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诚信思想探析
2014-04-14李宗岩
李宗岩 杨 柳
(1:长春财经学院科研处,长春 130122; 2:吉林财经大学马列部,长春 130117)
1 价值观取舍决定对待诚信的基本观念
(1) 凡是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这在这孔子的思想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人看来人之常情,无不有所重无不有所轻,有的重就会保全它,有的轻就会拿来保护自己所看重的东西.《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1]503.在孔子所主导的儒家思想看来,做人只有诚实才能明察事理,由明察而达到的诚信,办事忠诚老实,讲信誉,这叫教化.诚实则能明察,明察则能诚实,便知道自己该看重什么了.
(2)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丑陋的现象就已经出现了,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坚守“中庸”的原则.“中”者乃天下之正道,“庸”者乃天下之定理.《中庸》中有提到过“天下只有品德至高至纯的人才能没有人之私欲,完全从善处世做事.”所以说普天下唯有至诚才是最重要的,至诚才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不过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怎么能那样深刻地反省自己呢?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把最真诚的一面展示给人,这才是尽量地发挥了人的本性.能尽量地把人的本性发挥出来,别人会乐于接纳我们,使万物也能发挥自己的本性.当人们能把万物的本性发挥出来,就可以赞助天地自生自成和长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可以改造我们这个世界.
(3) 《论语·第六篇雍也》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2]24.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为最高的标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当然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每个人先天首先是关心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当然比他人更适宜和更能关心自己.每个人对自己的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对他人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更为灵敏.当自己的权益可能有损失或有意外的收获时,自己在心里引起的冲动比别人要大;当权益有风险时,一些人可能选择不诚实保护自己的利益,孔子认为这是不合适的.
(4) 孔子在《礼记·坊记》曰:“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1]487.面对不诚实的社会现象,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不就是给不诚实的社会行为作个提防吗?他是在防范一些人欺骗和不仁义的行为.防范在制度上建设得很严密,可是总有人越过他而做邪僻的事,这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性.所以君子要在制度建设方面做道德上的防范,用刑罚来防范淫邪的行为,用正气来防范人们邪恶欺骗的欲望.可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一些人在各种各样的性格环境中,其取舍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就是不择手段地要获取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则是尊重社会规则.
(5)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由于利益的驱使,有一些人常常偏离做人的准则做事,为此孔子非常反感和担心、忧虑.所以他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也应该像天地万物一样遵守规则.他在《礼记·礼运》中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1]207.在利益驱使的经济环境下,孔子认为做人要以诚信为本,故应该定好规律.没有规则,诚信是很难守住的,孰重孰轻很多人都把握不住.
(6) 人类是天然的客观规律造就的,交错着阴阳两性,也交错着诚信与欺骗,会合着过去未来,是五行的灵秀之气.天秉持阳性,太阳和群星从天空照临大地;大地秉持阴性,负载着山川大河,把五行分散到四季之中,阴阳两气交融而后生出各种月形;人也是生在大地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诚信的行为和各种各样的欺骗的交错与交融.月亮挂在天山有月圆与月缺,人生在天地间,有各种各样的如意和不如意,真与假的相对应.五行的消长,反映了人遇到真诚所带来的快乐和遇到欺骗带来的无奈与愤怒.所以诚信和欺骗也是人类的不同口味,人要做人真诚,但也无法回避欺骗.
(7) 孔子在《论语》强调的做人就应该至诚,《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记载了孔子与子张的一些问答,表达了孔子对诚信的态度.子张问孔子怎样使自己的主张行得通,孔子则提到说话忠实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边远蛮荒之地,也行得通;说话不忠实守信,行为不敦厚恭敬,即使在本乡州里,能行得通吗.站着,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直立在眼前;坐车,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镌刻在车辕的横木上,这样做了以后就能付诸实施.子张把孔子的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2 诚信的价值
(1) 在《论语》所表现的思想观念中,诚信给带来最大的收获是长久的利益.在人们的日常的交往中,人们总要把诚信作为自己要坚守的原则,当然,诚信能给人带来的各种好处是明显的.《中庸》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1]503.孔子认为所谓至诚之道,可以预先知道未来的事情.国家将要兴盛,一定会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时,一定会有妖孽作怪.这可以从蓍草、龟甲的占扑和人类的仪容、动作中发现、察觉.祸福即将来临之前,吉凶一定能预先知道.所以说有了至诚之道就像神灵一样.
(2) 《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1]503.这里说诚信就是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遵循诚信之道是引导自己走向完成修养的道路,诚信贯穿在万物的终始,没有诚信就没有万物.所以,君子把诚信看做高尚的品德.诚信,不是完成自己的修养就完了,而是使万物都得到完成.完成自己的修养就是仁,使万物都得到完成就是智,仁和智是天赋的美德,综合了成武的内外规律,因此经常实行无不适合.
(3) 诚信对别人和对于自己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如果每个人都以诚信为本,做任何事情都坦率地面对社会的监督,能够当面讲清自己和自己面对的事情.《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2]58.孔子认为诚信做人的人,才是君子.君子义为做人的根本,用力以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说出它,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不过有这样的勇气很不容易,谁能向社会宣扬自己的德行、好事以及卑鄙和愚蠢之处,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会承受得了吗?
3 孔子的诚信思想建设
(1) 孔子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就已经清楚地看到,每个人能诚信地做事和判断失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任何事能够分别给以公正的赞许或谴责,对自己的品德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刺激.一个人在困难的条件下得到赞许,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还要受到批评或者遭到讽刺,那么心态上就可能出现扭曲.在面对谎言、欺骗和恶意时,谁还能以最真诚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宽容,这个人一定真诚、善良.
(2) 然而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事情要被扭曲,甚至连伪君子在生活中也能受到赞扬,而品德高尚的人却遭到无端的诽谤.《论语·第十四篇宪问》回答:“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2]55.用恩德来报答怨恨,这种做法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如果能够自如地应用孔子的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要好解决得多.
(3) 真正和始终如一的真诚能够改变很多事情.社会上一些流言蜚语之所以能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因为人们还不习惯和不相信用诚信改变社会上那些不诚实、不善良的欺骗行为.真正讲诚信的人,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也能够做出改变,否则社会上的丑陋现象就不能被纠正.孔子相信诚信能战胜任何不诚信的人.所以他要人们相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诚信是最符合义礼的,这种信义可以实行.恭敬符合礼节,这就可以避免耻辱,做人做事不丧失关爱的宗旨,什么事情能办、什么事情不能办要有原则.坚持诚信就会纠正错误,使自己的识别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使自己在认识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被迷惑.
4 结语
诚信是人的一种品德,需要不断地培养.诚信是人生必须坚持的原则.只有坚持诚信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不能被小名小利所驱使.孔子直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装积善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503.普天下唯有诚信才是重要的,至诚才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把人的本性发挥出来才能把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做好,这就是至诚可以化育天地,可与天地参矣.
参 考 文 献
[1] 《礼经》[M].裴泽仁注译.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503,487,207.
[2] 周永年.《论语》孟子文白对照全译诸子百家集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24,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