只要三小时,宣传工作可以普遍,同时宣传员还负责破坏反动宣传品,如国民党标语,总理遗嘱等,许多地方群众说,‘红军一到满街鲜红,等于过年’。”[3](P369)可见,宣传兵制度实行以后,对群众的宣传力度大为加强,群众对革命的了解逐步增加,对红军和共产党的认识逐步深入。毛泽东在《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中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6](P96)

毛泽东认为,革命军队要想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必须要发动群众,把共产党的主张告诉民众,以获得民众支持,革命才有可能发展起来。因此,革命的宣传至关重要,就是要让群众知道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要让民众了解革命军队与国民党军队的本质不同。同时,还要加强对敌人的宣传工作。红军部队实行自愿兵役制度。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被俘的国民党军士兵,都是自愿参加革命。国民党军士兵愿意参加革命的,可以留下,不愿意参加革命的,可以回家,发给路费,但是,不许破坏革命,不许进攻红军。被放回去的俘虏,成了红军的宣传员,在他们领取了相应的路费同时,红军还给他们发一些通俗的传单,比如:“白军兄弟们,不要给地主资本家卖命;你们流血牺牲,家里照旧受穷”、“参加红军吧,红军官兵平等,不打不骂,经济公开”等,使得白军士兵进一步了解红军的政策,达到了宣传红军的目的。

优待敌方俘虏,也是对敌军进行宣传的有效方法。对那些受伤的俘虏,我们要“医治敌方伤兵,亦是对敌军宣传的极有效方法,对于敌方官兵的医治和发钱要完全和红军的伤兵一样,并且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把上好了药发给了钱的伤兵送返敌军。对待敌方受伤官长亦然”[6](P102),将俘虏从“阶下囚”视为“座上客”,吸引他们参加到我们的革命队伍中来。很多敌军士兵经历过共产党的“善待”后,都渐渐明白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红军的影响也不断扩大,“逐渐引起敌军士兵和无出路的下级官长对我们注意,自拔来归的将日益增多”。[2](P81)1928年秋冬,湘军阎仲儒部营长毕占云和滇军朱德培部营长张威各带一百多人起义,投奔井冈山,

彻底脱离国民党,跟共产党走,即是其中的一例。

2.调查研究,了解群众

毛泽东开展群众工作,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因为,只有真正地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我们的群众工作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否则,就抓不到群众工作的根本。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制订的《党代表工作大纲》就详细地阐述了民众调查的内容。它规定,党代表要注意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民间调查和官兵的调查。关于民众调查方面,主要注重调查当地的政治状况和当地的经济状况,为党的决策提供实践的依据。毛泽东在上井冈山之前,就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湖南进行的三次调查研究:第一次是1921年初夏,毛泽东对岳阳等县的调查;第二次是1925年3月至8月利用回家乡养病的机会对韶山所作的一个调查;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在1927年1月到2月间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历时32天的考察,最后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

土地问题是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关键。土地分配政策是实现土地革命的关键,如何满足不同阶级的土地要求,直接影响到土地革命顺利开展和农民参加革命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在打土豪和军事斗争胜利以后,农民迫切需要分得土地,但如何进行土地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的经验,只有自己摸索。要制定出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就必须先对当地的土地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知晓农民和其他阶级对土地的基本诉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亲力亲为,深入农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下了系列的调查报告。1927年11月,毛泽东利用脚伤疗养期间,在茅坪的坝上、洋桥湖、马源坑一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写下了《宁冈调查》。1928年2月,毛泽东亲自蹲点塘边,总结塘边的分田经验,写下了《永新调查》。这两个调查报告,详细地分析了湘赣边区的经济政治、自然条件、土地状况、农村的各阶级关系以及反动派的情况,为制定分田政策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边界土地状况,“大体说来,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江西方面,遂川的土地最集中,约百分之八十是地主的。永新次之,约百分之七十是地主的。万安、宁冈、莲花自耕农较多,但地主的土地仍占比较的多数,约百分之六十,农民只占百分之四十。湖南方面,茶陵、酃县两县均有约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在地主手中”。[2](P168)详实土地情况的掌握,为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政策提供了现实的依据。“1928年3月,毛泽东在酃县中村、桂东沙田等地进行分田尝试。5月,毛泽东和边界特委从军队中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宁冈、永新、遂川、莲花等县发动群众调查研究,谭震林去了小江区,何长工去了东源荷花形村,王紫峰去了葛田村等,毛泽东自己在塘边搞分田试点。”[4](P219-220)毛泽东亲自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并且,亲手制定了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为日后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据当时老人回忆,“毛司令边割禾边向群众了解情况,问群众生活过得怎样。贫苦农民分得了田地,个个喜气洋洋,参加革命的多了,生产积极性也高了”。[5](P512)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颁布,为土地革命制定了纲领性的文件。尽管这个法案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土地革命的实践证明,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的政策,满足了群众对土地的要求,达到了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的目的。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下去调查研究,到百姓家里、到田间地头,不管是什么人,都认真地询问,耐心的请教,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中去,从来没有什么官架子。毛泽东在后来回忆道,“我在湖南五县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了产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理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敬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7](P790)我们就是“要找那些满身是泥巴、满脚是牛屎的人交朋友!”[5](P201)正是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毛泽东把握了群众工作的核心,充分地了解了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获得了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和对共产党、人民军队的认可。

3.为民谋利,服务群众

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调查研究,要知道群众的需求,关键的是要设法实现群众利益,为民谋利,从而真正地实现党的革命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保证群

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另一个是能够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

井冈山斗争初期,革命军队刚到井冈山时,常有侵害老百姓利益的事件发生,影响到群众与红军的关系。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不受任何的侵害,保持党员干部的为民形象,毛泽东规定了严格的军事纪律,即“三项纪律和六项注意”。1927年10月,在遂川县荆竹山时,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首次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分散到县城周围农村发动群众时,毛泽东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其中,“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就是因为初上井冈山时正值红薯成熟时节,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又饥又渴,看到路旁的红薯,连苗拔出,吃了老百姓的红薯,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所以才做这样的规定。六项注意中的“上门板、捆铺草”两条则是因为,当时部队住宿经常借用老百姓门板作铺板,借用稻草作铺垫,但撤走时没有“物归原主”,睡觉用过的稻草遍地都是,各家的门板因高矮大小不一而对不上榫,群众有意见,因此就规定要“上门板、捆铺草”。红军的严明纪律,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受到百姓的好评。当时有歌谣这样唱道:“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看似很简单的事情,群众的毫末私利的损害,都会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严重损害党和军队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红军对于群众工作,亦特别注意与群众结一种生死密切关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任何人都知道并且非常熟悉,且能完全执行,这些在群众关系上都是非常重要的”。[8](P767)正是这种严明的纪律,这种秋毫无犯的为群众着想的态度,才使得军民建立了鱼水之情。

井冈山斗争时期,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就是土地。如何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这是我们争取群众和发动群众的关键。毛泽东认识到边界土地绝大多数都在地主手里,农民对土地是非常渴求。因此,毛泽东决定带领部队四处游击,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所到之处,烧毁地主契约,废除苛捐杂税,没收土地,分配给贫困群众。为了做好分田工作,毛泽东派遣和选调了一些红军干部去做分田工作,自己在边界亲自进行了多次的分田试验,做到真正地实现群众对土地的诉求。王紫峰回忆道:“我在手枪队只有一个多月,后来地方上要干部,就从军队中抽调一部分人去。因我在家乡十三区苏维埃政府工作时,曾搞过分土地,所以把我调出来了。我到葛田村帮助分土地。”[9]毛泽东也在大陇试点分田、中村插排分田、塘边试点分田等,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龙开富在《在毛委员身边的日子里》回忆到:“1928年3月,毛委员率领部队到达中村。在中村,我们广泛深入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当时主要是搞试点,摸出经验。当时分配土地的办法主要是:按人口平均分配,自己插牌,牌子有竹的也有木的。”在塘边分田时,“毛司令亲手制定了分田临时十七条,当时用油印翻印出来了,可惜这个文件已丢失。这个文件毛司令曾在党员大会上和群众大会上宣布后,就开始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5](P511)赖春风也回忆提到,毛委员像普通战士一样,置身在群众斗争的行列里。他亲自为翻身农民丈量土地,为得到土地的群众书写和插下分田的牌子。分到土地的农民高兴万分,当时的革命歌谣唱到,“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工农革命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4](P132)。这些歌谣充分地反应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之情。为了进一步巩固分田的胜利果实,还特地制定了土地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所有。1928年10月,中共湘赣边界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法律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分配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分配土地的数量和标准,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比不能劳动者多分土地一倍。”[6](P49)这个土地法案的颁布,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诉求,大大提高了群众对党和人民军队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地参与到保卫新生红色政权的革命中去。党和政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民众在打土豪后相信毛司令,在分田地后相信党、相信苏维埃。”[4](P222-223)

4.树立榜样,赢得群众

共产党为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与民同甘共苦,而不能贪图享乐。针对党内

和军队领导干部出现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失信于民的现象,毛泽东严惩不贷,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树立共产党员的模范榜样,确立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为民本质,取信于民。“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克茶陵。按理,革命军应乘这次机会,在茶陵大力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然而,团长陈浩却终日沉缅于酒色之中,出入饭馆妓院。从部队中选派了一位在北伐革命中曾任过安徽旌德县县长的干部谭梓生充当茶陵县人民委员会主席,县衙依旧,每天照常例行公事升堂审案,派捐收粮。”“毛泽东从宛希先送来的信中得知情况后,当即回信指出:‘新的政府不能按国民党那一套搞,要立即成立工农兵政府,发动群众开展斗争。’”[5](P11-12)这种享乐思想,就是脱离群众的表现,迟早要走到人民的对立面。陈浩后来背叛革命,遭到枪毙的下场。

艰苦奋斗是我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是一种勤俭节约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状态。在物质极度短缺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始终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刻想着集体的利益,时刻想着民众的利益,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爱戴,为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初创根据地的日子里,毛泽东经常住在洋桥湖谢槐福家。家境贫寒的谢槐福,为谋生计,冬天里冒着严寒穿着单薄的衣裤仍上山烧炭。毛泽东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当有一天领到新棉衣后,毛泽东不顾自己穿两层单衣,仍把棉衣送给了谢槐福。谢槐福为报答毛泽东的恩情,送了一担炭给毛泽东熬夜驱寒,可没几天,毛泽东却把炭送给了村中的一位单寡老人魏殿娘了。”[5](P464)当时部队的生活非常艰苦,红米饭南瓜汤算是不错的了。红军很多时候都是靠一种野菜来充饥,野菜又苦又涩,很难咽下去,许多战士都皱眉头,你看我,我看你的,毛委员看到这种情况,夹起一大口野菜塞进嘴里,边嚼边说道:“野菜虽然是苦,但是政治营养非常丰富。”大家看到毛委员带头吃起了野菜,也就纷纷动手吃起了政治营养丰富的红军菜了。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7](P1094-1095)这种情感的建立,是因为共产党人能够时时处处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能够把维护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能够始终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切为了群众,才能真正地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有了革命的蓬勃发展。1929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传达中共六大决议时,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如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随时随地要念叨‘争取群众’,这是共产党的护身法宝,是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丢掉这个法宝,革命就要失败,共产党就一事无成”。[10]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群众工作对现实的启示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群众工作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毛泽东同志能够坚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深刻地分析群众工作本质,不断地坚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建立群众政权,实现群众利益,最终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现革命的胜利。今天,我们的群众工作依然十分重要。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我们的群众工作也要有新的变化。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群众工作的成功实践,无疑仍能为我们当下的群众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同样需要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当前,我们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体民众的共同参与。我们制定的宏伟蓝图不是光靠几个精英分子就能够实现,而是需要我们大家的齐心协力。在革命年代,我们取得革命的成功需要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当下,我们同样需要宣传和发动群众,因为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唯有紧紧依靠群众,我们的事业才能够成功。

第二,调查研究,仍然是当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最主要方法。群众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做好,需要调查研究。只有真正地知道了群众所想、群众所需和群众所愿,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坚持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到田间地头,和百姓促膝长谈,了解群众的疾苦,研究群众的愿望,所以,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开展群众工作,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群众工作,仍然非常复杂。如何做好

群众工作,同样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否则,我们就很可能违背群众的意愿,失去群众的支持,使得我们的群众工作进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最后则会丧失民心。

第三,为民谋利,实现民众的诉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为什么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革命队伍为什么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其根本就是因为我们的群众工作真正地实现了群众的利益和民众的诉求。“毛泽东始终关注农民最迫切的利益需求,给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形成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11]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自由和平等,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所在。今天,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同样要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我们要真正地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在不同时期,群众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和了解群众的诉求,并努力去实现群众的诉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实现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在任何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

第四,共产党员的榜样作用,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为群众作出了榜样,树立了典范,使得群众敬佩、群众愿意跟从,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声的,而且是恒久的。如今,我们的党员干部仍然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新的表率,这样,我们的老百姓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党的伟大,榜样力量的伟大,才会自觉践行党的主张,才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提出了要求,做好群众的榜样,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

[1]范国盛.井冈山时期以革命教育为主的群众教育初探[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4]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9]余伯流.毛泽东是首创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杰出代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1).

[10]戴和杰.从毛泽东苏区时期的重要论著看其群众观——兼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EB/OL].求是理论网,http://www. gstheory.cn/tbzt/tbzt2013/sgjs/lwj/201311/t20131113290407.htm,2013-11-13.

[11]张泰城,肖发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考察[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Mao Zedong's Practice of Mass-Work in Jingggangshan Struggle Period

SHI Jin-song,LIU Shui-fen
(Center for Jinggangshan Studi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009,China)

In the Jinggangshan Struggle Period,Mao Zedong carried out effective exploration in mass work practice.He activelymobilized,organized and equipped themass with theories and finally won the favor of themass,hence created a new path for Chinese revolution.Exploration of Mao Zedong's practices ofmasswork in Jinggangshan Struggle period will be significantly and practically inspiring for ourmass-work today.

Jinggangshan Struggle Period;Mao Zedong;mass-work

K263.4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6.001

1674-8107(2014)06-0005-06

(责任编辑:韩曦)

2014-09-1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井冈山时期红军的理想信念教育”(项目编号:JD1478);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G201307)。

1.石劲松(1977-),男,江西泰和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刘水芬(1973-),女,江西泰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井冈山红军革命
井冈山诗五首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再唱十送红军
井冈山抒怀
倔强的小红军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