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阿诺德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评价浅析
2014-04-15吕佩爱
吕佩爱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
马修·阿诺德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评价浅析
吕佩爱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
马修·阿诺德根据“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给出了威廉·华兹华斯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的显赫位置。阿诺德提出,华兹华斯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能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在于其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同时,华兹华斯之所以还未被公众所广泛认可,主要是存在影响其声誉的三大障碍:良莠不齐的诗作堆积;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虚无缥缈的哲学体系。要让华兹华斯的价值得以展现,就必须消除这些障碍。
马修·阿诺德;威廉·华兹华斯;人生批评;超然无执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 1770-1850)是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作发表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被认为是英国诗坛浪漫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随后的三十年,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独领风骚,达到了欧洲文坛的顶峰。华兹华斯成为引领这一时代潮流的杰出代表。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几乎单枪匹马使英国批评走出了浪漫主义时代盛况之后所陷于的低潮”[1](P329)。阿诺德孩提时正值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年代,因而不可避免会对曾经深刻影响其成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出自己的评价。华兹华斯曾经与阿诺德一家比邻而居,又是阿诺德父亲托马斯·阿诺德的好友,两家经常聚会交流。这种私交情感也使阿诺德理所当然应为华兹华斯作些公道的赞誉。1879年,阿诺德在其主编的《华兹华斯诗歌选》的序言中,全面系统地作出了他对华兹华斯的评价,由此也阐释了他对诗歌和诗人的评判标准。1888年,该《序言》再次收录在阿诺德《评论集》一书的下册中。
一、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
在《序言》的一开始,阿诺德就表明,在华兹华斯逝世近30年之际,其声望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伴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潮退,华兹华斯的影响和声望日渐式微,且不说他的读者群逐渐被其他诗人所吸引,甚至他的诗都“不曾卖出够他买双鞋带的钱”[2](P130)。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艰难的时刻,阿诺德编辑出版了《华兹华斯诗歌选》,并大声疾呼“华兹华斯直到今天还不曾得到他应有的奖赏”[2](P132)。他以“诗歌即人生批评”的独特理念,为华兹华斯的评价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深受西方古典主义思想的浸染和熏陶,阿诺德提出了“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著名观点。他认为,“诗歌从根本上讲就是对生活的评论;诗人的伟大就在于他有力而美妙地把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运用到‘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中去”[3](P86)。由此,他对诗歌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首先,诗歌要具有思想性、批判性。诗人“应该理解人生和世界,然后在诗中处理它们。现代的人生与世界十分复杂,一位现代诗人的创造如果要具有很大价值的话,其中就必定包含一番巨大的批评功夫,否则它
将成为一桩比较贫乏和生命短暂的事业了。”[4](P238)其次,诗歌还要具有道德性、规范性。就是说,诗歌要提供人生的解释和评价,要反映生活的秩序和规则。“道德观念确实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如何生活’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概念;这是一个人人都最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长期(或永远)考虑的问题”[3](P86)。因此,“违反道德观念的诗,就是违反生活的诗;对于道德漠不关心的诗,就是对生活漠不关心的诗”。[2](P141)显然,这里的“道德”已经不再局限于伦理学的范畴,而是“一切和‘如何生活’这个问题有关的事都在其中”[3](P86),是对人类生活经验中各种规律的把握。再次,诗歌还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人生批评必须与诗的真(poetic truth)和诗的美(poetic beauty)这两条法则完美地结合起来。诗歌必须真实、严肃;“诗是人类最完善的语言,是最接近于表达真理的语言”[2](P133)。为此,作品内容要富于哲理性、真实性。同时,“诗歌主张美、主张人性在一切方面均应臻至完善,这是诗歌的主旨”[5](P16)。为此,诗歌的遣词造句、表现形式要巧妙、得体。阿诺德认为,“最好的诗的题材与内容上的那种真实与严肃的优美特征,是和风格与表现手法上的那种词汇与行动的优美特征分不开的。这两种优美是密切结合着的,并且彼此是坚持着成正比的。”[6](P239-240)可见,阿诺德也十分重视作品的有机整体性,反对割裂道德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关联性。
正是在这种“诗歌即人生批评”的理念指导下,阿诺德在《华兹华斯诗集序言》中,给出了华兹华斯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的显赫位置。阿诺德指出,华兹华斯是过去两、三个世纪以来继莎士比亚、莫里哀、弥尔顿、歌德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在英国诗人中华兹华斯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阿诺德对华兹华斯作出这种高度评价,是与其人生批评的评判标准密不可分的。他认为,“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是体现诗歌伟大的最根本部分”,“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优越性,就在于他在诗歌的真与美的法则所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将他自己获得的‘关于人、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运用到任何主题中去。而这种应用就是其之所以成为卓越诗人的显著特征”。阿诺德指出,华兹华斯的诗所以卓越,就在于其最好的诗作里,他能把“关于人、自然和人生”的想法,有力地运用到其所要表述的主题中去。阿诺德认为,与彭斯、济慈、海涅等诗人相比,华兹华斯也许没有他们的幽默、激情和妙语连珠,但是他理解人生与世界,他的诗更多的是关于人、自然和人生的作品,他留下了一大批在思想深度、创作意境、文体质量上都能使其永葆清新的深刻描绘生活的上乘佳作。他细致地观察生活,在诗中有力地描写生活、表现生活,他是一位生动刻画生活的艺术大师。所以,阿诺德提出:“华兹华斯的诗,除举世所公认的莎士比亚与弥尔顿伟大的作品以外,是我国自伊丽莎白时代到今天为止的语言里最重要的作品。”“华兹华斯所留下的作品,无论就力量、情趣,或是就清新感觉的品质而言,都是优于其他任何诗人留下的作品的。”[2](P135)
二、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
华兹华斯作为伟大的诗人,除了能将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以外,还有其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
其一,华兹华斯具有伟大诗人敏锐的感悟力和精湛的表达力。他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人的快乐,感受到友爱与责任带给人的快乐,并将其诉诸笔端,将这份快乐无私而畅快地传递给读者。“他这样吸取到的快乐是人生快乐中最真实最可靠的根源,是每个人都可以感触到的根源。所以华兹华斯带给人们的,正像其诗中所说的那样:是关于‘普通老百姓人人都享有的欢悦’”[2](P146)。因而,阿诺德认为华兹华斯的诗虽然并非每首都是至宝,但却能让人体味大自然的友爱与责任所赋予的快乐。此外,缪斯的灵感对于华兹华斯的创作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旦灵感来了,大概哪一个诗人也没有他那样生龙活虎般的力量;而等灵感不在时,也没有哪个诗人像他那样‘软弱得像破碎的浪花一般’”[2](P146-147)。华兹华斯的许多佳作都恰似灵感突涌,就像大自然本身为他提供了完美素材并助其一气呵成、妙语成章。“这好像大自然不仅给了他诗的内容,而且还替他把诗也写好了。”[2](P147)在这些融入了深刻哲理思考和清纯自然风格的诗歌佳作中,读者不仅能尽情陶醉在大自然的芬芳中,而且还能在诗人的引导下于平
凡中见不平凡,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生活。
其二,华兹华斯的写作风格对主题的表达也功不可没。阿诺德认为,华兹华斯虽得益于彭斯的简朴风格,却有着自己超群绝伦的特色,是“一个有风格天才的人懂得如何用微妙的波澜与光彩来装饰自己的诗”[2](P147)。尽管华兹华斯对许多大诗人的诗风烂熟于心,他完全有条件师法和借鉴这些诗人的表现手法,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更乐于用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质朴的自然风格来表达主题。其表达常常被认为是无装饰的、赤裸裸的。但恰如高山的峰顶是光秃秃的一样,阿诺德认为这种质朴和赤裸使得作品更充满了宏伟之感。“没有什么诗的风格的润色或加工,但这却是最高的表现,最具表现力的表现”[2](P148)。因此,在《华兹华斯诗歌选》中,阿诺德没有选入华兹华斯篇幅较长的哲理诗,而是最能展示华兹华斯独特魅力的简朴、自然的诗歌。阿诺德看重的正是华兹华斯处理主题时的无比真诚以及主题本身的自然本性。“大自然仿佛从他手里接过笔去,用它自己的赤裸的、纯净的、洞察的力量,替他写诗。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华兹华斯对他的题材有深刻而真诚的感觉;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题材本身有十分真诚与自然的特质。他对于这种题材只能用,因而也就实际用了一种十分简单、直接,以及几乎严峻的自然手法来处理。他的这种直接、赤裸的表现手法……恰似赤裸的山巅那样,是在赤裸中蕴藏着雄伟的。”[2](P149)华兹华斯能够超越个体的局限,看透人类的普通生活,提炼生活的精华。无疑,阿诺德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华兹华斯诗歌的道德诠释力量上,他那朴实无华的诗歌创造出高远的意境,精辟深刻的寓意令读者思索人生的意义、生活的内涵。由此,诗歌是人生的批评这一标准决定了华兹华斯在阿诺德的诗人排行榜中的重要位置。
其三,主题的深刻与表述的贴切之间完美的平衡。阿诺德指出,“在华兹华斯作品中,我们无论从哪里见到他的主题的深刻真理与表现技巧的深刻真理之间成功的平衡,他都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他的最好的诗就是最能表现这种平衡的诗。”[3](P90)阿诺德举例说,尽管他曾很热情地赞赏过华兹华斯的《莱奥达米耶》和《不朽颂》,认为这是两首伟大的诗歌。但是,如果从主题深刻与表述贴切之间完美结合的视角来看,《莱奥达米耶》还没有完全摆脱某种人为的东西,而《不朽颂》则还没有完全摆脱某种慷慨激昂的调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阿诺德说,“如果要我来选择某种能完善表达华兹华斯独特力量的诗歌,我宁愿选择象《迈克尔》、《源泉》、《高地收割者》这样的诗歌。而华兹华斯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具有这种特有的美的诗歌。”[3](P90)由此,阿诺德阐明了诗歌在主题与表达、内容与形式之间完美结合、恰到好处的评判理念。
三、消除影响华兹华斯声誉的几大障碍
阿诺德根据“诗歌即人生批评”的标准对华兹华斯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评价,但是,阿诺德的评价并非是无原则的吹捧和夸大。如前所述,阿诺德早年是在华兹华斯引领的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下成长,而且阿诺德与华兹华斯两家私交甚笃,交往也多。所以阿诺德说,“没有哪个华兹华斯信徒比我对这位纯粹的、贤明的大师有更亲切的感情,也没有谁比我更少为他的缺点感到不愉快”[3](P90)。但是,感情归感情,交情归交情,阿诺德按照其一贯“超然无执、客观公允”的批评原则,对华兹华斯诗歌的缺陷也予以了比较中肯的评说。阿诺德认为,华兹华斯的声誉之所以受到拖累和影响,其价值还尚未得到公众的广泛承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束缚和障碍。
1.良莠不齐的诗作堆积。
阿诺德指出,华兹华斯最好的作品是其短篇诗歌。但是在其七大本的诗作中,最好的与许多最坏的诗节混杂在一起,影响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作者的诗学声誉。因为“在短诗集中,前一首诗所造成的印象,往往需要后一首诗的衔接与支持。而在阅读华兹华斯的诗歌时,前一首优美诗歌给人的美好印象,却常常被后一首十分拙劣的诗歌所冲淡、所毁坏。”[3](P85)华兹华斯一些十分蹩脚的诗作,不加选择地混淆在其上乘佳作中间,成了其头等作品的绊脚石,阻碍着读者进一步接近其优美作品。所以,阿诺德认为要让华兹华斯被广大读者所承认,就要解除其身上沉重的包袱,把他的一些劣质诗节剔除出去,精心挑选一些好的诗歌呈现给读者。这也就是阿诺德编辑《华兹华斯诗歌选》的初衷之所在。
2.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
阿诺德认为,影响读者对华兹华斯诗歌评价
的第二个障碍就是他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华兹华斯不是按照一般适用的分类方法来排列他的诗作,而是按照心理活动的类型来排列的,即按照所谓“幻想诗”、“想象诗”、“伤感诗”、“感想诗”等来排列的。阿诺德指出,这种杜撰的排列方法,“虽然很新奇,却非常不自然;实行的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而同时,阿诺德列举了古希腊人对诗歌的排列方法,即按照叙事诗、戏剧诗、抒情诗等类别来排列,这种方法更具科学性和严密性。阿诺德指出,尽管有些诗也可能介于不同的类型之间,但它终究只有一个占优势的主旋律,根据这个主旋律就能决定其所从属的类别。
3.虚无缥缈的哲学体系。
针对一些追随者提出华兹华斯的诗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他的哲学是健全的”,“他的伦理体系是清楚的,可以解释的”,“贯穿着自成科学体系的观念”的观点,阿诺德尖锐地批驳说,这些华兹华斯的“粉丝”们总是在不该赞扬华兹华斯的地方赞扬了他。事实上,华兹华斯的诗歌是真实的,而其哲学却是虚幻的。如果要让华兹华斯获得其应有的声誉,就必须剥离这些束缚着他的虚幻哲学。阿诺德进一步指出,华兹华斯哲学体系中的观念,“要当作诗人的幻想的活动来看,是有不可否认的优美的,但它没有最高的诗的真实性;它没有真实的基础。”[2](P144)所以,阿诺德提出,正是华兹华斯诗歌的真实性,使其获得了“人生快乐中最可靠的根源”。
阿诺德指出,这三方面的障碍和束缚,是导致华兹华斯至今尚未得到公众广泛承认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坚持编辑出版了《华兹华斯诗歌选》,剔除了那些劣质的诗节,改变了分类的方法,抛弃了虚无的体系,以期让华兹华斯的声誉从这些拖累中解脱出来,让公众更好地认识华兹华斯的成就和价值。阿诺德告诫华兹华斯的信徒们,“如果我们要使华兹华斯得到公众及世界的承认,我们就不能以小集团的态度,而必须以公正的诗歌爱好者的态度去介绍他。”[3](P87)
四、阿诺德诗学理念及其评价的现实观照
综上所述,阿诺德基于自己“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高度评价华兹华斯是一位“形象刻画生活的艺术大师”,并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给出了显赫位置。同时基于“超然无执、客观公允”的批评原则,对华兹华斯诗歌的缺陷也予以了较为中肯的评说。由此展现了阿诺德独到的文学理念和批评见解。
诚然,阿诺德“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赋予了诗歌崇高的道德使命、高尚的价值追求和优雅的审美情趣,而这并不是每位诗人和每首诗歌都能够轻易做到的。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观念混杂的时代,诗人创作的随意性和流俗性也被无限放大,古体诗、现代诗、朦胧诗、新潮诗……各种诗体竞相怒放,各种流派争奇斗艳,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正如当代作家韩寒所说:“现代诗歌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让创作比较自由。但也带来很大的弊端:门槛很低,好像人人都能写,所以造成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多。在我看来,如果一种创作的门槛过低,而且人人都感觉良好的地步,是很难有什么好东西出现的。”[7]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没有清晰的原则界定,有人认为,只要口中发出的音节,只要笔端留下的印迹,都可以称之为“诗”。由此导致一些所谓的“先锋诗人”、“新潮诗人”,更因其标新立异、情趣低俗、无病呻吟而爆红网络、争相效仿。君不见,一串废话连篇的电话号码,一些辞藻堆砌的无聊语句,却被网友称为“举世皆惊”、“重口味”、“太神了”、“暴强”……笔者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也无意作出更多的评判,但阿诺德关于诗歌要给人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无疑给当今诗人的创作和当代诗歌的评价确立了一个指向性的标杆。
华兹华斯的诗歌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14年,陆志韦翻译了其《贫儿行》和《苏格兰南古墓》发表在《东吴》杂志第1卷第2期上。随后,华兹华斯文学改革的思想和清新自然的诗风,受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流派的推崇。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中国对华兹华斯诗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与比较方法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欧化”国语文学的主张,还是“学衡派”以外来“新知”来昌明“国粹”的努力,其目的都在于借他山之石以攻己之玉。历史上,大多学者都将华兹华斯的自然诗风与我国诗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等进行比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对于华兹华斯的评价还一度跌至低谷,认为他是消极的
反动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站在与历史发展相抗衡的立场上,迷恋过去的生活,发出悲凉的哀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华兹华斯研究也迎来了复兴的春天,结出了一批华氏诗歌研究的硕果。不可否认,华兹华斯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歌吟将永远被人们传诵,因为那不仅是自然之歌,更是灵魂之歌;华兹华斯是属于世界的,属于人类未来的”。[8]今天我们重温150年前英国文学批评大家马修·阿诺德对他的评价,不仅能让我们更好了解华氏诗歌的璀璨之光,而且也使我们充分领略阿氏评价的独具慧眼。
[1]伍蠡甫,翁玉钦.欧洲文论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安诺德文学评论选集[C].殷葆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英]马修·阿诺德.《华兹华斯诗歌选》序言[J].蒋贻瑞译.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4]Lionel Trilling.The Portable Matthew Arnold[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3.
[5][英]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6]张玉能.西方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韩寒.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还多[EB/OL].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p/1298665617.
[8]葛桂录.略论华兹华斯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历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A Master of Applying Profound Ideas to Life:Matthew Arnold's Criticism on William Wordsworth
LüPei-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Based on his theory of"the criticism of life",Matthew Arnold ranks William Wordsworth among the top poets both in England and in Europe.He points out that Wordsworth excels in his plain style,his appreciation of the joys offered in nature and his"noble and profound application of ideas to life".In the meantime,three obstacles hinder or delay Wordsworth's due recognition:his first-rate poems are mingled with inferior ones;his poem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bad arrangement; and his philosophic doctrine has no poetic truth.Therefore,to get Wordsworth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these obstacles must be cleared.
Matthew Arnold,William Wordsworth,"the criticism of life",disinterestedness
I046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1.018
1674-8107(2014)01-0104-05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3-09-1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2028)。作者简介:吕佩爱(1974-),女,山东淄博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勘误:本刊2013年第6期《略论中央苏区瑞金县的农业生产化》更正为《略论中央苏区瑞金县的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