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德育特色

2014-04-15

关键词:蒙学弟子规德育

胡 发 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3)

试论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德育特色

胡 发 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3)

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古代蒙学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教材繁富,并且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其精华在某些方面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蒙学;道德;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的学龄前教育,或在家庭中进行(家教),或在社区内举办。在社区内实施的常称作蒙学(或社学),即幼儿教育。在古代的教育体系中,蒙学属于民间性的早期教育,虽然体制不严,系统不整,但却富有特色,特别重视孩童的人格和品德的养成。

一、古代蒙学教材

《教育大辞典》解释“蒙学”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夏商周已建立……儿童八九岁入学,以识字为主,教材有《仓颉》《急就》等字书及《孝经》《论语》,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多属私学性质”[1]。蒙学的历史甚为久远,《周易》中就有“蒙以养正”的记载。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也肯定:“自古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文中“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已清楚表明幼儿教育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事实上蒙学教育,自先秦至清,数千年之间绵延不绝。

蒙学教育的场所主要在书馆、乡学、村学、家塾、义学、社学。蒙学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教材文字也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记易背诵,如《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此外,蒙学还多用故事来讲道理,如为宣扬刻苦学习,《三字经》就用“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历史典故来作例证。

由于先人的重视,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堪称繁富,比较著名的如南朝《千字文》,唐代《太公家教》《免园策》,宋代《三字经》,元代《日记故事》,清代《弟子规》《增广贤文》《文字蒙求》《女儿经》等等。这些蒙学读物流传久远,影响广泛而深远。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多神童,如孔融、曹植,也许与古代蒙学的发达不无关系。

二、蒙学的德育特色与现实意义

蒙学当然也重视文化学习,教育幼儿识字辨义,如《文字蒙求》就是一部专门的识字教材。不过本文这里欲重点讨论的是蒙学的德育,而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蒙学的一大鲜明特色。

所谓蒙学的德育,主要以前圣往贤的嘉言懿行做表率,来引导幼儿做人处世。如《弟子规》就开门见山地强调先立德,后为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增广贤文》,更重视人伦教育,人称“读了《增广》会讲话,学了《贤文》会作人”,其重点也是一目了然的。宋代以后,蒙学教材的伦理教化内容更是大增。朱熹的《童蒙须知》一书中,只有一章为礼乐射御书数的文化学习,而多达四章专门讨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孝悌忠信之事的道德训练。再如元代虞韶的《日记故事》,内容就分生知、勤学、爱亲、交友、操守、谦让、忠节、德政等十二目,其尚德育之意也很明了。明代王阳明《教约》中的德育倾向则更为突出。他认为对童子的道德培养是最为关键的:“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学习的目的则在明孝悌廉耻,他称之为“专务”。“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2]”从文意可见,王阳明是甚为不满蒙学教育偏于“记诵词章”、即局限于文化学习的,他主张突出“人伦”和“孝悌忠信”等内容,文中“专务”一词就表明了他所着意的是品格的培养。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形成了显著的德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阐明人伦

即教育孩子明白人伦秩序,亲族间的长幼之别,远近之差。《三字经》于此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其文字近乎大白话,浅显易懂,引述如下:“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

(二)揭示做人的道理

如《弟子规》在衣食举止、人际交往方面,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衣贵洁,不贵华。对饮食,勿拣择,适可止,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勿畏难,勿轻略。邪僻事,绝勿问。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凡取与,贵分晓,与宁多,取宁少。恩欲报,怨欲亡。”《弟子规》还特别强调待人要真诚,做人要讲信用,不能虚伪与做作:“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

在目前信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古代蒙学教育中的“信为先”的思想,无疑是有其现实借鉴意义的。尤为难得的是,古代社会虽然等级森严,但童蒙教育中却热忱地宣扬泛爱,主张与人为善,尊重他人。 如《弟子规》要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谤。勿诌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一点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也不乏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三)倡导孝敬尊长

由于教育对象是孩童,所以古代蒙学尤其注意驯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对待尊长的态度,其主旨即是要培养童生们的孝心,待尊长有礼,为人谦逊。如《弟子规》规定:“物虽小,勿私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德有伤,贻亲羞。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兄弟睦,孝在中。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现代社会固然提倡民主与平等,但这与礼貌待人并非矛盾,尤其是孝敬父母、礼遇长辈仍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因此,蒙学中礼敬尊长的精神是应当发扬的。

(四)讲究平时穿衣戴帽、待人接物的礼节

朱熹《童蒙须知》第一篇就是“衣服冠履”,其内容极为细致。如对着衣,朱子就是这样要求的:“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凡著衣服,必先整衣领,结两衽钮带,不可令有缺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及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中勿令散乱顿放。……洗脸时,必以巾遮护衣服,不弄潮湿。干活时,去上长衣,只著短便。[3]”衣冠整齐干净,爱惜衣物,这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是应该倡导的,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卫生,而且也可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在日常生活中古代蒙学则主张要教育孩子注意礼貌周全,如朱子在《须知》的第五篇“杂细事宜”中就这样要求:子弟要早起晚睡;与人作揖行礼,“必折腰”,即要俯身成九十度,以示恭敬;与父母、长辈及他们的朋友打招呼,应该“自称名”,而对长辈们,不可以叫他们的名字;和长辈们一起吃饭时,“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也不要同时将汤匙和筷子都拿在手里,这显得过于贪婪,因此“举筷必置匙”;开门的时候,动作要轻缓,“不可令震惊声响”;碰到聚会之类的公众场合,“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当然就更不应横躺竖卧地多占位置了;陪长辈出门,“必居路之右”,住的时候“必居左”;饮酒的时候,不能多饮,更不能酗酒;上厕所时应脱掉上衣,事后必须洗手;晚上外出“必以灯烛,无烛则止”;睡觉时“必用枕”,而且不要将被子蒙住头。朱熹特别强调清洁问题,并特列第二篇为“洒扫清洁”,规定:“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扫拭几案,常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齐整,顿放有处。”如此大名鼎鼎的朱子,在童蒙教育上考虑得如此细密,真是不简单!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已不切实际,不合时代要求,但其教导孩子明礼、尊重长辈、讲究卫生的思想,还是没有过时的。

明代屠羲英《童子礼》的内容也与朱子的教导仿佛[4]。如关于行,他要求童生应两手笼于“褒内”,缓步徐行,步子不要迈得太大,也不要左右摇摆,眼睛要看着脚下,以防跌倒。登高时要用手提起衣服下摆,防止绊腿摔倒。关于饮食,吃饭的时候,身子离开桌子一点,不要太靠近;举筷要从容,不要太急,将菜搞乱;咀嚼时不要发出声音;吃菜时也不得恣其所好,贪求多食;吃完放碗盘时,尤要小心不要打碎了。 洒扫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打扰尊长,要轻轻地扫,先扫尊长处,然后请尊长落坐,再清扫别的地方,还要倒退着扫,不使垃圾污及尊长,扫完后要将扫把压在箕上,不让灰尘和垃圾洒下。此外,他还提出了所谓“检束身心”之礼,“入仕父兄出事师长”之礼,“书堂肆业”之礼,由于其内容过于繁琐,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从形式上看,上述这些礼节可能过于琐碎,不过它们也反映出先人在孩子的品性和人格的培养问题上,是费尽心思的。先人以为礼仪虽然是形式的,但却有“养重收心”的重要教育意义。如《蒙学诗教》就十分重视坐姿与饮食之礼:“坐来端拱肃容仪,养重收心在此时。莫把一身偏左右,谩将两手戏东西。横胳膊跷腿招人厌,记得古人言一句,坐如尸也是吾师。……饮食随时饱便休,不宜捡择与贪求,若陪尊席毋先举,便是同行务逊酬。鱼肉吃残须莫反,饭汤流饮最堪羞,遗羹让果垂青史,饮食之人乃下流。”这里显然就将吃饭、端坐与人格修养挂起钩来了。王阳明设计的有关蒙学的《教约》中,也非常重视礼仪的培养,他提议清晨到校老师就要询问学生礼仪躬行得如何:“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头,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肆业。”今日我们当然已不可能要求现在的学生行古代之礼节,但敬重长辈、礼遇他人还是需要的,而且公共场合,必要的礼节也是少不了的,我们应该虚心汲取先人的智慧与经验。

(五)崇尚勤俭

前面在谈及家庭教育时,我们就叙及先人对勤俭的重视,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童蒙教育对这一点也尤为强调。蒙学教材中常见的“临明莫要贪睡觉,到晚莫要空点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就极为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点。清代李新庵《重订训学良规》中,此类内容就很多。如:“子弟须俭朴,一饮食也,当知来处不易,勿以粗粝而嫌之。一衣服也,当使知物力艰难,勿以布素而轻之。微而片纸寸墨,亦当爱惜,勿稍暴殄,异日方为保家之子,然此非专务吝啬,省一钱浪费,即多一钱正用。”之所以如此尚俭,也在于先人以为俭可以养廉,可以从小培育出杰出的品格。“子弟幼时,即使知人品高低,不系衣食美恶,能耐饥寒方能有以自立,所谓俭以养廉也。”清人张履祥的《初学备忘》中,也特别注意童蒙教育中的勤俭之意。他说:“忠孝勤俭,修身之大概也。朱子与长子书,从师就学之道,极为详尽,而终篇要之以勤俭二字。盖勤则进业,谨则寡失,守此二字,以之终身,养德以此,养身亦以此矣。”

先人从“养德”的角度来思考勤俭的意义,确实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大国,从小教育孩子们养成勤俭的习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能培养艰苦奋斗的一代新人,以更好地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六)提倡刻苦学习

为了鼓励童生努力学习,不断上进,古代蒙学教育中比较注意在道理上讲明学习上进的重要性。这一点《三字经》做得很好。它先指明人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接着阐明人之为人本就应发奋学习:“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醇蜜,人不学,不如物。”为了增加说服力,《三字经》还以大量的历史故事说明“古圣贤,尚勤学”,以激励童生们努力进取。书中举出了这样一些著名的例子:象孔子那样的圣人,还虚心地求学于项橐;西汉人路温舒,穷得无钱买纸,在放羊时,就将蒲草编成席,借书抄在上面;西汉人公孙弘也因家贫而为人放猪,他买不起纸笔,就将竹子削尖,用来抄书学习;汉代孙敬,深夜读书,将头发吊在屋梁上,以打消睡意;而战国名士苏秦,在读书困倦时,竟用锥子刺大腿以提神;晋人车胤好学,家贫无钱买油点灯,夏夜,他将萤火虫包在纱布中,借其微光读书;晋朝另一位叫孙康的,也是穷书生,晚上无钱点灯,就在院子里借雪的反光读书;西汉朱买臣,砍柴为生,但他酷爱读书,上山路上他将书放在扁担上,边走边读;隋代李密,替人放牛,将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读书。这些故事都可谓是历史经典,《三字经》宣扬它们,显然是鼓励童生们如先贤一样发奋努力,这也足显古代蒙学着意提倡一种刻苦钻研的学风。实际上鞭策童生发愤苦读,也是古代蒙学读物的共同内容。

三、结语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基础。“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5]”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我们目前的教育有“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的倾向,片面强调自然科学知识,忽轻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每到周末,孩子们穿梭在各种补习班中,“奥数热”“英语热”经久不衰,孩子们深受应试教育之害。孩子们被绑架在知识的列车上勇往直前,但他是否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国家,具备基本的礼仪道德,家长、社会却漠不关心。近来不断报道的学生自杀、犯罪低龄化、小学生网络上瘾问题,等等,反映了我们教育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缺乏了人文关怀的养成和关切道德之基。

从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蒙学内容丰富,有许多精华可供我们借鉴,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向青少年学生输入传统美德,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081

[2]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07

[3] 百度百科.童蒙须知[EB/OL].(2013-11-25)[2014-07-31].http://baike.baidu.com/view/7361146.htm?fr=aladdin

[4] 吴洋,高小慧. 童子礼·家诫要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2:179

[5]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10-25(8)

OnMoralEducationCharacteristicsinChineseTraditionalInitiationEducation

HU Fa-gui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jing 210013,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initiation education is a kind of teaching form for children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ts contents close to reality lif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numerous rich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In today’s society some essence of his ideas still has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Chinese traditional initiation education;morality;realistic significance

2014-08-05

胡发贵(1960-),男,安徽黄山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B82;G61

A

1673-131X(2014)03-0008-04

湛 江)

猜你喜欢

蒙学弟子规德育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日新才能启蒙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弟子规
弟子规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