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民》中的犹太文化母题探究
2014-04-11王成峰
王成峰,王 奕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选民》中的犹太文化母题探究
王成峰,王 奕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从“父与子”、“受难”以及“宗教”三个层面对美国当代著名犹太裔作家哈依姆·波托克代表作《选民》中的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探究。 “父与子”母题主要体现在父子两代人对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冲突性态度上;“受难”母题源于对上帝会派使者弥赛亚来拯救犹太人于苦难说法的笃信,但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于犹太人经历的诸如大屠杀等种种磨难,“受难”一说也遭到了质疑甚至颠覆;作为高度宗教化的民族,犹太民族奉《圣经》为圭臬,坚信本民族是与上帝“契约”中的选民,甚至将这一信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选民》中犹太文化母题的探究拓宽并加深了对小说的解读,同时为如何应对异质文化提供了借鉴。
哈依姆·波托克;父与子;受难;宗教
哈依姆·波托克(Chaim Potok),著名美国犹太作家、哲学家、犹太拉比(rabbi)(犹太教中对宗教律法等造诣高深的学者的称呼),1929年出生在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Bronx)。父亲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兵役,后来由于波兰发生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因而来到美国。1967年,波托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选民》(The Chosen),并迅速成为畅销书,且被提名国家图书奖。《选民》“奠定了波托克作为美国犹太文化阐释者以及重要的美国作家的地位”[1]。1988年,《选民》的音乐剧版本在纽约开演。
由于父母亲笃信犹太正统教教义,波托克深受家庭影响,从小对犹太宗教和犹太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对于从欧洲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来说,初到美国的种种不适应以及文化思想的强烈碰撞,使得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而对于波托克和整个犹太民族来说,恐怕20世纪由希特勒策划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Holocaust)是令他们难以忘记的,因此,波托克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会涉及到大屠杀作为小说的背景。本文试从犹太文化母题中典型的三个方面,即“父与子”、“受难”以及“宗教”母题来探讨其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1 父与子母题
老一辈的犹太移民到来美国之后,首先面临着文化“同化”的问题。父辈通过种种努力在美国生存、扎根,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同时代表了一种既定的结构。与父辈不同的是,子辈的生活状态则代表着一种变化。“‘父与子’母题也意味着对权威的维护和抗拒。”[2]和父辈不同,子辈们在美国这个异国他乡出生,在家庭之中受到来自父辈的传统的犹太文化的影响,而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和学校则是受到美国社会主流和世俗文化的影响居多。
在多数美国犹太裔作家的作品中,“‘父与子’母题通常和追寻、争斗和冲突等联系在一起”[3]。同样,在小说中,“父与子”的主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犹太子辈对父辈的价值观以及恒定结构的反叛。父辈本质上代表了对生命或者传统文化的固守,而子辈虽然是父辈在生命与时间上的延续,但是往往会对父辈的文化传统结构进行超越,而不是父辈所希望的那样对自己所坚持的文化结构的继承。归根结底,父子之争聚焦于文化之争。
波托克的《选民》中依然可见这一典型的“父子冲突”的主题。鲁文(Reuven)和丹尼(Danny),两个同样来自欧洲犹太移民家庭的孩子,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小说中的叙述者鲁文,来自信奉正统犹太教(Orthodox)(Othodox,正统犹太教,三大主要犹太教之一,遵守严厉的教会制度。在犹太移民到达美国之后,为适应美国主流文化,逐渐倾向于接受世俗文化的生活方式)的家庭,母亲去世,在父亲的悉心照顾下成长。父亲在当地一所犹太教会的学校里教书,对儿子的教育偏向于温和,鼓励鲁文以后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犹太拉比等。与鲁文的成长家庭环境不同,丹尼的父亲是哈西德教派(Hasidism)*Hasidim,哈西德教派是三大主要犹太教之一,狂热崇拜宗教领袖,是极其右翼的教派。的领袖人物。和其他犹太教派不同,哈西德教派居住在属于自己团体的社区内,与其他教派明显分离开来。丹尼的父亲对儿子从小严厉管教,并且希望丹尼能够继承自己的哈西德教领袖位置,从而继续引领教派的教民。事实上,丹尼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他的内心渴望学习世俗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关注宗教方面的知识。小说中,父子冲突仅仅是局限于丹尼和父亲之间。父子之间的沟通甚少,唯一的谈话也只是在学习塔木德(Talmud)*Talmud,塔木德经,犹太教的宗教法典,对犹太人的生活起居等作出了规定。时才会有所交流——“但是我们(丹尼和父亲)从不多交流,除了我们在学习塔木德经的时候,他(丹尼)轻轻地说。”[4]160丹尼的父亲相信沉默的精神力量,习惯于和儿子在沉默中探寻宗教知识,而不是彼此的内心世界。甚至当鲁文建议丹尼组织球队时,丹尼也是惶恐不已。“他摇摇头,‘我不能。你不知道,如果跟他说要组织一支球队的话,那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我们根本不交流,鲁文。这或许对你来说有些疯狂,但这是真的’。”[4]61
丹尼的父亲一直希望丹尼能够继承他的职位,成为哈西德教派的领袖。可是,在丹尼心中,他并不想从事犹太宗教的事业。在图书馆里,鲁文遇到了丹尼,得知丹尼在偷偷地学习心理学。原来,丹尼一直希望到大学以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而这是被父亲所明令禁止的,因为在父亲看来这是与犹太传统文化相悖的。
鲁文和父亲对丹尼非常支持,也希望他可以走上学习世俗知识的道路。但是,当丹尼的父亲得知之后,却不许他和鲁文再往来,并且强迫丹尼继续学习塔木德和宗教知识,而不能和世俗文化相接触。此后,丹尼和鲁文之间的友谊便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断裂。
而后,在鲁文父亲的一再劝说下,丹尼父亲的内心开始松动,开始同意儿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至此,父子达成和解。“你已经成熟,可以自己去寻找答案了……就让我的儿子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吧,我知道他的愿望就是成为心理学家。”[4]267
2 受难母题
自从摩西在西奈山领受上帝的旨意,即摩西十诫,犹太民族便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选民,而同时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个民族长达两千年的流散,尔后遭受沦为“巴比伦之囚”的磨难,又在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大屠杀等。在犹太人的心中,这些磨难是上帝的安排,是对他们成为选民的考验。犹太人相信,上帝最终会派他的使者弥赛亚(Messiah)来拯救并带领他们走出痛苦的磨难。以丹尼的父亲为代表的哈西德教派对这一信念笃信不疑,他们认为现在所遭受的磨难是源自上帝的意志安排,而他们对于这些痛苦的磨难只能默默忍受,只因这是神祗。“世界都在喝我们的鲜血,丹尼说。整个世界都在使我们遭受苦难。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必须接受上帝的意志。然后他沉默了一会。”[4]191可以看出,丹尼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坚持认为对整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必须默默地忍受。
与丹尼和他的父亲不同,鲁文和父亲则是对弥赛亚这一说法产生质疑。他们认为,犹太民族所遭受的磨难已经太多太多,不能再坐等上帝的弥赛亚来拯救他们。“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痛楚,我们在生活中要去承受那么多的磨难到底有什么意义呢?”[4]204。“我已经厌倦了等待。该是我们主动去寻找弥赛亚的时候了,而不是继续等待下去。”[4]207在他们看来,犹太人应当主动进行抗争,争取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度,结束长达数千年的流散生活。其实,这也是部分犹太人所坚持的“犹太复国主义”(Zionist)。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在得知希特勒在欧洲大肆屠杀犹太人,试图推行种族灭绝的时候,以鲁文的父亲为代表的正统教派则适时发起“复国运动”。
小说中特别提到,当鲁文再和父亲度假的时候,听到了广播中的消息,美国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战争接近尾声,众多犹太民众为之欢欣鼓舞。在他们看来,受难似乎就要结束。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决议,建立了以色列,从此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归属,从而结束了流散的生活现状。
3 宗教母题
谈到犹太文化,不得不提其宗教。“从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来看,犹太民族是高度宗教化的民族”[5],自从犹太民族的英雄摩西在西奈山领取神祗创立犹太教后,犹太教便成为民族的精神脊梁。不难发现,《选民》这部作品的创作深受传统犹太思想文化特别是犹太宗教文化的影响。“犹太民族是世界上第一个信奉一神教的民族。”[6]刘洪一指出:“《圣经》不仅是犹太人生活和思想的百科,同时还是犹太民族的‘文化母本’。”[7]《圣经》对于犹太民族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犹太人而言,他们的饮食起居、思想规范以及道德准则等都是以《圣经》为遵循的依据。
犹太教义中还有一个关键性思想,那就是“契约论”(Covenant),这是整个犹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契约论”指的是上帝与犹太人之间订立的一种契约,犹太人把自己的民族看作是上帝的选民,而通过遵守这个契约可以得到上帝的荫庇。从波托克的《选民》的命名可以看出,此部作品已然带有宗教色彩。
鲁文深受正统犹太教义影响,从小就学习圣经,与此不同的是,丹尼受到哈西德教的影响,只是研习塔木德经,而不是圣经。正如波托克在接受访谈时说的“哈西德教根本不教授圣经”[8]。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塔木德经,是丹尼和父亲唯一可以交流的桥梁。父亲定期抽出时间陪丹尼研读塔木德经,并且和丹尼交流彼此对塔木德经的心得体会。鲁文和丹尼都在当地的耶希瓦(yeshiva)学校接受教育,因为耶希瓦是专门向犹太人的孩子开放的学校。学生在耶希瓦里面早早地就开始接触宗教知识和犹太的宗教文化思想。
文中反复出现犹太教会堂(synagogue)(Synagogue,犹太教会堂,在美国犹太人专门聚集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的场景,父亲经常带着鲁文到犹太教会堂去,在里面祈祷,聆听犹太拉比(rabbi)们的讲学。每次吃饭之前,无论是丹尼还是鲁文的家庭,都以向上帝的祷告开始,并有饭后的谢恩祈祷(the Grace),以示对上帝的敬重。
4 结束语
犹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民族文化,形散而神不散。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犹太人发展并丰富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恒定的文化品质内涵。尤其像父子母题、受难母题以及宗教母题等,都是这个古老民族悠久文化的体现。
犹太民族流散于世界各地,历经众多磨难,仍能够保持一个民族的聚集,这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深思的。犹太传统文化的恒定品质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之中不断被赋予新鲜而富有时代印记的内容。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不被异质文化所同化,在与他国文化交错中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地位,犹太人的文化生存策略与思维模式无疑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1]Sternlicht,Sanford.Chaim Potok:A Critical Companion[M].London:Greenwood Press,2000:5
[2]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1
[3]Daemmrich,Ingrid.Themes & Motifs in Western Literature:A Handbook[M].Tübingen:Francke,1987:107
[4]Potok,Chaim.The Chosen[M].New York:Fawcett Crest Press,1967
[5]赵海燕.人人都是犹太人:马拉默得《店员》的犹太性与犹太文化[C]//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256
[6]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
[7]刘洪一.犹太文化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46
[8]Walden,Daniel.Conversations with Chaim Potok[M].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01:10
(责任编辑:李力)
An Exploration of Jewish Cultural Motifs in The Chosen
WANG Cheng-feng1, WANG Yi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Anhui,23400,China
Jewish culture motif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work of Chaim Potok who is a distinguished contemporary Jewish writer in America. As his representative work,The Chosen has been endowed with the Jewish culture motif from three aspects:“father and son”,“suffering”,and“religion”.“Father and son” motif is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opposing attitudes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eterogeneous culture;“suffering” motif stems form the belief that God will send Messiah to save the Jews from the sufferings,however,in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the Jews suffer from a series of hardship,like holocaust,so the “suffering” wording has been doubted and even negated.As a highly religious race,the Jewish people think highly of The Bible and the belief that they are th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ir covenant with God, which is permitted into their daily life.The exploration of the Jewish culture motif in The Chosen is to widen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and helpful to deal with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
Chaim Potok; Father-son; Suffering; Religion
2014-06-24
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文学伦理学研究”(2013yyb16)。
王成峰(1987-),安徽灵璧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理论。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9.018
I106
A
1673-2006(2014)09-0062-03