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249个地级市2000~2012年数据的分析
2014-04-14廖杉杉
林 建,廖杉杉
(1.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重庆 400044;2.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重庆 400020)
作为事关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媒介,农业科技成为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与此同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缓解。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农业科技进步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一、农业科技进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还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技术的改进;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1]。农业科技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农民收入来实现的,农业科技进步首先直接作用于农民收入,然后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具体来说,即是:
第一,农业科技进步可以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大量适销对路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将被生产出来,这对于稳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民增收成效显著,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农业机械的使用为例,在农业机械大规模使用以前,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稳步提升;随着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农产品的种植效率显著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发生质的变化,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农产品运输更为便捷,农民收入也有了显著增长,这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意义尤为重大。
第二,农业科技进步可以提供先进的农作物良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稳步提升农民的收入,必须确保农民能够增产增收,竭力避免“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而这必须高度重视良种的推广。与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相比,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往往具有量高质优、抗灾害能力强等优势,良种的推广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户的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户的收入。尽管如此,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却并不容易,直接受其他相关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从良种培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前,受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滞后的影响,我国农作物良种培育的时间都较长,个别品种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的高度重视,各种农产品良种更新换代的速度与以前相比都更快,每隔三五年都会有大量新的改良品种出现。从良种推广的角度来看,受农民自身观念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良种并未得到农户的青睐,良种覆盖率较低;最近一些年来,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出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良种覆盖率有了显著提升。在良种培育和推广速度加快的同时,我国粮食实现了“十连增”,农民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尽管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但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应该会得到妥善解决。
第三,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确保粮食均衡稳定供给,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进一步充分利用各类农业资源。以农业土地资源为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农业大国,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面积逐步减少,再加上其他人为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耕地资源退化浪费,我国农业耕地资源日益匮乏。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农业耕地资源,确保粮食供给和农民增收,必须借助农业科技的力量[2]。实际上,在国外,比如以色列,针对农业耕地资源短缺的现实,他们完全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奇迹,他们也用实践证明了农业科技是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通过充分挖掘农业科技的潜力,充分利用好当前现有的农业耕地资源,在确保农产品均衡稳定有效供给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四,农业科技进步可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农民生产方式方面来看,农业科技进步显著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收入。从农民生活方式方面来看,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民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逐渐成为新时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群体。也就是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会逐步缩小。
二、农业科技进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单位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本文拟运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来实证农业科技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农业科技进步指标。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具体测度方面,本文拟采用Solow余值法;沿袭朱希刚的做法[3],假设Solow余值法的农业总量生产函数一般形式为:
在(1)式中,Zt表示的是农业总产值,Kt、Lt和Mt分别表示的是与Zt相应的投入要素,即分别指的是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A表示的是常数项,t表示的是时间变量;α、β、γ分别表示的是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面积的投入产出弹性,δ表示的是科技进步率。对(1)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当以年份数据计算时,可取dt=1,将dZt换成△Zt,dKt换成ΔKt,dLt换成△Lt,dMt换成△Mt,则(2)式可以变形为:
进一步对(3)式进行简化,有:
城乡收入差距指标。本文借鉴王少平和欧阳志刚的做法,采用泰尔指数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4]。如果记i区域t时期城乡收入差距为uridit,则有
其中,j=1和j=2分别表示的是城镇和农村地区,z1t和z2t分别表示的是t时期的城镇和农村人口数量,zt表示的是t时期的总人口数量,p1t和p2t分别表示的是t时期城镇和农村的总收入,pt表示的是t时期的总收入。
控制变量指标。(1)城镇化水平指标。陆铭和陈钊(2004)的研究表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5]。基于此,本文将城镇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如果记i区域t时期城镇化水平为urbanit,则有urbanit=非农业人口/总人口。(2)城乡金融差异水平。对于城乡金融差异水平,本文拟从城乡金融结构、规模和效率差异水平三方面来衡量[6]。对于城乡金融结构差异,借鉴王志强和孙刚的做法[7],采用非银行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来衡量金融结构,将城镇金融结构定义为:czjg=(非农业类股票筹资额+非农业保费收入)/金融总资产,农村金融结构定义为:ncjg=(农业类股票筹资额+农业类保费收入)/金融总资产,则城乡金融结构差异水平为:cxjg=czjg/ncjg=[(非农业类股票筹资额+非农业保费收入)/金融总资产]/[(农业类股票筹资额+农业类保费收入)/金融总资产]。对于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本文采用戈氏指标衡量金融发展规模,将城镇金融发展规模定义为:czgm=城镇贷款/城镇GDP,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定义为:ncgm=农村贷款/农村GDP,则城乡金融发展规模为:cxgm=czgm/ncgm=[城镇贷款/城镇GDP]/[农村贷款/农村GDP]。对于城乡金融效率差异,拟以存贷比来衡量城乡金融效率,即城镇金融效率为:czxl=城镇储蓄/城镇贷款,农村金融效率为:ncxl=农村储蓄/农村贷款,则城乡金融效率为:cxxl=czxl/ncxl=[城镇储蓄/城镇贷款]/[农村储蓄/农村贷款]。(3)城乡就业结构差异水平指标。本文将城乡就业结构差异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如果记i区域t时期城乡就业结构差异水平为empsit,则有empsit=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总就业人数。(4)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水平指标。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水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侯风云和张凤兵、霍丽和惠宁等的研究成果就表明,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尤为明显[8-9]。基于此,本文也将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如果记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分别为HV1t、HV2t,则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水平为HVt=HV1t/HV2t。有关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本文直接借鉴高韵和罗有贤的做法进行测算[10]。
在确定上述指标的前提下,考虑到当期城乡收入差距受前期的影响较大,为减轻异方差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设定下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上式中,ci表示个体异质性,ξ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基于原始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我国249个数据完整的地级市、1992-2012年的数据。其中,本文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分别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国资讯行官方网站。为使不同年份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所有涉及价格度量的指标本文均采用GDP平减指数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为确保实证检验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采用Levin,Lin &Chu检验、Im Pesaran and Shin检验、ADFFisher Chi-square检验和PP-Fisher Chi-square检验等四种检验方法来检验,取四种方法均一致的结果(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所有变量的原始序列没有同时通过上述的四种检验,但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均同时通过检验,说明本文所选择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10%显著性,**表示5%显著性,***表示1%显著性。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本文所涉及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第3列Sargan检验结果来看,差分GMM工具变量无效,这暗含着工具变量与误差项相关或误差项存在异方差的可能;为纠正由异方差所带来的系数估计偏差问题,可以进一步分析表2中第4列的结果,m2即AR(2)的概率值表明差分的误差项存在二阶自相关且不显著,同时,Sargan检验的概率值也表明二阶差分GMM工具变量是有效的。通过对比表2中第5列和第6列中Sargan检验和差分Sargan检验的概率值可知:第6列即系统GMM(SYS GMM)的估计量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表2 农业科技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回归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终确定选择表2中第6列的回归结果来探讨农业科技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1.从城乡收入差距滞后项的视角探析。从表2中第6列的回归结果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滞后项的系数为0.406 9,且显著,这说明当期城乡收入差距受前一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明显,这与我国的现实是相吻合的。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十分明显的现实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受到城镇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单方面因素的变动或者是多方面因素的非均衡变动,不会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现实。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无论是投资、出口,还是消费,都会受原有经济基础的制约,短期内彻底扭转城镇和农村在投资、出口和消费方面的失衡现象也是不现实的。经济发展的显著差异,必然带来城乡经济的失衡,作为城乡经济发展失衡重要体现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自然也就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也就是说,当期城乡收入差距必然会受到前一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从农业科技进步的视角探析。从表2中第6列的回归结果来看,农业科技进步的系数为负且显著,这说明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这与我国的实际也是相吻合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当今社会,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农民自身必须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这就要求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确保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稳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产销历程不难发现,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资配送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技推广力度明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销售水平也有了新的变化,农村金融保险服务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在此背景下,即便是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存在,但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还是尤为显著的,农产品增产增收在提高农民收入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新的“农超对接”模式,切实让农民增产增收。
控制变量指标。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水平系数为负且显著,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这些劳动力在方便城市居民生活的同时,也从城市获取了相当数量的收入回报,这对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作用。从城乡金融差异水平角度来看,除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水平系数为正且显著外,城乡金融结构和效率差异水平的系数均为负且显著,这说明城乡金融规模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城乡金融结构和效率的差异则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金融规模差距本来就很大,考虑到资本的流动性,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受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的影响,城乡经济自然发展不均衡,作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重要体现的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进一步扩大;与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水平不同的是,城乡金融结构的科学合理性与效率的稳步提升,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体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显著。从城乡就业结构差异水平和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水平来看,两者系数为负且显著,这说明城乡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城乡人力资本水平的缩小,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对城乡就业结构而言,城乡就业结构的改善,可以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确保进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找到理想工作,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人力资本而言,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多,城乡人力资源逐步转化为城乡人力资本,对广大农村来说,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可以极大地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理想工作、获取理想工资提供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分析农业科技进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基础上,以我国249个地级市2000-2012年的数据为例,实证农业科技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农业科技进步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还发现: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水平的扩大,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城乡金融结构、效率差异水平、城镇化水平、城乡就业结构差异水平、城乡人力资本差异水平等变量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意义,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竭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夯实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需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抓紧落实和重点突破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需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强化农业基础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投入力度,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的瓶颈。需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在科学整合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需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条件,在确保农业科研资金稳步投入的同时,要重视农业科研的硬件条件建设,完善农业科研的软件条件。第二,强化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保障。一方面,要在当前大好形势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在城市,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完善城郊基础设施建设,竭力提升城市经济体对周边经济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在农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完善集中聚居居民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在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要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不影响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家庭收入,确保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安居乐业。第三,科学合理配置城乡金融资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创造条件。一方面,抢抓“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支持、鼓励和引导城市资本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科学配置城乡金融资源,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在确保“工业品下乡”的同时,畅通“农产品进城”的渠道,切实发挥金融资源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抢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引导金融资源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科学配置,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金融资源在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来稳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2]。第四,改善当前的城乡就业结构现状,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支撑。一方面,加快城镇经济的发展,提升城镇经济发展的质量,强化城镇经济发展的就业吸纳能力,为进城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尽量确保进城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竭力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留守农村农民的收入;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就业致富中的作用。第五,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做出努力。一方面,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夯实基础。要在资金投入、师资配置、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适当向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扭转当前基础教育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强化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力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免费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对强壮年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鼓励高职和中职院校切实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晨.我国将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DB].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1/06/c_111149236.htm.
[2]鲁钊阳.省域视角下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5):674-683.
[3]罗玉鑫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J].农业科技通讯,2009,(5):30.
[4]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5.
[5]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J].中国社会科学,2008,(2):54-66.
[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7]鲁钊阳.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的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70.
[8]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13-20.
[9]侯风云,张凤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33(8):118-130.
[10]惠宁,霍丽.城乡人力资本的投资差距及其制度设计[J].改革,2008,(9):142-147.
[11]高韵,罗有贤.城乡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分析[J].西北人口,2008,(5):55-58.
[12]陶雪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社区银行导向研究[J].求索,2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