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
2014-04-11朱科蓉刘守合
朱科蓉,王 彤,刘守合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我国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而且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方面也不断提高。但各高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落实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各专业自成体系,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交叉互动。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则突破了各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各专业在实践环节走向融合。
1 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内涵
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指多个专业围绕一个项目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这种实践课程与传统的实践课程相比,有2个特点:
(1)跨专业。跨专业是指这种课程必须由多个不同专业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实践活动。这些不同专业可以是同一学科门类,也可以是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的学生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参与项目、完成任务。目前,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构建了单专业、系统性、模块化、递进式的纵向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了从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的实践课程体系[1],这种单一专业内部纵向综合实践课程,主要目标在于培养本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而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则主要培养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发挥各自专业应用能力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2)综合。综合主要体现在这种课程所依托的项目载体上,也就是说项目本身是综合的,包含多个任务,能吸收不同专业来参与。如“胜芳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这个项目,包含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旅游景点规划设计、营销策划、宣传报道等工作任务,分别需要历史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广告学和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完成。如果这个项目只需要一个专业的知识技能就能完成,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也是完成这个专业的任务,就不能算是综合项目。如“北京旅游景点双语标志牌实践项目”,吸收了英语、历史和法学3个专业的学生来参与,但3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完成同样的任务,即找出北京旅游景点双语标志牌中英语表述方面的错误。这个任务和英语专业相关,但和历史学、法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依托这种项目开展的实践课程,就不能算是跨专业的综合实践课程。
2 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理念
2.1 无界化理念
无界化理念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提出的。“所谓无界化,就是打破学系之间、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彼此协调融合,相互合作,共享资源。”[2]“无界化理念认为,现实中的问题是不分界限的,无法看到工程之间的界限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而学科、专业之间的教条划分和藩篱割据毫无意义并阻碍创新。”[3]无界化的实质就是以项目为纽带,通过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学系间的项目合作和教学交流,强化学系之间的团队精神,提升师生的专业能力和学院的适应能力,以实现创新的理念和使命[4]。
无界化理念为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即以开放的思想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不仅专注于自身的实践教学,而且能与其他专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并且专业的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项目有不同的组合。
2.2 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是指协调2个或者2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2012年,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简称“2011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新模式[5]。“2011计划”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提出的,是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传统封闭的、孤立的模式而提出的科技体制改革举措,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6-8]。在此计划推动下,很多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同样,将“协同”理念引入高校人才培养,也有助于打破高校自我封闭、互相隔离的问题。这种封闭与隔离既存在于高校与社会之间,也存在于高校内部各学科专业之间。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正好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隔离的一种有效方式。
2.3 集群理念
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9],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从产业角度看,为了提高规模效应和竞争力,相关产业聚集形成了产业集群[10]。从高校角度看,为了满足区域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必然需要创建一种能够与之有效对接的学科专业群,而且形成学科专业群也有利于优质资源共享和产生集聚效应[11]。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是学科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及有效解决产业集群建设中的真实问题。
3 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流程
目前在北京联合大学,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在部分文科和理科专业中实施,课程名称为“人文北京建设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的暑期集中实践周,为3周3学分。实施流程如下:
(1)项目申报。教学管理部门在第4学期初发布通知,要求各专业教师申报跨专业综合实践项目。项目必须来源于人文北京建设中的真实社会问题,而不是模拟的或虚拟的。当前国内很多经管类院校也实施了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12],但这种实践是建立在教学软件基础上的仿真实践,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同时申报的项目必须是跨专业的,必须由2个及以上专业共同完成。教学管理部门对申报项目汇总后,要进行审核,只有符合要求的项目才能实施。
(2)拟订方案。项目审核通过后,指导教师要进一步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包括项目任务有哪几项、每项任务需要什么专业学生参与、需要多少学生参与、项目开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安排、项目考核评价方式、项目最终成果以及其他具体要求等。项目实施方案审核通过后,由教学管理部门在网上公布。
(3)充分动员。各专业教师要动员相应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由于这种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专业的界限,学生需要与其他专业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完成任务,学生往往因为陌生而不愿意参与。教师要将该课程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解释,让学生意识到参与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不仅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且能够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技能,更能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分组实施。符合要求和有兴趣的学生选择项目后,项目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对学生进行选拔,筛选合格后的学生根据项目任务需要组成团队。课程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明确课程的意义、任务分工、实施过程、评价要求等事项。在实施过程当中,学生要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教师要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考核评价。课程结束后,各小组要提交实践报告和项目成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定最终成绩。考核评价方式需要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列出,而且在实施前明确告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4 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保障
4.1 建立项目库
项目是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关键载体,只有项目设计好了,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综合性。不同专业教师在设计项目时,更多的是考虑本专业的需求,而没有考虑到其他专业学生如何参与进来。另外,项目还必须来源于真实的社会问题,只有让学生参与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些虚拟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个问题,就是能够开发出一批适合每年反复实施的项目。如“家庭档案建设进社区”这个项目,就可以每年选择不同的社区来开展。长期下来,还能对北京社区的家庭档案建设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指导。只有建立项目库,有一批稳定的跨专业综合实践项目,才能每年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并不断改进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当然,强调项目的稳定性和规模的同时,每年也应该针对一些新问题开发一些新项目,保持项目库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4.2 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项目设计、团队组建,到项目实施和考核评价,都不同于传统的实践课程,需要教师打破原有工作习惯,不断探索和创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团队协作,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也需要协作。虽然每个项目都有主要的指导教师,但对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专业学生,则需要其本专业的教师协助指导。因此,能否调动各学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组建一支热心改革、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对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目前北京联合大学主要从2个方面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一是给予项目建设经费,凡是进入项目库的,都给予相应的建设经费;二是在工作量上给予优惠计算,要高于单专业自身的实践课程。
4.3 开发项目管理系统
目前,由于该课程在北京联合大学为首轮试点实施,参与的学生规模不是很大,学生对项目的选择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主要靠手工操作。但如果参与学生规模较大,则有必要开发一套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项目申报功能。各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申报项目选题。
(2)项目审核功能。教学管理部门对选题进行审核。
(3)项目发布功能。筛选合格的项目方案通过系统统一发布。
(4)项目选择功能。学生通过系统选择项目,但要防止学生随意选择,每个项目需要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提前设定好。
(5)学生选拔功能。当报名的学生超过项目人数要求时,教师要通过系统对学生进行选拔。
(6)成果展示功能。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的实践报告和项目成果通过系统进行展示。
5 结束语
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的单专业实践课程的创新与扩展,对打破高校内部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隔离、促进各学科各专业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不同学科与专业学生发挥各自专业应用能力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新形式,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
)
[1]张宝秀,朱科蓉.“文科综合”的内涵与文科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1):18-21.
[2]樊佳.基于无界化职教理念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3(5):145-146.
[3]肖冰,韩秋莹.“无界化”理念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J].教育评论,2009(3):28-30.
[4]任振林.“教学工厂”与“无界化”理念对高职专业实体化建设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7):25-26.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6]蒋雄.“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公布[N].中国纺织报,2013-04-23(3).
[7]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11-13.
[8]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9]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31-36.
[10]吴结兵,蔡宁.产业集群理论述评:从三个角度看集群理论的融合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21.
[11]宁钟.企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87-696.
[12]郭嘉仪.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38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