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三里与针灸调体规律探析

2014-04-15张新普林培挺李敏薛丹傅杰英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正气阴虚调理

★ 张新普 林培挺 李敏 薛丹 傅杰英

(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510;2.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广东 广州 510240;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体质状态决定着生命体验、健康差异和疾病的易感性、治疗的反应性以及病后的发展倾向性和预后,因此体质状态的调整和改善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调体的目的不只是治病,而是促进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和延年益寿。针灸调神治形而治病、治未病就是通过调动或激发机体的自我健康、痊愈和康复能力而实现的。针灸气血往来、神气出入的腧穴,促进经络活体整体功能信息的整合,维持机体内稳态和自适应,使体质处于相对和谐健康状态[1]。

1 与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内在阴阳相对和谐的生命状态,脏腑功能状态不一定有多强壮而是相对正常或偏弱和协调且易于调节。而在诸因素影响下发生阴阳偏颇形成亚健康或疾病状态,或在机体的修正能力下自我调节而恢复常态,或易借力人为干预措施而拨乱反正,这里更强调调动或激发机体的自调节、自组织能力,这是必求于本的本于体质状态,也是针灸或逆针灸调体治病或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上工良医治病、治未病的眼光和境界也可能是善于利用机体自身、内部的资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的形神和谐表现为身心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的健康状态是基于机体的自适应、自稳态能力,这也许是医者调理平和体质所能借的机体自身的东风。

《医说》言:“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资生经》道:“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古今人善于针灸足三里来体质保健,可能是足三里能够调动、激发或维持机体的自身功能而防病治病,未病而顺得机体自然的阴阳自和态降低易患性,既病先安未受邪之地,遏其路防传变而因势利导,病后调摄过虚过实,顺势而为防其复发,可知针灸足三里调理平和体质是一个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拨正航向,不使之过虚过实,尊重顺应体质自然属性和特点,避免过犹不及,矫枉过正的一个长期调节的过程。因此治病、保健或抗衰老的调治思路不应看即时效应,而是看后期效应的实用性,有时看似无功可言,无德可见,却使生命质量提高和延年益寿,正是“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的意义。

2 与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是机体正气不足,自我调节和抗病祛邪能力相对虚弱的体失养而用不足的生命形式。正气是机体的免疫、抗病、祛邪能力,是维持自适应和自稳态的杠杆,因此不伤不损而维护正气或充养调动而激发正气,这种护正气的思维应该是气虚体质调理的基本思路。医者所有的调理措施无非就是存正与护正的保证,机体与调治措施之间应答的灵敏程度,也多半来自正气是否得到救援或补给或激发,措施适其情即援兵及时,使邪退却,神得使。因此气虚体质的针灸调治,贵在护正、帮助并加强正气,才能得神取气,祛邪在于针药,行药在于神气,衰邪气大半而止。

《外台秘要》语:“三里养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脾胃论》言:“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治中央而灌溉四旁,是正气元气的源泉,脾胃不虚而百病所生无由。《脾胃论》道:“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凡有此病者,虽不变易他疾,已损其天年”;《备急千金要方》道:“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正气元气非脾胃气不能滋之。《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医宗必读》称:“人体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内在的正气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元气充足与否,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那么气虚体质针灸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而充养并激发正气而得到维护。

3 与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是机体元阳不足,失于温煦而阳化气不足、阴成形有余的阴阳偏颇且复杂的体质状态,可兼夹平和、气虚、阴虚、痰湿、气郁、瘀血和湿热等体质因素。阳气若天与日,乃人身之大宝,升降出入、消长变化是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生命过程的决定因素,有阳则生无者死,强则寿弱者夭。可见真阳的充养和滋发是阳虚体质调治的治本之法,而阳气旺,体质得护,兼夹复杂体质现象减轻,易感疾病减少。阳虚体质脏腑制化中最薄弱的是脾胃、肾,而先天需后天的充养,脾胃阳气又需肾阳资发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此脾胃是其调体治病、治未病的重点,脾胃为诸火之源。

《灵枢·五邪》曰:“……补三里以温胃中”;《灵枢·热病》谓:“中有寒,取三里。”中焦阳气健旺,腐熟与运化、升清与降浊有序,精微得化,下焦阳气化生有源,肾阳自然充沛,正所谓《理虚元鉴》曰:“凡阳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必须化于脾胃……。”故阳虚体质调脾胃重于理肾,填精益气补火三者的权衡,益气可填精亦可补火。阳虚体质的特殊状态上热下寒,针灸足三里引火归元,收上热引虚阳敛虚火潜真龙。如《针灸大成》曰:“……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外台秘要》言:“……所以三里下气也”;《神灸经纶》道:“……灸足三里者,以足三里能下火气也。”因此可知足三里温中补阳、引火归元在阳虚体质针灸调理中的重要地位。

4 与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是机体阴液亏虚,处于阴虚内热、阴虚火旺或阴虚燥热的形神偏颇状态。机体内在的虚、热、燥是促生或加重体质偏颇的基础,其热之甚由于阴之虚,而阴之虚由于热之甚,因此调治既不可伤其阳,亦不可损其阴[2]。通过助阴阳自和、调升降出入、协五脏制化的人为干预即导热外出[3、4]、引热下行、助阳生阴[5]而整合阴阳而达到调理阴虚体质内在阴阳的偏颇而保健防病治病。阴虚体质呈现出兼夹气虚、阳虚、痰湿、湿热、瘀血和气郁等复合型体质的现象[6],而以肺脾肾为主,总由肺统。如《理虚元鉴》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阴虚为本者,其治有统,统于肺也。”

《灵枢·五邪》称:“阳气有余,阴气不足……调于足三里”;语:“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足三里主之”;《医碥》言:“饮食入胃,脾为运行精美之气,虽曰周布脏腑,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愈旺,化水下降,泽及百脉”。五脏生克制化协调是阴虚得到调治的基础,脾胃之土旺肺金生,肺金充则肾水足,水足制木火。因此针灸足三里可以健脾胃生津液润肺补肾水,虚火得涵、阳热得摄。再者阴虚体质内在之虚火贵在下降,使其不上窜外攻动风,所以针灸足三里可以引热下行。如《灸法口诀指南》称:“人过四十以后,阴气渐衰,火气易于上冲,常灸此穴三五壮可防上逆”;《循经考穴编》载:“灸足三里引火下行”;《经穴摘要歌》说:“足三里治气上攻,诸虚牙痛及耳聋”。因此阴虚体质针灸足三里调治可以促使内在偏颇的阴阳和合而趋衡。

5 与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是由于贪于取予而形成的一种能量相对富裕、水液代谢不畅的体重浊用不展的偏颇体质状态。痰湿体质与其易感疾病有着高度的相关性[7],故凡论病,先论体质,因其病乃外加于身,平素体质,不可不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所以痰湿体质调理追求的就是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的治未病理念。运用动态的思维,注重体质状态的优化和调整。通过体质调理对痰湿体质进行保健而未病先防,也可以改善体质状态而欲病救萌、已病防变和病后康复。调体的目的不只是在治病,而是促进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和延年益寿。所以医者的明重于名,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做明明白白的医生。

《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景岳全书》谓:“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果使脾胃健……焉得留而为痰?”有善治者,治本正源,治其生痰湿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因此痰湿的调理思路之一就是从脾胃论治。足三里调脾理胃,对能量的代谢和水液的运行都是相当重要的。脾胃化生的精微,在心肺的化合变赤后才能被机体利用,肝的疏泄、肾的藏精功能才得常运。肺得脾胃之气水液之道通调,下输膀胱,水精四布,气化而出。因此足三里是针灸调理痰湿体质必选的穴位之一。

6 与气郁体质

气郁体质是由于长期气机郁滞所致机体形神郁滞的以体不足用不展的生命状态。气机郁滞在上体现在肺向上向外、向下向内的不畅,而宣发肃降条顺需胃气的资助;在中则是脾胃气机升降出入的斡旋枢轴阻滞,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通,二者表里互协方顺;在下是将军之官肝疏泄失司,该升不能、需降不行的涩滞,需土木互制能健。总之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言升降往往离不开出入,论出入每每涉及升降,升降之病极累及出入,出入之病极亦累及升降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郁体质因气机失调形成复杂的体质状态,多兼夹气虚、阳虚、阴虚等虚损型体质和痰湿、瘀血、湿热等郁滞型体质,表现在躯体体征和精神症状的复杂多端、变化异常。

《穴性赋·气门》称:“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脾胃气机枢纽畅达,在上心肺之气的下降、在下肝肾之气的上升,使周身升降出入之气通泰,则百病不能由生,而处身心健康状态。针灸调理气郁体质就是顺应了机体五脏六腑各自的升降出入的规律和之间的亢害承制的协作,就是调气使机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的功能。如《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语:“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灸足三里使得五脏各得其所欲,六腑各得其所喜,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使各种因气所得、缘心所患的躯体和精神的亚健康或疾病状态的不良生命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良性改善和纠正。

7 与瘀血体质

瘀血体质是内含血运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而气化不利的下游性质的生命状态。其兼夹状态较为复杂,既可以作为气虚、阳虚和阴虚等虚性体质的兼夹趋势,也可以成为痰湿、气郁和湿热等实性体质的复合状态。在微观实质为微循环和血流变方面存在不足或轻微失调,微循环是络脉、孙络气血交换旺盛之处,血流变是脉道是否常通、气血是否得疏的判别。欲调体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而后摄生或救疗之。瘀血体质总的体质状态就是瘀、郁,不通或不畅,因此整个调体思路便是通利、活血、散瘀。补气、温阳、滋阴、化痰、理气及除热是改善瘀血体质的前提,需标本同调,追本溯源。脾生血统血、心通脉行血、肺治节朝百脉、肝藏血肾化髓生血等都和瘀血的形成和调治密切相关。

《灵枢·经水》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灵枢·九针论》言:“阳明多血多气。”足三里作为足阳明的下合穴,具有调节胃经的乃至五脏六腑的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五脏六腑禀气之本,为宗气之所出。针灸足三里能够通利三焦气血而达到对整个机体的调节和改善作用。如《中藏经》语:“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过于此也。”祛瘀在于调气,瘀祛则生新,祛瘀与生新的互促便是机体自我调整的过程。另外气血俱盛的阳明经在脐旁和气街等处和有血之海之称的冲脉交汇,故有冲脉隶于阳明或阳明主司冲任血海之说,可见审穴下针施灸足三里,能达到通经络气血调虚实而除旧生新之功,而使体质状态得到纠正和调整。

8 与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是体内湿热内蕴的机体状态。湿处热中,热壅湿外,湿热相合,如油入面而粘滞难解,在外不能畅达,在内通行受阻,升降不利,热郁气阻湿停。宣畅三焦,分消湿热,湿除气机易畅通,湿去则孤热宜解,所以除湿祛热是调体的关键。欲除湿和热邪气,必使其有逐出之路;邪出有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安和五脏,体质得调。一则注重气化,气机调畅,可祛湿、消热;二则注重脾胃,脾胃是湿热的来源和消除之所;三则注重三焦,三焦历络五脏六腑,元气和水液通行之道。在上在外开窗散邪,随升降出入而逐之;在内在中畅三焦援正驱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下在后渎泄而排污祛浊,推陈致新存养正气。总之是使邪有出路,扶正与祛邪同使,才能维护体质的内稳态。

《素问·水热穴论》曰:“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足三里在湿热体质的调理中体现出理气、除湿、消热的功效。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主皮毛,汗孔启闭乃卫气之功;胸中大气之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脾升胃降,纳运相合,燥湿相济;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变化;膀胱的气化排泄。呼吸、汗孔、大便、小便等这些能开窗、开门的驱邪之路正常与否,都与胃的功能有关。正气的强弱,驱邪能力的大小同样跟胃气相关。因此湿热体质的调理与脾胃机能健否有着重要的联系,针灸足三里能够在湿热体质的调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9 与特禀体质

特禀体质尤其是过敏体质状态,是机体和内外环境不相适应和协调的生命形式。需从外界侵入性和自身抵抗力两方面考虑和谐的生态共衍的健康医学。天覆地载,莫贵于人,人处气交之中,莫不为利,莫不为害,而关键在于促使相育而不相害、化敌为友变害为宝的自组织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的欲求融合,必先卓然自立的自调节能力,然后才能达到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生态共鸣的和谐。因此过敏体质的调治应把调动和激发机体内在的自我健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适应能力和维持自我稳态能力作为重点,而不仅仅是消除过敏源。时不可违,化不可代,尊重并利用身体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促进机体选择性的把外界因素转化为自身因素的称之为拿来主义的健康之变,才能共存同生齐长。

《素问·五邪》道:“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皆调于三里”;《灵枢·四时气》称:“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针灸足三里,能够促使体质内在的阴阳、虚实、寒热状态自我调平而趋于稳态的态势。因此辨别特禀体质而知其顺逆,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以平为期,使体质状态能够调节和适应内外边境的变化而形成稳态。调节和适应,是机体对疾病、亚健康和健康等生命状态的整合与统一和协调外界与自身、自身与自身相匹配的动态的过程,促进健康,达到和谐。

结论

总之,针灸调体取穴不在多,而在于符合体质特点、证候特征和疾病规律,即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正如《灵枢》曰:“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百症赋》言:“先穷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针灸大成》言:“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是以成功”。体质状态对干预措施的反应灵敏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偏颇的整体调理、整合过程的应答。精疏合体的针灸处方能够促使机体内部信息资源的调配而表现出针灸疗效。足三里作为针灸调体处方中的运用较多的穴位,也体现脾胃在体质调体的重要性,如《幼科发挥·原病论》道:“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义也”。因此,足三里在针灸调体运用中有着一定规律可遵循。

[1]张新普,童亚男,薛丹,等.论针灸临床的整体性思维[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 230-2 231.

[2]张新普,李敏,薛丹,等.阴虚体质易感疾病针灸调治规律探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6):30-32.

[3]张新普.灸治阴虚内热型疾病探源[J].中医杂志,2011,52(7):622-624.

[4]张新普,薛丹,李敏,等.悬灸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的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3013,39(3):241-244.

[5]张新普,童亚男,薛丹,等.针灸调体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的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6):1 388-1 393.

[6]张新普,童亚男,薛丹,等.阴虚体质及其兼夹体质形成规律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23-24.

[7]张新普,童亚男,李敏,等.痰湿体质兼夹其他病理体质的相关性剖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5):3-5.

猜你喜欢

正气阴虚调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清风正气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