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系统数字减影CT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4-04-13韩庆涛韩云飞靳兆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瘤体常规动脉

高 飞,韩庆涛,韩云飞,李 萌,靳兆军

(山东省章丘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山东 济南250200)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A以其快速、经济、无创已成为筛选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常规CTA由于受颅底骨伪影的影响,对颈内动脉床突下的动脉瘤诊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神经系统数字减影CT技术(Neuro DS-CTA)的临床应用,能够彻底消除颅底骨骼的伪影,得到与DSA相媲美的减影CTA图像,大大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我院经外科手术或DSA证实的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2~75岁,平均53.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A检查,并应用Neur o DS-CTA技术进行减影处理,得到MIP及VR图像。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层CT扫描仪,120 k V,平扫180 mAs、增强扫描200 mAs,断层准值0.6 mm,螺距0.85,层厚5 mm,重建层厚0.75 mm。扫描前换用颅脑CTA专用头架,将患者头部固定,先行颅脑平扫,扫描范围自颌下至颅顶。然后经肘静脉以4 mL/s的速率注射优维显(370 mgI/mL)80 mL行增强扫描,再以同样速率注射20 mL生理盐水冲管。注射时在颈动脉水平采用CARE BOLUS监测扫描,将触发阈值设置为120 HU,即颈动脉内对比剂密度达到120 HU后,延迟4 s自动扫描。2个数据集必须使用相同的扫描参数,mAs除外。扫描结束后行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Neuro DS-CTA减影程序将在后台自动减影。

1.3 图像处理与评价 所得到的减影原始图像和常规CTA原始图像,由2名技术熟练的影像科技师行MPR、MIP及VR。采用双盲法,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以手术或DSA检查为金标准,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

2 结果

2.1 图像后处理时间 2名技师得到减影CTA后处理完整图像的平均时间为(16.38±1.60)s,明显少于常规CTA 图像的(28.72±2.30)s,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0,P<0.01)。就单个患者分析,图像的处理时间还与患者血管的状况、对比剂充盈情况及减影效果等因素密切相关;血管走行自然、不迂曲,对比剂浓度高,减影去骨完整,图像处理时间就会缩短,反之就会延长。

2.2 动脉瘤的部位和数量 经手术或DSA造影证实,53例共发现动脉瘤58个,其中多发动脉瘤3例,2例各发现3个动脉瘤,1例发现2个动脉瘤。减影CTA发现动脉瘤部位、数量与手术或DSA结果完全相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常规CTA发现动脉瘤55个,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8%、100%。漏诊的动脉瘤部位主要集中在颈内动脉(表1)。

表1 动脉瘤的部位和数量 个

2.3 瘤体的形状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减影CTA的VR图像能够自由旋转,可从任意角度完整显示瘤体的形态及瘤颈的大小,较常规CTA图像能更好地显示瘤颈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2.4 血管壁及血管外的情况 减影CTA图像由于进行了减影处理,因此无法显示瘤壁情况。常规CTA图像应用MPR技术,能从各方位很好地反映瘤壁、邻近血管壁的钙化及斑块情况,同时还可显示血管外的脑实质情况(图1~4)。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多由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在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动脉瘤破裂时,常有前驱症状,如头痛,继之发生出血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等脑膜刺激征,随之出现颅内压增高,可伴有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且费用高,很多患者不愿接受此项检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SCT的出现,其极大提高了扫描速度,真正实现了各向同性;64层CT的扫描速度已超过了血流的速度,并且在扫描时应用CARE BOL US监测扫描,更能有效地捕捉到最佳的对比剂峰值,有效地减少了静脉污染,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1-3]。

3.1 Neur o DS-CTA技术的优势 该技术应用了DSA的减影原理,即先行模板平扫,注入对比剂后再行增强扫描,然后应用Neuro DS-CTA将2组数据相减,2组数据中一对一的CT值相减后即为含对比剂的血管影像。数据的减影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扫描薄层重建完成后,由计算机后台自动完成。之后应用MIP及VR等技术对减影后血管进行处理,能彻底消除颅底骨骼的伪影,得到与DSA相媲美的图像。应用该技术扫描时,2次扫描过程中,患者的姿势应完全一致,扫描的起点和范围也尽量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减影效果。本组患者在扫描前均换用颅内CTA专用头架固定头部,并事先被告知在对比剂注入时可能出现全身发热等,为正常现象,以免其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因恐慌、不自主转动颅脑。

3.2 Neuro DS-CTA技术的不足 因该技术应用了减影的方法,所有图像除了含对比剂的血管影像外,别的信息均减掉,包括颅内脑实质的情况、血管壁的钙化及斑块情况等,因此无法显示血管外及血管壁的情况。该技术进行了2次扫描,增加了患者的辐射剂量,扫描过程中轻微的头部运动也会影像减影的效果,甚至导致减影失败。

3.3 数据结果分析 减影CTA图像彻底消除了颅底的骨伪影,因此,在应用VR处理图像时就更方便,可大大缩短后处理时间。本组研究数据表明,常规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敏感性为94.8%,而减影CTA为100%,此数据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常规CTA对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检出率低于减影CTA。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检出方面,减影CTA较常规CTA有优势,特别是在颈内动脉的虹吸(C3段)、海绵窦段(C4段),因此处颅骨遮挡较明显,在动脉瘤的体积较小、且瘤体的方向朝向颅骨侧的情况下,常规CTA往往会漏诊。本组数据中,颈内动脉C1段(后交通)是动脉瘤发生率最高的部位,该处动脉瘤的瘤体方向朝后,体积一般较大,因而常规CTA一般也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后交通动脉通常在起始处呈“漏斗状”扩大,而后逐渐变细,如外径不超过3 mm,不应诊断为动脉瘤,应视为正常[4-7]。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2种方法无明显差异,只是减影CTA的VR图像能自由旋转,可以从各方位观察瘤体的形态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瘤颈较小且呈袋状改变者,介入弹簧圈治疗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若瘤颈较大,则不适合介入治疗,只能选择外科手术治疗[8-10]。

综上所述,64层CT配合 Neur o DS-CTA 技术,能有效消除颅底骨伪影的影像,缩短图像后处理时间,提高图像质量,解决了常规CTA诊断颈内动脉动脉瘤这一难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诊断方法;不足之处是无法显示瘤壁及邻近管壁的情况,而常规CTA图像能为此提供补充,在日常工作中2种图像应结合应用。

图1 ~4 同一患者 图1,2 分别为VR和MIP图像,均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瘤样突起,瘤体底端朝向后下方(箭头) 图3 DSA造影示,瘤体(箭头)形态与CTA图像基本符合 图4 介入治疗后,瘤体无对比剂填充,仅见瘤体内的弹簧圈(箭头)

[1]Romijn M,Gratama van Andel HA,van Walderveen MA,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 angiography with matched mask bone elimlnatioil for detectioil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8,29:134-139.

[2]杨新官,丁可,邱维加,等.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2):1 773-1 776.

[3]郑海军,王诗斌,易志军,等.16层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4):324-326.

[4]郭岳霖,刘国瑞,郑文斌,等.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研究[J].中国CT和 MRI杂志,2008,6(3):13-16.

[5]单鸿,姜在波,马壮.临床血管解剖学——介入放射学动脉图谱[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38-39.

[6]To mndl BF,Ha mmen T,Klotz E,et al.Bone-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 f or the evaluatioil of int racranial aneurysms[J].AJNR,2006,27:55-59.

[7]赵张平,陈世沛,滕红.3D-DA与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1):844-847.

[8]漆建,唐晓平,苟章洋,等.多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及对比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5):275-277.

[9]刘彭华,许忠新,王冰,等.64排减影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0,39(19):2 695-2 696.

[10]Lubicz B,Levivier M,Francois D,et al.Sixty-f our-ro w multisection CT angiography f or detection and eval uation of r upt 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interobserver and intertechnique reproducibility[J].AJNR Am J Neur oradiol,2007,28:1949-1955.

猜你喜欢

瘤体常规动脉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常规之外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