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中记者心理素质探微

2014-04-15牛金香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心理素质心理

牛金香

新闻采访中记者心理素质探微

牛金香

(北京市顺义区广播电视中心,北京101300)

新闻采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沟通过程。记者作为这一过程的实施主体,对于现场具有绝对的掌控权,因此,记者自身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采访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者在探寻采访对象的心理之前,掌握自己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提升心理自控能力的水平、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和心理自保意识,在新闻采访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依次对这三点进行着重分析,以期更大程度上强化记者心理素质、提升报道效果。

新闻采访;新闻记者;心理素质;自控能力;人文关怀;自保意识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通讯员在内的新闻采访者)为写作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客观事实的活动[1],构成了新闻写作的基础[2]。新闻界素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说法,用此说明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不是一种被动的巧合,而是主动的把握[3]。采访是人与人之间多层次的对话[4],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双方进行心理权衡与沟通的活动过程。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名新闻记者采访成败的关键。

一、良好的气质性格

气质,是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5]。性格,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6]。二者相互联系,气质决定性格,性格影响气质,相互作用下形成独特的职业性格。

实践证明,平和、宽容、善解人意、人本思想的气质性格更易促成采访成功。在各种环境下对各种事件、人物的采访,在追求新闻和反映新闻的活动中,记者的职业性格逐步完善。要胜任负载多变的采访活动,记者必须对各种类型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完美的气质性格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能够促使记者理智分析、主动观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有助于记者逐步深入采访,丰富资料,写出真知灼见的新闻。

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通常,新闻采访的具体特点被概述为“六性”:目的的差异性、时间的限制性、项目的突发性、需要的广泛性、知识的全面性、活动的艰辛性[7]。因此,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敏锐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的职业心理素质必不可少。

(一)好奇心理

新闻记者抢“活鱼”、“鲜鱼”是关键,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惊人事件毕竟是少数,带着好奇的心理、关注平淡生活中的新变化、最终思索出个子丑寅卯才是好新闻。

早在1983年3月,《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下乡到两家公社去采访,在公社办公室睡了个安稳觉,当日起床就体会到“安稳觉”里有新闻,通过进一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消息,表现三中全会后,农民“仓廪丰实”,干部不再担心守夜听电话指挥生产。

《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接受编辑部采访一名名演员的任务,到剧场才发现挂牌取消了演出,便回家睡觉了。谁知深更半夜,编辑气冲冲地把他叫醒,“其他报纸的头条新闻是这位女演员自杀。”

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你只有知道得越多,才会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8]。平淡的生活中,路边下水道的井盖不见了,大多数人匆忙走过,有好奇心的记者则追出了《下水道井盖失踪之谜》的始末,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

(二)竞争意识

新闻记者每天的活动都是在进行一场求新竞争[9]。如何在求新竞争中获胜?这是记者头脑与思维的较量。

记者思维具有反应快速、探索求证、求新求异、视野开阔以及思维的整体性和选择性等特点[10]。

1999年11月陈鲁豫做“千禧之旅”,在杰拉什两三百人的会场上,一名外国记者想采访阿卜杜拉国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她以假装为摄像机送备用电池为由引起阿卜杜拉注意。她回忆说,“在一片白衣阿拉伯男子中间,有一个身披鲜艳的粉色围巾的中国女性,阿卜杜拉想不看都不行。我又故意围着袁白转了好几圈,好像是在帮忙,但眼睛一直盯着阿卜杜拉。我真恨自己,没有一手过硬的眉目传情的技术,要不然,眼睛里飕飕地放出勾人的小箭,让国王陛下巴不得立刻跟我唠唠家常。”因此,陈鲁豫成功地采访到了首相,并且由首相预定的5分钟一直延长到半个多小时。

(三)冒险精神

冒险,就是“不顾危险地进行某种活动”[11]。新闻记者行业一度被列为“高风险”的行业。不仅因为项目的突发性、活动的艰辛性等职业特性,也源于部分新闻记者不采访到位誓不罢休的精神。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记者闾丘露薇从约旦和伊拉克边境出发,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到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为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全球第一个深入战争核心地带的华人女记者。在战场一线,撞车、受伤、和总部失去联系,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她在人们都为她的安危捏着一把汗的时刻发回一篇篇战地报道,“战地玫瑰”顽强怒放。

除了战地新闻、突发性新闻面临着类似的考验,计划内的、有着充分的采访也是如此,比如说暗访。《暗访肮脏月饼馅料工厂,洛阳日报记者被野蛮殴打》[12]、《中国贸易报记者在大同煤矿被打死,当地官方否认》[13]、《暗访古荥镇“问题化肥厂”,郑州电视台记者遭殴打》[14]等类似报道给社会极大震撼,新闻法规尚不健全的现状难以给新闻记者较多的保障。

(四)敏锐的判断力

采访和写作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如果前期的采访中没有获得有用的材料和丰富的信息。那么后期的写作不论运用多少技巧,也都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15]。

面对一条新闻线索,报还是不报,早报还是迟报,简报还是详报?如何获得有用的材料和丰富的信息?新闻记者敏锐的判断力就成了报道成败的关键要素。正如郭超人所说:“惟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你想到了、做到了,这才能当一个好记者。”

(五)坚强的意志

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如何做到在采访对象面前不露怯、有效地采集有用素材?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是广学博取,多学强记,用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思维发达,有助于发现新闻线索,深入采访和顺利写作[16]。

尤其是对于“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通过行为表现与采访对象产生“感应”,逐步消除采访对象的不合作心态。如何“感应”?记者就要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并设法满足一些采访对象的正当的心理要求,创造能“推心置腹”交谈的融洽氛围,以双方感情上的交流,促进双方信息的交流,使采访取得成功[17]。

(六)良好的倾听习惯

人在获取知识和从外界接受信息中,听觉的功能仅次于视觉而强于其他感觉[18]。新闻采访是先“听”后“说”的过程,用心倾听是捕捉有效信息的方法。

倾听并不是不说话,适时开口讲话正是用“心”倾听的外在表现。比如当受访者不愿意谈论自己一些难为情的经历,记者就需要想办法打破坚冰,启发采访对象展开话题。

三、良好的心理自控能力

采访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和谐一致的关系对采访有促进作用。鉴于“心理是个人在现实生活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活动,是人脑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机能”,“人的任何外观活动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参与和调节”[19],记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自控能力水平,决定新闻记者采访成绩的大小。所谓“控制”,即“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改变条件,使实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种确定的方向发展[20]。

(一)合理控制采访情绪

1.采访心境

心境是一种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和不同心境的人进行交流,个人的心境就会受到相应的感染。中国古语中所讲的“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就是心境。

新闻采访中,处于主体地位的记者以何种心境投入工作,采访对象也会受到相应的心理暗示。因此,新闻记者控制个人心境,不把个人生活情绪带进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显见的。

2.采访激情和采访热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

在积极的激情下,新闻界涌现出来大量的优秀记者,出现了大批大快人心或感人泪下的动情场景,新闻好作品也层出不穷。但是激情是短暂的,要成就一名好记者,积极的热情才是不竭动力的“马达”。

3.采访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曹爱文,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2006年7月10日下午,曹爱文为13岁的落水女孩王孟珂进行抢救,迎着王孟珂淌着白沫的嘴角,俯身做起人工呼吸……虽然女孩最终没有救活,但在抢救现场,曹爱文最本能的表现就是新闻记者的一种应激表现。

(二)得体运用采访表情

采访表情作为心理活动的外现行为,是记者不能回避而只能合理控制的行为。在一些心理学研究中,表情就被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三类。与不同职业性质、不同层次类别、不同境遇的人接触,采访表情要做得适当得体是件说着轻松、做着艰难的事情。

情绪决定表情,态度决定情绪。要保持良好的采访表情,除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之外,还需要对人民群众的热爱。面对领导干部或知名人物时,不怯场,不卑不亢;面对普通工人、农民,要亲切自然、态度亲近;面对遭遇不幸的人,尽量避免揭人疮疤、不对人家的痛处穷追不舍;面对态度强硬、不讲道理的采访对象,要保持冷静、据理力争。同时还要注意采访表情的细节,倘若细节上流露出了猜疑的、轻蔑的、嘲笑的、厌恶的情绪,极有可能导致整个采访的失败。

四、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和心理自保意识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21]……这是2000年两个新闻人的对话。作为回答的一方,柴静说,这一句话,把她推到今天。

(一)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更多时候体现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上。

小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在采访现场最有亲身感受,最能记录新闻事件中“人”的真实状态。不少名记者就是从采访小商小贩、清洁工人、被拐少女、高位截瘫者、特困家庭等小人物的新闻报道起家的,带着心去采写他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喜怒哀乐,通过报道真正得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大事件上,新闻记者更加要把握好“人文关怀”这道关卡。比如:19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项的图片新闻《饥饿的小女孩》,那双失去亲人的伊拉克孩子睁大惊恐的眼睛的特写,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战争的罪恶,比摧毁房屋建筑的照片震撼力强多了。

灾难性报道中,还必须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体现“人本”意识:不但要报灾情、损失、人员伤亡情况,更要时刻关心受灾群众的生活情况,灾后能不能吃上饭、有没有临时住所、衣服够不够穿、能不能喝上干净水、伤员有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灾区有没有疫情发生等。

(二)新闻记者要增强心理自保意识

当有重特大事故发生时,新闻记者几乎都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甚至抢在公安、武警和相关管理部门人士的前面。虽然记者都是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事故现场的,但当事故现场的血腥、灾难的场景突兀地抢入眼睛时,记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受着极大的冲击。长期从事灾难事故报道的记者,甚至会产生对生命、对社会的质疑。

在灾区采访,心态平和、冷静无惧才是最需要的心理素质。心态平和,并不是不被感染。记者在采访时,尤其是在灾区采访时,必须迅速进入状态,以冷静的头脑判断受访者叙述的真实程度,以细腻的笔触真实还原现场。但是采访结束后,记者应该迅速使心绪平静,尽快“忘记”写完的故事,为开展下一次采访做好准备[22]。

[1]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41.

[2]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40.

[3]董岩,丁洪亮.跟梁衡学新闻[M].北京: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1:10.

[4]肯·梅茨勒,李丽颖.创造性的采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2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61.

[7]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8]杨澜,朱冰.一问一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73.

[9]董岩,丁洪亮.跟梁衡学新闻[M].北京: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1:273.

[10]尹长东.浅谈新闻从业者如何提高思维能力[N].光明日报,2006-10-28(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79.

[12]顾立林.暗访肮脏月饼馅料工厂,洛阳日报记者被野蛮殴打[N].新华网,2004-09-18.

[13]谭人玮.中国贸易报记者在大同煤矿被打死当地官方否认[N].南方日报,2007-01-16.

[14]冉小平.暗访古荥镇“问题化肥厂”,郑州电视台记者遭殴打[N].郑州晚报,2013-7-30(7).

[15][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徐扬,译.香港:华夏出版社,2006:4.

[16]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590-591.

[17]梁霞.创造最佳的采访氛围[J].青年记者,2006(10):40.

[18]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5.

[19]林传鼎.心理学词典[K].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8.

[20]华国凡.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7.

[21]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

[22]王东亮.第三次参与地震救灾报道的感悟[J].新闻与写作,2013 (5):23.

G214

A

2095-3046(2014)02-0101-04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2.024

2013-10-14

牛金香(1983-),女,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向的研究,E-mail:njx906@163.com.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心理素质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心理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