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长型政府到改革型政府
2014-04-11刘胜军
刘胜军
李克强担任总理后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宣告了从“增长型政府”向“改革型政府”转型的开始。这是一个影响深远、势在必行但又前途充满挑战的转变。
本届政府之所以称之为“改革型政府”,有以下原因:
一、本届政府已经意识到高增长未必是件好事,因此主动接受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能从心理上告别高增长的“思维惯性”,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突破。可以说,2013年6月的钱荒,是对中央转型“心理准备度”的一次考验。“钱荒”发生后,李克强“每天一个批示”,密集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最终坚持了“顶住压力,坚决不增发货币”。正如李克强描述的,“我们坚持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
二、本届政府正确地认识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其实何止今年?《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在2020年之前取得决定性成果”,因此,未来几年,改革都是政府的核心工作。 2013年,改革已经付诸行动:“把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 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2010年首次超过50%)”。
对2014年的改革任务,《报告》提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三、本届政府对改革要“玩真的”。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报告》深刻指出,“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政府如何自我革命?除了社会关注的“取消审批权”之外,《报告》还“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从常态化的“八项规定”,到持续升级的“打虎”、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新一届政府不断在用行动宣示“真改革”。面对政府部门强大的改革阻力,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设立,将有助于突破部门利益的格局,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型政府”已然出发,令人期待。但理性的人都知道,深水区的改革充满挑战,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
第一,“两难”现象增多,掣肘政策空间。例如:1、不给理财产品兜底,怕闹事、怕引发恐慌性赎回;兜底,投资者永远培养不出风险意识。2、货币供应量继续高增长,则资产价格泡沫加剧;货币从紧,则债务危机浮出水面。3、房价不调控,则一路高歌;打压,又投鼠忌器,因为房地产绑架了地方政府收入和GDP。此类“两难”,将继续考验政府的决心和技巧,需要高超的艺术才能有效应对。
第二,改革红利与经济失速赛跑。一方面,“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另一方面,改革红利的释放不可能一触而就。这要求政府的政策转向不能太快,必须与改革红利释放的节奏保持协调。《报告》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松紧”,这是体现转型期政策“灵活度”的重要体现。
第三,“向污染宣战”,可能进一步冲击经济增速。面对蔓延全国的雾霾危机,《报告》反思,“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为此,《报告》要求“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产能淘汰是痛苦的过程,将加大经济下行风险。
要实现从“增长型政府”到“改革型政府”的重大转变,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还需要一些好运气。
“改革型政府”走起。
(作者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