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跌都是美国惹的祸
2014-04-13孙亚楠
□ 孙亚楠
□ 在国际油价下跌的拉动下,美国汽油价格大幅调低。李晓东 供图
此次油价下跌不管是因为供需关系变化,还是因为国际政治博弈,美国都脱不了干系。
国际原油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供需关系、石油货币价格、开采成本、地缘政治及替代能源等。在刚刚过去的数月时间内,国际原油价格较6月份年度高点跌去40%以上,目前仍无企稳迹象,已成为2014年下半年全球经济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件之一,背后原因错综复杂。
原油市场供大于需
一方面,由页岩油气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美国原油产量增长惊人。据统计,美国原油产量自2008年以来上升了近80%,当前产量水平高于欧佩克12个成员国中除沙特外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原油库存2014年一直处于高位,使油价持续承压。
鉴于上世纪80年代大幅减产四分之三也无法阻止油价暴跌的教训,沙特此次未主动进行减产并准备接受一段时间的低油价以保持市场份额。同样,其他一些主要产油国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释出稳产信号,造成供给过剩。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疲软,新兴市场原油需求增长减缓。欧元区制造业创13个月新低,中国制造业增速也在放缓,原油需求不振。据权威机构估算,2014年欧佩克以外国家的石油产出将增加170万桶/日,而需求增量仅为90万桶/日。
美元指数持续上升拖累国际油价
国际原油以美元计价,美元指数与国际油价总体呈负相关关系:当美元指数下跌时,国际油价上升,反之当美元指数上升时,国际油价下跌。随着美国经济稳步复苏,美元指数自7月至10月初连续12周上涨,创下1971年美元自由浮动以来的最长升势,美联储也在10月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极有可能逐步提高利率。近期,强势美元将继续对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造成压力。
国际政治经济博弈
结合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此次油价下跌的时点可谓极其敏感,博弈的影子若隐若现。
原油既是一种大宗商品,更是一种战略资源,一直以来难以脱离地缘政治。回顾历史,国家间围绕石油资源控制权、定价权的明争暗斗几乎从未停止,从上世纪至今多起局部战争因油而起。在特定时期,操纵原油供应和价格也成为对他国进行经济斗争的有力武器。
有分析指出,此次油价下跌的主要推手是美国与沙特进行的价格共谋,目的是向财政收入严重依赖高油价的俄罗斯和伊朗施压,迫使其在政治上让步。俄罗斯在乌克兰、叙利亚等问题上与美国交恶,伊朗和俄罗斯作为原油生产大国又是沙特石油话语权的劲敌。可以合理推测,美国为了维护其主导的国际政经秩序和盟国沙特的既得利益,正通过多种手段打压油价,逼迫对手就范。
经过数年的页岩油气技术革命,美国激增的原油产量增强了其对油价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随着美联储2014年初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指数自7月至10月初连续12周上涨,创下1971年美元自由浮动以来的最长升势,也促使油价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是此番油价下跌的主要受益者之一。欧盟原油进口量2014年始终不温不火,加上金融投机者的普遍做空,对油价下跌推波助澜。据测算,此次油价下跌能使欧盟在2014年节省200亿美元左右的能源进口开销,从而提振经济,有效抵御俄罗斯在冬季的 “能源要挟”。
另有分析指出,此次下跌是沙特计划通过一次价格战遏制开采成本较高的美国页岩油和超深海石油产能投资,趁机侵吞市场,实现行业洗牌。美国页岩油的盈亏平衡点在80美元/桶左右,而沙特原油开采成本则低得多,还有其雄厚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接受一至两年低油价以换取市场份额在中长期是一笔划算买卖。
欧佩克成员国中,沙特率先单方面调低销往亚洲的国内原油期货官价。同样,其他一些主要产油国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释出稳产信号或跟进降价,造成市场供给过剩。虽然委内瑞拉公开呼吁欧佩克进行限产保价,但沙特此次似乎已决心接受一段时间的低油价而并未回应。
总体看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单纯对基本面进行分析已很难解释如此幅度的暴涨暴跌。在全球经济趋缓、博弈继续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极有可能进一步下探并在更低的区间找到平衡。
地缘政治事件影响较弱
虽然2014年也有少数暂时推高油价的地缘政治事件,如俄乌危机、利比亚武装冲突和伊拉克内战,但这些短期因素远不足以从根本上影响油价大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利比亚原油生产恢复迅速,产量从6月的22万桶/日增长到9月的81万桶/日,伊拉克原油产量同期也稳步增长。
总体看来,当前的国际原油价格仍高于多数生产商的盈亏平衡点,供大于需的基本面仍将维持,可再生能源对原油的替代作用也在日益显现。在全球经济趋缓、沙特等主要产油国不采取共同限产措施的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极有可能进一步下探并在更低的区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