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形体空间转换比较研究

2014-04-14吴海燕

艺术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

吴海燕

摘 要:现代陶艺在形体造型空间的表现形式上有了比传统陶艺更为丰富的拓展,变化更为丰富和自由。本文从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形体空间变化的比较出发,分析了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形体变化方式的不同点,突出现代陶艺在造型表现语言上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关键词:现代陶艺;传统陶艺;形体变化

0 引言

现代陶艺形体结构的多样性使陶艺家能够更自由地表达空间的丰富性。对作品形体的一种认识与理解便在这种多元结构和语境下不断发展起来。传统陶艺形体的造型主要是以同心圆的方式展现的,为了实用的目的,尽可能地使它的使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现代陶艺则基本上抛弃了实用功能,更强调形体空间的视觉张力以表现现代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1 从对称形态向非对称形态的转换

在造型艺术中,对称的形态是指在三维立体造型形态中,视觉所看到的以中心点为分割线,形体的两面是相等的,形态变化也是一致的,这种对称的形态变化在传统艺术造型中比较常见。传统陶艺造型的对称性,是以器形的中心点为圆心,或中轴线为中心,通过拉坯手工成型来构建绝对或相对对称的形体,该形体两边的视觉张力是均衡的,形体变化不大,内空间的中空大多是为了满足烧成或实用的功能,外空间所围合成的胎壁所形成的形体变化基本上是向两边对称的。这些对称形态的形成一般都是靠辘轳车或拉坯机的匀速转动,在向心力的作用下,靠手的力量使形体趋向同心圆形态。

现代陶艺多元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单一对称的传统造型模式,更倾向于追求形体的不对称性。这种造型形态在视觉上所形成的变化方向、形体大小不是一致的,但从体量和视觉上看是均衡的。形体在形式上变化更为丰富,更为自由,外轮廓或凹或凸所形成的不一致的形态变化更彰显着陶艺家个性情感发挥的自由度和对美的理解与设计。例如,陶艺家露西·达克沃斯的作品,形体变化是由几个基本的几何形体在对称关系下,利用某个细小的局部采用方向的转变、体量的大小来打破形体上的绝对对称,在形式上寻求变化,在视觉上寻找平衡,在整体的对称中寻求局部的不对称。

色彩也是从视觉上构成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有轻重感、冷暖感,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形体上使用色彩对形体造成视觉落差,可以打破形体在形式、体量上的对称稳定感。例如,台湾陶艺家王修功的作品,形体是一个圆盘,造型上是中心对称的形体关系。而作者利用釉色的轻重感来打破形体造型上的绝对对称,以追求变幻迷离的视觉效果。

2 从平衡形态向非平衡形态的转换

任何物体能以某种相对稳定的形态在空间中存在、移动而保持不变,都必须处于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平衡状态。任何一种形体存在于空间中,必然也就会受到重心与平衡规律的制约。在这一规律制约下,各种形体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变、优美动人的造型形态。平衡是物体在空间保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各种艺术形态的塑造,大都表现为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形体的重心不能脱离了物体而存在,其稳定性就是它以这样那样的平衡方式在空间中保持不倒的那种特性。任何物体平衡程度如何,取决于物体的重心同支点及承重面的相对位置关系。

传统陶艺的造型形态,主要是以同心圆的形态展现其艺术价值,同心圆的基本形态要求使其造型形态具有对称性,平衡感。形体的中心点重心点大多是落在形体的正中心位置,给人的视觉感受上是平衡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传统陶艺中的瓶,碗、罐等,造型形态都具有平衡感、稳定感。

现代陶艺相对于传统陶艺而言,更强调了它的非平衡形态,形体变化更为自由,更为张扬。陶艺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打破了传统陶艺平衡的形态,重心点不再局限于承重面的中心位置,而是偏离了承重面的中心点,可以在形体上表现更大的艺术效果。在满足支撑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形体夸张变形,满足作者所要表达的空间张力。非平衡的形态更增加了形体的不稳定性,让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紧张感、方向感。例如,陶艺家安·特恩的作品《动物》,高度概括了动物的造型运动特征。动物的头部向一侧严重扭曲,整个形体由三个脚支撑,通过不平衡的形态特征来突出强化这种动物的性格特征。

3 从半封闭形态向开放形态的转换

一般传统陶艺都是存在于室内空间中,这种半封闭形态空间的大小与室内空间的大小、结构、颜色以及陶艺本身尺寸大小、肌理、色泽、展台等有直接的联系。随着人们“环境意识”与“设计意识”观念日益觉醒,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一直都是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公共空间是连接人和环境的桥梁。当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上升到对人文因素的关注,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介入环境空间及人的内心对环境空间审美的代言。而现代陶艺凭借独特艺术表现力决定了它能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介入到室外空间,参与到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空间中,从而从室内走向开放性的室外空间中。现代陶艺从半封闭空间到开放空间的转变实质就是周围环境空间的转变过程。从室内半封闭的空间形态到室外开放式的空间形态,正是陶艺形态介入空间的一种审美表达。

现代陶艺走向开放的室外环境空间其目的是要展示其空间的艺术性,即一种开放的形态变化。作品既要具备原创性和人文风格,又要将其所蕴涵的力度和张力拓展到广阔的公共空间中。现代陶艺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空间共同作用的同时,应该以自然元素的联想,材质上的默契,造型上的呼应以及体量与节奏的把握作为创作基点,使陶艺作品自然地融入开放的环境空间氛围中,给环境空间增添一抹色彩的跃动和生活的激情。这种空间的建立是实现陶艺作品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彼此共存的、统一和谐的空间系统化关系以及创作者思维空间对世界观的表露。为了使现代陶艺融入开放的室外空间,艺术家必须改变陶艺的造型特征,使其在表现形式上,思想内涵上能更好地和區域文化背景、环境功能、科学技术相结合,将那些能体会现代人思想意识、感觉趣味和价值观念的陶艺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创作与汉代陶塑艺术精神的融合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浅析现代陶艺
探索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