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知政务微博?
2014-04-11
主持人:
当今社会,利益多元、观点多样,如何最大限度达成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政务微博的产生无疑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改进执政方式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我国的政务微博数量接近20万个,是目前最具舆论热度、最具传播活力和影响力的平台之一。那么,如何认知政务微博?政务微博如何能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在微时代下,又如何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注入活力?
陈里:
政务微博是网络问政的新形式:发布权威政策信息,为公众释疑解惑;回应社会热点,及时介入突发事件。在西方学界被称为“远程民主”,是推动公众政治参与的协商民主新渠道。
首先,微力量将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我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是走向法治化。法治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严格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微博的巨大影响力,在一次又一次重大法治事件中得到印证,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政务微博正成为提升法治思维、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渠道。微博是许多法治新闻事件的信息源头,它敞开了信息公开的门窗,给公众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路径。更有价值的是,在微博这个“观点广场”上,公众对复杂事件的围观,政府对网络热点的回应,本身就是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培育过程。
当然,微博的发展为虚拟社会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在降低民众言论表达门槛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失真、语言暴力等问题。因此,要清醒地辨析并有效引导微博主流民意。
其次,微民意将呼唤政府创新思维和理念。
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不断考量着政府了解民意和管理社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面对微博时代,政府要拥有创新思维与理念。
政务微博正在由功能单一的问政渠道向办公平台扩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借助微博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微博逐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便捷平台,使之成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直通车。特别是一些窗口单位,可以利用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广、受众多的特点,通过微博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便民措施和服务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能够让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工作动态和更详细具体的信息,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由“宣传发布”到“服务民生”的转变,从倾听社情民意的问政平台,成长为常规化、制度化的网络“办公平台”。
在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方面,微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网络问政和微博问政出现前,老百姓通过传统渠道进行利益诉求、语言诉求和思想表达。当传统的表达渠道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时,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交流、意愿表达的新平台,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为各种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舆论出口。政府可以通过微博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及早发现问题、处置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微博舆论新环境,使微博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官民关系的“润滑剂”,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为重点,建立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与柔性化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最后,微语言将构建“微时代”执政党话语体系。
如果说微博给党政机关带来的是全新的执政思维和理念,那么当我们将视线再深入一点,政务微博或许正为改革文风、党风进行尝试和探索,以构建“微时代”下的执政党话语体系。
“微时代”下,敢用、会用、善用“微语言”,熟悉、关注、驾驭“微语言”,是执政者必须具有的素养。借助政务微博,解决群众问题,忌讳刻板的文件语言、程式化的会议讲话,避免网民对管理者心生抗拒、敌意和戒备。只有练就网民喜闻乐见的“微语言”,才能真正了解民意,掌握微博时代的发展规律,使政务微博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政务微博,或者官员开实名微博,就要对网络民意有大度的心胸,要学会接纳和引导。让不同的声音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让微博言论相互抉择、净化和纠错,培育互联网上的言论生态平衡,用科学管理的素养善待这个真实表达个性的信息平台。
实事求是地讲,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权力生态的改变,我们的政府也好、制度也好、官员也好,都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目前,政务微博进入优胜劣汰期。政府部门在开微博时,要健全运营资源配套措施,切勿在条件不具备时匆忙上马。希望政务微博建立网络民意表达的“制度性回应”,加强对民意的吸纳、回馈、说理制度。切忌只是赶时髦、走过场。“微”处着手,把工作做到实处,把功夫做到幕后,让政务微博真正成为官民互动交流的平台,成为展示政府部门形象的窗口,成为为民服务的排头兵,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