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11石乐义李宗民段友祥牛庆玮
石乐义,李宗民,段友祥,牛庆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扩招、新兴学科专业的设置以及教育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新实验课程的开设,高校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之间设备重复购置、资源不能共享、场地房屋无法有效利用、人员复用程度差等问题日益凸显[1]。2005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2]。在此背景下,改革传统的单独设立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构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国内诸多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建设的关注点。
1 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1)实验教学不成体系。单独设立的实验室建设方式布局零散,容易造成学科专业壁垒,因而无法构建“突出宗旨,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利于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2)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以专业或课程为依托进行实验室建设,往往造成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局限性,在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方面缺乏全局意识。
(3)实验室投资分散,设备重复购置。“小而全”的实验室建设方式容易导致建设资金的分散,不仅导致了有限资金难以形成合力,还带来了相近实验室设备的重复购置,资源浪费严重,设备利用率较低,不利于投资效益和教学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实验室的升级改造和高水平建设[3]。
(4)人员分散,无法建设实验梯队。传统模式下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人员分散,复用程度差;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加之环境、待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验室留不住优秀人才[4],制约了实验技术人员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难以形成合理的实验教学梯队。
(5)场地资源不足,矛盾突出。新学科专业和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导致了实验室场所资源的不足,加之缺乏整体规划,一些实验房屋,如实验值班室、实验准备室、库房等重复配置,未能有效使用,实验用房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5]。
2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应该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按照“有利于系统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的思路[6],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实验室高水平快速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应依据以下原则:
(1)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实验室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要统筹考虑,既要保证基本实验的正常开出,又要有利于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研究型实验的开设;要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先导,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立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资源共享,提高效益。要对实验设备购置进行充分论证,既要保证满足基本的实验需求,又要保证设备的先进性,更要考虑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问题,提高设备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提高办学效益。
(3)凝练特色,发展内涵。要注重中心内涵的发展,从整体上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对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行改革。通过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的开展,使实验室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学术优势,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高水平的平台。
3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新问题
实验教学的中心建设解决了设备重复、资源共享等问题,但几个新的问题和矛盾随之显现。
(1)实验技术人员责权利不明确,绩效考核困难。在单独设立实验室的模式下,实验技术人员与专任教师同属教学单位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责就是保障某专业或某课程正常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任务、实验设备管理以及实验室琐碎杂务等分工具体明确。
在中心管理模式下,实验岗位不再根据教学单位的课程需要设立,而是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考核。这样,聚拢在一起的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值班人员责权利不清,分工不具体,实验教学、值班、日常杂务等难以量化考评,加之实验人员岗位津贴很多是由高校按照实验岗位人头数直接拨付给实验中心,因此影响到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不仅没有能够形成高效协作的团队,反而会相互推诿责任,出现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显然,绩效考评成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实验环节的设置与执行屡屡脱节。单独设立实验室是为某特定专业或某专业课程设立的专用实验室。在这种模式下,实验课程的设置是由教学单位依据教学活动而确定,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参与方案讨论,实验目标明确,实验项目由富有实践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指导,效果有保障。
在中心管理模式下,由于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分别在不同的行政单位,专业实验课程由教学单位根据教学需要设立,专业实验技术人员不再或者很少参与讨论,这造成了实验环节设置和实施的第1次脱节;中心管理模式下实验课程的实施由实验教学中心独立负责,而不再由专业教学系承担,因而专业教学单位难以跟踪实验效果,这造成了实验环节设置和实施的第2次脱节;更进一步,实验中心将考虑专业实验经验、工作量均衡、实验技术人员空闲等多种因素,协调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专业实验经验不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因而难以保障实验教学效果,这就造成了实验环节设置和实施的第3次脱节。
显然,实验环节设立与执行相脱节的矛盾使学生成为了受害者,也挫伤了教学单位实验课程设立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教学单位着手收回实验课程的指导实施权利,通过设立新的实验课程,由专业教师直接负责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指导;通过直接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取消收回困难的实验课程。这种状况导致实验中心所承担的实验课程迅速减少,实验技术人员从属被动,形成了专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新矛盾,割裂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关系,也违背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初衷。
4 实验教学中心新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实验教学中心带来的新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新问题的出现就否定中心化建设所带来的成果。实验中心建设新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机制、规章、激励措施等内涵建设方面来进行。
(1)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实验中心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开放、值班、管理、奖惩、考核、设备使用、重大设备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确保落到实处,为实验中心规范化提供保障[7-8]。
在中心建设模式下,实验教学中心存在不同岗位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如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值班人员等,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也不同。因此,工作量计算中应该对实验值班人员的值班、实验技术人员的坐班、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开放并承担实验教学或科技竞赛工作量、参与实验室建设、学术业绩(高水平实验项目、论文等)等进行量化计算,打破岗位津贴发放的平均主义,构建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绩效激励机制。
(2)理顺关系,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实验环节的脱节,本质上是由于传统单独设立实验室模式下的实验人员处于从属地位而产生,实验课程的设置完全由教学单位决定,不利于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理顺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行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分离[9],实验课程不再完全由专业教学单位设置,实验教学中心可以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设置和实施独立的实验课程,并面向全校开设(如公共实验选修课程等)。独立的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都以实验中心为主体进行论证和设立,不同的教学单位可以根据专业需要选择合适的独立实验课程。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实验技术人员不再完全依附于专业教学单位,从而可以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化建设与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为1979年成立的华东石油学院计算中心,1986年—1997年期间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先后建立了计算机原理实验室、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室和通信工程实验室,归口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内3个不同的教学单位和1个计算中心管理。
2006年,学院整合各教学单位的所有实验室,成立了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主任负责制,打破了过去横设在实验室之间的资源共享壁垒,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和开放管理夯实了基础。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学院在图形图像、网络技术、软件理论、系统结构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结合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凝练并形成了“3个层次,4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即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综合实验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3个层次,系统与通信、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多媒体图像4个模块。其中,基础层次包括软件技术基础、硬件技术基础等基础验证性实验课程;学科专业实验层次则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要形式,覆盖信息技术实验中心所开设的40多门实验课程;学科竞赛与创新实验则是中心实验体系的最高层次,以创新性实验为主体,通过每年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选拔一批成绩好、兴趣高、能力强的学生进入该层次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10]。
为配合中心建设,建立了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以及人、财、物统管共享机制,制定了精细管理的业绩考核办法[11],彻底打破过去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业绩量化为6部分:“值班工作量”G1+“坐班工作量”G2+“实验准备工作量”G3+“实验教学工作量”G4+“实验研究与实验室建设工作量”G5+“学术业绩工作量”G6,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和学术研究、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服务。
信息技术实验中心还设置了“计算机技术综合实验”和“信息技术创新实验”两门独立实验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选修开设。“信息技术创新实验”课程则将中心联合建立的国际著名IT认证,如思科、甲骨文、红帽等认证体系结合起来,大学生完成相应实验内容并参加考试,即可获得国际著名IT认证。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探索尝试了“实验教师”改革,安排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理论授课,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实验中心进行实验辅导,实现了“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互通”。通过这一“换位”方式,进一步理顺了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关系。
整合后的实验中心统一规划实验室建设、调配实验室使用、协调设备仪器的使用,对中心的设备维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都有专人负责,不仅提高了房屋、设备的使用率,也降低了实验设备、仪器仪表的故障率。以此为依托,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全面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5年来培养的大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24项,省部级奖励103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2项,每年有2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获得创新学分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20%,成绩斐然。
6 结束语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是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建设的热点,但中心建设显然并不是设备、场地和人员的简单合并,而是一种资源平台建设和内涵建设。中心建设在解决传统单独设立实验室模式弊端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绩效的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本质正是忽视了内涵建设而产生。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知和有效的对策,不能因此而否定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
)
[1]牛庆玮,胡伟,刘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70-73.
[2]成军,饶家辉,李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01-103.
[3]孟昭霞.高校实验室创新性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201-204.
[4]兰世红.西部高校实验平台化建设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27-128.
[5]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基于南开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6.
[6]陈莉欣,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8-190.
[7]沈秀,张黎,戎红仁.普通本科学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20-122.
[8]谢晓梅,王凤平,汤曙明.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思路与运行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103-106.
[9]杨景发,王英龙,张晓凯.依托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创新实验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229-231.
[10]王少坤,马红玉.高校电工实验教学中心的精细化管理应用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2):110-111.
[11]邹世春,陈六平,余小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内涵建设与教学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